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产业技术与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24/03/30 16:27:21  来源:科学养鱼 2022年5期  浏览次数:3708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罗非鱼产业技术与发展趋势

肖 炜,祝璟琳,喻 杰,杨 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罗非鱼属于热带小型鱼品种,具有生长快、食性杂、肌间刺少和抗逆性强等优点,同时富含多种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重点推广的养殖鱼品种。目前,罗非鱼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养殖,其中我国既是罗非鱼生产第一大国,也是罗非鱼贸易第一大国,年产量和贸易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6.5%和80.2%。我国罗非鱼产业目前已建成包括育种、繁苗、养殖、饲料、加工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等关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并成为淡水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养殖产量占我国淡水养殖总量的5.3%,成为渔业出口创汇和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期,为推动罗非鱼产业从大到强的转型,践行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笔者对罗非鱼产业技术作简要概述,并对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一、罗非鱼的引进

1956 年我国首次从越南引入莫桑比克罗非鱼,开创了我国罗非鱼养殖的先河。但当时莫桑比克罗非鱼养成规格偏小,加之保种、选育工作落后,因此未进行大规模推广养殖。1978 年起我国分别从苏丹、埃及引入尼罗罗非鱼进行养殖,使罗非鱼平均生长速度和养成规格得到改善,罗非鱼养殖业开始逐步发展。由于罗非鱼雄鱼生长速度比雌鱼高30%以上,因而从种业发展一开始,如何培育雄性率高的罗非鱼苗种就成为当时罗非鱼育种的首要目的。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从美国引进奥利亚罗非鱼(图1),通过选育纯化,作为父本与尼罗罗非鱼母本杂交,可获得95%以上全雄的奥尼杂交苗种,开创了我国全雄奥尼罗非鱼规模化制种的先河。同时,奥尼罗非鱼相比双亲在抗病、抗逆、抗寒性能上得到显著提升,养殖优势明显,因此很快就取代了尼罗罗非鱼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罗非鱼养殖品种。1994 年上海水产大学从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引进吉富品系罗非鱼,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通过群体选育获得“新吉富”罗非鱼新品种,并通过相关技术获得全雄苗种,6个月可长到800克/尾以上,较引进时生长速度提升20%,养成规格整齐度提高10%,在我国广东、海南等地进行了推广养殖。

图1 奥利亚罗非鱼和吉富罗非鱼

进入21 世纪,我国罗非鱼相关渔业科研院所和企业从世界渔业中心再次引进吉富罗非鱼群体,并开展家系选育和苗种扩繁,将优质苗种供应到养殖主产区,推动良种覆盖率的提升,提高了罗非鱼养殖单产和养殖效益。

二、罗非鱼新品种的选育

几十年来,罗非鱼种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服务渔业发展中不断壮大。目前我国罗非鱼选育品种有10 个,育种技术方式有群体选育、家系选育、杂交育种,同时生物工程辅助育种也在罗非鱼选育中得到初步应用,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并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输出苗种和成套技术。

群体选育:这是鱼类育种中最有效、最广泛的技术手段,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反复选择与淘汰,可逐步提高罗非鱼的目标性状。选育过程中不同来源、不同品种、不同世代的罗非鱼要分池隔离饲养,按不同品种、不同品系罗非鱼的主要特征进行筛选,工作中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人员操作,选留标准以生长速度为主选性状,同时兼顾体形、体色、条纹等性状。目前群体选育技术主要在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等杂交罗非鱼的亲本纯度和表型提升等方面使用。

家系选育:家系选育在混有不同类型个体的群体中挑选具有生长快、体形好等优良性状的个体,建立数十个家系,再通过繁殖后代并与对照群体作比较,选留目的性状优于对照的家系制种。作为主要养殖品种之一的吉富罗非鱼,就是以4个非洲品系和4个亚洲养殖品系的尼罗罗非鱼为基础群,采用家系选育技术获得。家系选育过程中易出现近亲繁殖,为避免近交引发衰退,需构建足够多的家系,配对的雌鱼和雄鱼的近交系数一般控制在3%以内。

杂交育种:罗非鱼不同种间可相互杂交,部分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一代在生产方面可表现出明显的杂交种优势。罗非鱼杂交种中最成功的是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生产的奥尼杂交鱼,在实际生产中雄性率可高达95%,避免了在苗种阶段使用药物的问题,同时还具有生长快(比尼罗罗非鱼快10%~20%、比奥利亚罗非鱼快20%~70%)、抗病力强(对链球菌的耐受力增强15%以上)等优点,目前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除了奥尼罗非鱼以外,福寿鱼(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吉丽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莫荷罗非鱼(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等杂交品种具有耐盐性优势,可在一定盐度的水体中养殖。杂交育种的关键是要做好不同亲本群体的保种管理,一旦亲本群体出现混杂,杂交子代的性状会明显下降。

生物工程辅助育种: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如雌核发育、分子标记、性别控制等生物工程技术在罗非鱼育种中得到应用,弥补了传统育种技术的不足,使育种模式不断创新。通过应用雌核发育技术,可对从原产地引进的罗非鱼进行快速纯化,经过2 代的雌核发育,相当于14 代自交的纯度,大大节约了育种时间;通过开发与罗非鱼表型相关的分子标记,可用于指导罗非鱼保种和筛选遗传力高的苗种亲本,提升选育效率;通过引入性别控制技术,诱导获得YY 型超雄罗非鱼,再与普通母本杂交(与自然群体中的雌鱼交配),获得全雄苗种。

