鳜鱼养殖如何做好病害防治
鳜鱼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品种,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供不应求。鳜鱼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养殖环境、病原体数量以及鱼的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随着鳜鱼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养殖数量增加背景之下,为了有效防范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很多养殖户会盲目的使用药物。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导致水体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逐渐增强,疾病的防控能力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
1 鳜鱼病害的发病原因
临床上导致鳜鱼病害发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恶化,鱼群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一般情况下鳜鱼病害的发生并不是由某一种原因单独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以及鱼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是最常见的原因。
1.1 池塘环境恶化
连续多年在同一个池塘养殖鳜鱼,池塘长时间没有进行清淤处理,池塘底部蓄积有大量的淤泥,淤泥当中夹杂有大量的病原体,当外界的温度或者理化环境发生改变之后,病原体就会大量繁殖,引发鳜鱼患病,导致大批量的鳜鱼死亡。另外在同一个池塘当中长时间养殖鳜鱼会导致对鳜鱼危害专一性的细菌病毒在池塘当中大量的聚集。如果不注重做好水体环境的有效调控,鳜鱼长时间生存在不良的水体环境当中,身体抵抗能力就会逐渐下降,极容易爆发流行重大传染性疾病,在短时间内就会引发大批量的鱼群死亡。
1.2 饵料携带致病原
在鳜鱼养殖的中后期,尤其是8月份之后,大多数养殖户由于饵料投入不足,需要从外地购进鲜活的小杂鱼以供鳜鱼食用。但由于小杂鱼的品质参差不齐,一旦在小杂鱼当中夹杂有多种病种的虫卵,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或者无害化处理,这些病害就会导致水体环境逐渐恶化,通过饮食渠道进入到鳜鱼身体当中,从而引起发病,这类型的疾病主要以寄生虫疾病为主。
1.3 品种生产性能下降
野生鳜鱼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生态承受能力,抵抗能力相对较强,一般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不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但由于人工过度捕捞,野生鳜鱼的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人工培育出来的品种虽然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但由于长时间的进行交配,许多鱼直接来源于同个池塘,父本和母本同源,生产出来的后代素质逐渐下降,生产能力不足,近亲繁殖造成了品种退化较为严重,生产出来的后代整体抗病能力减弱,在生长发育阶段一旦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就会造成多种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危及到整个鱼群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宿松县部分养殖户引进广东的“粤鳜”进行养殖,虽前期生长速度快、且苗早,但后期发病率高相对高
1.4 用药不及时或者用药不当
相较于其他鱼类品种,鳜鱼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整个生长阶段比较娇嫩,对药物比较敏感,如果忽视了平常的预防工作,当出现大批量的患病鱼后,又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和设备,不能够对病情做出有效的诊断,突击性的用药或者大剂量的用药,胡乱用药,延误最佳的诊疗时机,同时也会对鳜鱼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刺激。例如有些养殖户当发现鱼群当中已经出现大范围的烂鳃之后,选择使用杀虫菌和硫酸铜复配,或者单纯使用硫酸铜治疗鳜鱼寄生虫性烂腮病。在水体当中频繁的使用硫酸铜,使得水体当中铜元素的含量显著升高,加重了鱼腮呼吸机能的破坏,造成了大批的鳜鱼死亡,其结果是用药频率越高,使用剂量越大造成的死亡率越高。一般情况下导致鳜鱼烂腮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了寄生虫因素,细菌性因素或者病毒性因素。基层地区很多养殖户缺乏疾病诊断方法和诊断措施,不能够明确病原的类型,随意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机,造成了病情逐渐加重。
1.5 传染性的因素
最近几年,以鳜鱼养殖为主的淡水鱼细菌性出血病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渐升高的态势,部分养殖户在鳜鱼收获过程中,因为水体频繁更换,没有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或者拉网收获,在使用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消毒或者交叉使用造成了交叉感染,将病原体带入到鳜鱼池,从而引发鳜鱼出现严重的发病和死亡,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2 鳜鱼常见疾病的流行特征
