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职业打假人”成土特产出圈的“拦路虎”
日前,四川一位猪肉摊老板在网上推销自制的腊肉、香肠。一位山西网友看到后,主动联系他购买了2000元的香肠。事后,猪肉摊老板被该网友起诉,原因是其香肠属于预包装食品,无任何食品标签和信息,也没有生产许可证,并提出退一赔十的诉讼请求。(5月17日澎湃新闻)
无疑,这位摊主遭遇了“职业打假人”。试想,对于腊肠这种土特产如果单纯只是买点尝鲜,就算“壕无人性”谁会一次性买2000块的?这可不是大宗产品。此外,在维权手法上相当专业,直指产品“三无”。稍有生活常识的都知道,大多数自制农产品本就“三无”,明知如此还大量购入然后索赔,这是典型的职业打假。
职业打假人的套路无异于“黑吃黑”,土特产被他们盯上无异于遭遇灭顶之灾。要知道,为了牟利,职业打假人专门研究法律中的赔偿规定,以按图索骥的方式专盯存在漏洞的卖家进行“碰瓷”。而不少土特产是未经过加工和专业包装的,如若用工厂加工食品的要求去衡量土特产,虽然可以理解,但有些不符合实际。这就天然成了“吹毛求疵”的职业打假人的生财之道。
既然摸清了职业打假人的套路就应断了他们的后路,法律应该站出来为农产品店主们背书。一方面要厘清自制土特产的法律边界。要从法律层面明确自己熏制的香肠是家庭手工产品,不适用于产品质量法的产品,若不能举证土特产有害则不能认定“三无”产品。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职业打假人的甄别,对无理赔偿请求驳回,为职业打假踩“刹车”。
当然,土特产想要出圈根本上还得凭借自身的规范发展。专门钻土特产销售空子的“职业打假人”虽然可恶,但不得不说他们在提高消费者权益意识上有一定积极作用,也对土特产经营者本身倒逼进步。对土特产销售者而言,要严格保证食品卫生安全,依法依规经营。要尽量增加食品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在销售过程中明确标明自制,以减少消费者对食品性质的误解。
土特产是农民增收的生力军,决不能让职业打假人成为其出圈的“拦路虎”。近几年,一些农民在网上售卖土特产,甚至有人成了直播带货主播,农村自制土特产也逐渐突破地域范围,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生活中。但任何新事物出现都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问题,我们期待更多的“四川腊肉”在市场和法规的不断磨合下更加安全优质地走进千家万户。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