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十种鱼类寄生虫基本性状和辨别诊治(上):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斜管虫、小瓜虫——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7)
本文以常见常遇常有的十种鱼类寄生虫为主要内容,有: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斜管虫、小瓜虫、孢子虫、复口吸虫、锚头鳋、中华鳋、鱼鲺等虫种,按养鱼者能够浅显易懂的方式,因篇幅有限,分为上、下两期(本文为上期)简要介绍其基本性状以及辨别诊治的一些方法,仅供参考。
1、车轮虫
车轮虫种类较多,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纤毛门、寡膜纲,缘毛目,车轮虫科,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车轮虫侧面观似毡帽状,反口面观可见几丁质的齿环和辐线规则排列成环状,因形似车轮而得名"车轮虫"。车轮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季水温较高时多发,流行水温为20-28 ℃。对鱼苗危害较大,常造成3厘米以下苗种大量死亡。车轮虫少量寄生时并不造成很大危害,一般低倍镜下一个视野达30个以上虫体时,即可诊断为车轮虫病。
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多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因虫刺激鳃丝,引起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分泌大量黏液,在鳃丝外形成一层黏液层。寄生数量少时宿主鱼不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而死。淡水鱼类还发现车轮虫可寄生在皮肤、鼻孔、膀胱、输尿管等处,寄生部位黏液增多。寄生车轮虫的鱼苗因虫寄生而搔痒难忍,出现成群绕池边环游呈“跑马”现状。当孵化设备中的水花鱼苗感染车轮虫时,水花鱼浮在水面张嘴呼吸,头部和嘴部有大量白色黏液,呈“白头白嘴”症状,大鱼无此现象。
但需要注意的是:白头白嘴症状也可以由细菌感染引起,还可以因饵料缺乏导致鱼苗饥饿引起"跑马"。其实,小鱼苗的“白头白嘴”说是车轮虫引起可能是个误区,小苗因天然饵料或者人工饵料投喂不足,不堪饥饿而环游不止觅食、导致口嘴啃伤由细菌感染而出现白头白嘴,只不过正好每年此时正是车轮虫暴发而巧合。
车轮虫病为常见病种,需用显微镜确诊,使用专杀车轮虫或普通杀虫药物进行杀灭,比如硫酸铜每立方米水体0.7-1.0克,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2、指环虫
指环虫的虫体通常为长圆形,动作像尺蠖,寄生在各种鱼类的鳃上、身体前端有4个瓣状的头器常常伸缩,头部背面有4个眼点,在体后端腹面有一个圆形的固着盘,盘的中央有两个大锚,盘的边缘有14个小钩,在两大钩之间有1-2条横棒相连。口通常呈管状可以伸缩,位于身体前端腹面靠近眼点附近,口下接一圆形的咽,咽下为食管,接着是分两支的肠,两条肠的末端通常在后固着盘的前面相连,使整个肠呈环状,但也有不相连而呈直管状的。
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鱼鳃上的指环虫)
(鱼鳃上的指环虫)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它主要攻击寄生于鱼的鳃部,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用显微镜确诊后,用专杀指环虫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比如:甲苯咪唑,商品名多为"指环清",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3、三代虫
三代虫和指环虫相似,是雌雄同体,有卵巢2个及精巢1个,位于身体后部。三代虫为卵胎生,在卵巢的前方有未分裂的受精卵及发育的胚胎,在大胚胎内又有小胚胎,类似"三代同堂"因此称为三代虫。三代虫没有眼点,指环虫头部背面有4个眼点,这是三代虫和指环虫的区别之处。
三代虫虫体扁平纵长,前端有两个突起的头器,能够主动伸缩,又有单细胞腺的头腺一对,开口于头器的前端。口位于头器下方中央,下通咽、食道和两条盲管状的肠在体两侧。体后端的固着器为一大形的固着盘。盘中央有两个大锚,大锚之间由两条横捧相连,盘的边缘有16个小钩,有秩序地排列着。三代虫用后固着器上的大锚和小钩固着在寄主的身上,同时前端的头腺也分泌粘液,用以粘着在寄主体上或像尺蠖一样的慢慢爬行。
大量寄生三代虫的鱼体,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
三代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及鳃上,分布很广。每年春夏季节危害鱼苗鱼种。用显微镜确诊后,用专杀三代虫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4、斜管虫
斜管虫虫体有背腹之分,背部稍隆起,腹面观左边较直,右边稍弯,左面有9条纤毛线,右面有7条,每条纤毛线上长着一律的纤毛。腹面中部有一条喇叭状口管。大核近圆形,小核球形,身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伸缩泡,一前一后。此病流行广泛,对鱼苗、苗种危害较大,能引起大量死亡,
寄生在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功能。病鱼食欲差,鱼体消瘦发黑,浮在池边水面作侧卧状,不久即死亡。刮下病灶黏液或剪下鳃丝置载玻片上,加少量水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虫体借腹部的纤毛运动,沿着鳃和皮肤缓慢地移动。