2.1 鳜鱼出血病
鳜鱼出血病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这些年往往呈现爆发流行的态势,对鳜鱼养殖业构成的危害极大,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流行。一般情况下,出血病大多发生在水温15℃~30℃的范围当中,水温越高,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越强,发病流程率越高。水体温度达到20℃以上,病原就会开始繁殖,出血病就会出现流行的趋势,流行高峰期一般在水温28℃~35℃的时间段,4月份~10月份是该种疾病流行期,6月份~9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之后鳜鱼离群独自游动,体表光滑。患病鱼的鳍条等部位都会出现充血出血的现象,将病死鱼解剖之后,能够发现肝脏呈现大红色。发病一段时间之后,鱼腮逐渐发白、腐烂,常常会附着有大量的泥土或者大量的粘液,并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导致外表会出现出血或者腹水的现象。单纯性的感染体表往往不会出现出血的症状,鱼鳃、肝脏会呈现苍白色,肝脏松软,表面存在大量的出血点,肠道当中会充满很多黄色的粘稠状的物质。如果出现混合感染之后,患病鱼群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有的出现体表出血,有的鱼腮呈现鲜红色、潮红色,有的出现腹水,有的脂肪充血,共同都会表现出肝脏呈现苍白色。
2.2 鳃霉病
病原体会通过鳃小片进入到腮的内部,有时还会在血管或者软骨当中大量生长。用剪刀将鳃的病灶附近鳃丝剪下之后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2d~3d无菌的蒸馏水盖好盖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发现很多的菌丝体一端固定着,另一端呈现弧状来回摆动。有的菌体能够密集成一堆,从寄生的组织向外突出,形成了圆柱状的物质。
2.3 寄生虫疾病
危害鳜鱼的寄生虫主要包括了车轮虫、指环虫和锚头鳋等。上述几种寄生虫疾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流行,其中5月份~10月份是该种疾病的流行季节,6月份~9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寄生虫对鳜鱼种苗危害最为严重,常常会造成大批量的鱼苗死亡,是种苗阶段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鳜鱼寄生虫疾病的发生流行主要是由于鱼饵存在寄生虫虫卵或者鱼饵供给不及时,使得鱼群身体抵抗的能力逐渐下降,病原微生物趁机入侵。根据寄生虫寄生部位的不同和致病情况的不同,可以划分成体表寄生虫和体内寄生虫。体表寄生虫主要会寄生在鳜鱼的头部、眼睛、皮肤、口腔当中,寄生处的皮肤会出现红肿胀痛的现象,肉眼可以观察鳜鱼游泳无力,不能正常采食,身体逐渐消瘦死亡。体内寄生虫主要会寄生在腮组织表面,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到山上会存在大量的寄生虫,常见的寄生虫包括了车轮虫、指环虫。这些寄生虫会破坏鳃部组织或者鳃丝表面的细胞,使得鳃丝逐渐浮肿流出大量的黏液,鳃盖严重扩张,不能正常闭合,鳃变成灰暗色或者超白色。患病鱼在水体当中游动十分缓慢,呼吸极度困难,流出大量粘液,常常不能正常采食导致死亡。
3 鳜鱼病害的防治措施
3.1 注重改善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的改善包含许多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加强水质的有效调整,并注重做好池塘底部环境的改善,上述两个方面对鳜鱼的生存生长至关重要。在鳜鱼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鱼苗的成活率相对较高,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整个鱼群生长速度较为缓慢,鱼群增重较为缓慢,规格偏小,饲料利用率低下,很多养殖户将这方面的原因归结在种苗质量或者某些药物方面,当然可能与上述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环境相对较差,水体当中的溶氧量不足,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导致了鱼群采食量逐渐下降,生长发育缓慢。另一种是前期饲料供给不足,使得鱼群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逐渐下降,或者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改善养殖环境主要包括了理化方法和生物方法两种。
3.1.1 理化方法。冬季池塘干涸之后,应该彻底清除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并进行晒塘处理,这样能够促使池塘底部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鳜鱼养殖前7d~15d,注水30cm,并施入70kg~100kg/667m2的生石灰或者10kg~15kg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注重做好池塘消毒处理。食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养殖面积,养殖密度,适当的增加增氧机开启增氧机。一方面能够打破白天池水的温度不均衡,防止表层水过度饱和,氧气向大气当中散溢,底层水氧气缺乏。另一方面能够增加溶氧量。晴朗天气下,一般在下午1点~3点,开启开机时间控制在1h~2h,促进上下水层水混合,消除氧气容量不足,增加池塘的氧气储备。另外还需要注重做好水质的调整工作,养殖初期阶段,水位位置一般控制在1m左右,每间隔5d~7d加注新水10cm~15cm,直到7月份达到最高水位。根据池塘水质注重做好换水处理工作,如果水质相对较好,应该直接加注清水。另外还可以选择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进行水质改良。
