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难度很大的鱼类白点病:小瓜虫和隐核刺激虫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就是平常说的小瓜虫,它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寄生纤毛虫。海水鱼的小瓜虫叫隐核刺激虫,两者大同小异。小瓜虫几乎没有宿主专一性,可以感染绝大多数鱼类。当小瓜虫感染侵入宿主皮肤等部位时,会刺激侵入部位的周围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在皮肤、鳍条以及鳃丝等部位出现大量肉眼可见的白点,因此,小瓜虫病也被称为“白点病”。小瓜虫几乎能感染所有的养殖鱼类,尤其对无磷鱼类比如叉尾鮰、黄颡鱼等危害严重,观赏鱼也很流行发病。
小瓜虫病被我国农业农村部列为水生动物三类疫病。在显微镜下,虫体呈圆形作阿米巴样的滚动运动,虫体中央有C或U形核。感染期幼虫却没有这种C或U形核,但能在水中作逆水游动。在没有找到宿主感染时,2天后会自行死亡。由于小瓜虫对宿主营养的掠夺,病鱼常常瘦弱;当虫体成熟后离开宿主时,会导致宿主体表、鳃丝出现大量创口,严重破坏鱼体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鳃丝的气体交换功能,造成呼吸障碍并诱发细菌感染,最终导致鱼类死亡。
多子小瓜虫在15-20℃时侵袭能力最强,自然发病流行于初冬、春末,在28℃以上时少见甚至没有自然发病。感染小瓜虫的病鱼,其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名白点病)。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
(图源:大连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院)
小瓜虫的生活史较为简单,成熟的虫体(滋养体)离开鱼体进入水体形成孢囊,分裂形成大量掠食体释放到水体中;掠食体寻找新的宿主开启新一轮感染。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由于多子小瓜虫的掠食体与水体中浮游纤毛虫大小和形态非常相似,常规显微镜检难以准确检测养殖环境中的多子小瓜虫。从掠食体侵入鱼体到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白点”,通常需要1周左右。在此期间,由于滋养体个体微小,被感染鱼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呈现隐性感染状态,及时准确的显微镜检非常困难。因此,小瓜虫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预警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由于虫体外面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药物难以渗透,所以很难将它们杀死。治疗此病很难,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观赏鱼可以使用前述禁用药物,还可以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
晚上用药杀灭小瓜虫的效果好一些,因为小瓜虫幼虫的孵化时间通常在夜间即午夜至凌晨,故用药最好在凌晨前进行,以便杀灭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幼虫。现在已有专杀小瓜虫药物,但效果仍不理想。
治疗很难,可参见以下方法:
1.用3斤生姜,加9斤水,熬成3斤水时即为生姜汁原液,再按4毫升/立方米投入水体里,反复用3次,间隔5天。以上方法据说效果好但成本较高,效果仍不一。
2.辣椒和生姜,每亩每米水深用辣椒粉533~800克和生姜100~1500克,细化分别为0.8-1.2克和1.5-2.2克。一起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池遍洒,每天泼1次,连用2~3次。另有方法: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1斤辣椒粉和4两生姜,加10斤水煮两个钟头并凉后,在泼洒前加入适量2~3两白酒再全塘泼洒,对小瓜虫起到先麻醉后杀灭的作用。
3.每立方米水体用3~5克石灰硫磺液(石硫合剂,可土法熬制,商店也有卖)和0.2~0.5克90%的敌百虫溶液加水全池泼洒,连用5天。
4.使用市售相关杀灭小瓜虫药物。
(备注:本知乎号"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