斜管虫寄生于各种淡水养殖鱼类,观赏鱼亦被寄生。该寄生虫繁殖最适温度为12~18℃,初冬和春季最为流行。在每年3~5月(春季)和水温低至8~11℃时(冬季)仍可大量出现。
用显微镜确诊后,用专杀斜管虫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5、小瓜虫(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刺激隐核虫和多子小瓜虫统称为"小瓜虫",分别寄生在海水鱼、淡水鱼体表和鳃上的寄生虫,二者病原不同但症状和防治方法相似。小瓜虫为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它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内核呈马蹄形、月牙形,并且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的差别。多子小瓜虫在15-20℃时侵袭能力最强,自然发病流行于初冬、春末,在28℃以上时少见自然发病。刺激隐核虫的繁殖适温为10-30℃,虫体在15-20℃时侵袭能力最强,流行于夏季和秋初。
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感染小瓜虫的病鱼,其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
(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
海水小瓜虫名为刺激隐核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的一种。刺激隐核虫常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刺激隐核虫与寄生淡水鱼类的多子小瓜虫很相似,但刺激隐核虫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区别在于:刺激隐核虫的大核呈卵圆形团状,有4~8个,一般4个,相连呈念珠状,作"U"形排列。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常呈黑乳白色,难见其大核。
治疗此病很难,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观赏鱼可以使用前述禁用药物,还可以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现在已有专杀小瓜虫药物,但效果不一。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另请参阅:
请看水生生物图文目录合辑(一):水生动物图文欣赏(1)---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2)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3):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4):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5)---鲴鱼5种:喜食腐泥沉渣、有机碎屑和刮食着生藻类的改底生态鱼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6)---鮊鱼10种:地包天的翘嘴,柳叶形的身材!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7):不适宜开展增殖放流(放生)的水生生物物种---国外外来鱼种与国内区域外来鱼种及其危害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8):认识长江流域一二级野生保护鱼种共33种及简介(上)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9):认识长江流域一二级野生保护鱼种(类)共33种及简介(下)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0):绦虫、线虫、三代虫、单极虫、指环虫、碘泡虫病、斜管虫等十种鱼类寄生虫病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1):九种少见鱼病---卵巢肿瘤、鱼鳔病、淋巴囊肿病、睡眠病、抗酸菌病、黄杆菌病、乳头瘤、新开口病等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2):浮肿病、疱疹病毒病、痘疮病、鲤春病毒血症、败血症、出血病、烂鳃病、叉尾鮰病毒病、打印病、肤孢虫病等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3):鲤科食用鱼六兄弟:青、草、鲢、鳙、鲤、鲫的辨认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4):认识和了解:鱼类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内部器官组成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5):鱼类的形态构造(上):鱼的外部形态、皮肤、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6):鱼类的形态构造(下):鱼的循环系统、尿殖系统、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内分泌器官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