3.1.2 生物方法。将各种复合微生物制剂应用到水产养殖当中,能够起到很好改良水质的目的。有益微生物能够利用水体当中的有害微生物作为自身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使得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生长,成为优势种群,降低了水体污染物的含量,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促进鳜鱼的健康生长。当前水质污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源性物质的添加,例如在水体当中过量的使用肥料和农药,另一个是养殖自身所产生的污染,主要是饲料投喂以及鱼群代谢产生的粪便和生物反应所产生的各种铵盐。在利用微生态制剂对水质进行调节过程中也需要明确注意要点,养殖水体的污染程度是随着养殖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因此必须提前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逐渐加重,否则水体导致污染物含量过高,会对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使得水体的修复难度进一步加大,并且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在水体环境改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将各种不利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
3.2 注重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
3.2.1 选择纯正健康的种苗。鳜鱼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近亲交配,带病繁殖使得种质资源严重退化,生产出来的后代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抗病能力不足,经常会出现各种病害,需要高频率大剂量的开展疾病防控。由于用药频繁再加上不规范的用药,导致了病原体产生较强的耐药性,给今后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题。所以在今后鳜鱼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从种质资源角度入手,加大野生种质资源的有效筛选和保存,做好本地鳜鱼品种的提纯复壮,生产健壮的种苗进行养殖,提升整体的抵抗能力,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流行。
3.2.2 强化养殖管理。鳜鱼养殖管理期间,一方面要确定合理的养殖管理模式,要掌握合理的养殖密度,科学混合养殖,不能够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增加养殖密度。一般情况下在鳜鱼池塘当中,放养5cm/667m2大的健壮鳜鱼800尾~1000尾,并搭配混合养殖80g左右的白莲100尾~150尾,花莲30尾~50尾。这样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鱼群结构,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提升了池塘的产量,同时也能够提高水体当中饵料的利用效率,避免残饵大量堆积。另一方面要合理的投喂优质的饲料。用于鳜鱼的饲料必须要健康,不存在病害,不存在发霉变质,要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适口性相对较强。饲料投喂过程中应该根据鳜鱼的一个规格,池塘的大小以及气候情况综合调控,6月份~7月份鳜鱼的体格相对较小,养殖密度相对较低,水质状况良好,可以适当的增加饲料的投喂量,当进入8月份~9月份之后,外界温度逐渐升高是多种病害发生流行的高峰期,此时应该采用限制投喂方式,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饲料投喂过多导致水体恶化。10月份之后外界温度逐渐下降,水质较好,发病高峰期已经错过,可以采取增加投喂量的方法,保持水体当中有充足的饵料,让鳜鱼自由采食,达到促进增重增肥的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鳜鱼养殖周期相对较短,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但在养殖管理期间,一定要注重做好养殖环境的优化调整,科学选择鳜鱼品种,增强鱼群的身体抵抗能力,有效防止寄生虫和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在药物防治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化学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中成药制剂和复合酶制剂,通过生物改良技术,有效调控水体品质,将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增加经济效益。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