三、罗非鱼苗种繁育

1.罗非鱼苗种自然繁殖 与一般养殖鱼不同,罗非鱼性成熟早,在合理的饲养条件下个体生长和性腺发育是随日龄的增长同时进行,一般6个月后可达性成熟期;同时性成熟的雌鱼产卵周期比较短,一般为30~40 天,因而在南方地区一年能繁殖3~4 次。当水温达到22~23℃时,亲鱼开始陆续产卵,因此需经常巡塘,观察亲鱼的活动,掌握亲鱼的产卵时间和池塘内出苗情况。此外,罗非鱼幼苗有互相残杀的习性,发现池边有鱼苗时应及时捞出。

2.罗非鱼工厂化育苗 传统的自然育苗方式容易受天气影响,繁殖期短、效率低下,同时苗种规格不齐,不符合规模制种的需求。工厂化育苗是以育苗大棚车间为主要建设框架,增设了加温装置、过滤装置、孵化装置和收集装置,通过人工取卵和流水孵化等步骤批量生产苗种。采用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培育出的苗种大小均匀、雄性率和成活率高,并且突破了气候的限制,实现了全年化生产。目前工厂化育苗在广东、海南、广西等地的大型苗种场已普遍采用。

3.全雄苗种的生产 目前,在以吉富罗非鱼为代表的罗非鱼苗种生产中,一般采用药物投喂刚出膜的小苗2~3 周,诱导苗种雄性化。虽然有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在鱼体内代谢速度较快,但考虑食品安全问题,有必要寻找其他替代方法。目前,通过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等罗非鱼种间杂交,引入YY 型超雄罗非鱼作为父本生产苗种等方式以提升罗非鱼苗种雄性率也是可行的方法。

4.鱼种培育模式 苗种培育规格按时间分主要有3 种:早繁苗种、当年夏花培育种、越冬鱼种。早繁苗种是指亲鱼在越冬池内于4 月初繁殖,4 月底、5 月初培育成3 厘米左右的鱼种。它比正常繁殖的鱼种提早1~1.5 个月放养,从5 月中旬饲养到10 月底收获,平均个体重可达400~500 克。当年夏花培育种是指越冬亲鱼于5 月初放入繁殖池,经20 天左右繁殖的鱼苗在6 月中下旬培育成3 厘米左右的鱼种。这种鱼种生产数量多,成本低,当年放养,当年可养成商品鱼,适合大规模饲养成鱼的要求。越冬鱼种是指上年繁殖中晚期的鱼苗在越冬前集中培育至5~10厘米,移入越冬池过冬,到当年的4月底或5月初作为成鱼养殖的鱼种。该鱼种规格相对较大、体质好、成活率高,如果放养合理,在当年8 月底就可达到400克/尾以上的商品规格。

5.罗非鱼种业体系建设 我国已建成比较完善的三级罗非鱼良种推广和生产体系,具体包括罗非鱼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良种场、农业龙头企业苗种场以及与其他中小苗种场间的引种关系。其中罗非鱼遗传育种中心负责罗非鱼种质资源的保存和新品种选育,罗非鱼良种场负责优良品种亲本的保存和扩繁,苗种场负责规模性生产优质苗种,三者相辅相成,推进我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目前我国罗非鱼苗种年产量已达到200亿尾。

四、主要养殖模式

我国南方地区是罗非鱼的主产区,其中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5省(区)的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罗非鱼养殖由粗养、套养为主逐步转向以池塘精养为主,山塘水库养殖、鱼虾混养等多种模式并存。随着罗非鱼养殖规模化发展,罗非鱼产业正在加快向绿色高效、设施化养殖转型升级,涌现出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和陆基圆池养殖等多种新型设施化养殖模式,增氧机等设备在罗非鱼养殖中已广泛使用,同时自动投饵机、水质在线监控系统等智能化养殖设施也逐渐开始应用。近年来,在传统稻田养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做到稳粮促渔,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1.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我国罗非鱼的主要养殖模式,通过建设大量标准化池塘使罗非鱼养殖劳动力消耗少并方便管理。罗非鱼养殖池塘一般位于避风向阳、交通方便的地方,以5~20亩为宜,水深2米以上,池底平坦有少量淤泥。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开始放苗,苗种下塘前需对池塘进行清整和消毒,普通池塘一般放养3厘米以上苗种3000~5000尾/亩,在配备增氧机或池塘较深、水质较好的情况下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近年来,一种高密度精养模式在海南和广东地区出现,每亩池塘放养罗非鱼苗种8000尾以上,亩产可达7000千克以上,具有较高经济效益。该模式池塘水深3~4米、面积20~40亩,塘内配备数十台增氧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增氧,并通过周期性投放益生菌进行底质改良、适当排污换水等方式保持水质稳定。养殖中遵循“四定”和“三看”投喂原则,“四定”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三看”即看天气、看水质、看鱼情。投喂过程中需坚持“四同”原则,即同一品牌饲料、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频率声响进行喂食;每天限量投喂,达到饱食量的80%~90%即可。此外,饲料投喂需根据鱼体健康状况和气候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如出现异常,则适当减少投喂。

2.山塘、水库养殖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分布有很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山塘、水库,这些山塘、水库具有水较深、无污染、溶氧充足等特点,适合养殖罗非鱼。罗非鱼养殖一般选择小型山塘、水库,放苗前进行清淤消杀,以改善底质、消除病虫害。由于山塘、水库的水源主要是雨水和山泉水,所以苗种投放前需提前蓄水。山塘水库养殖一般直接投放体长为6厘米以上的大规格苗种,密度为1500~2500尾/亩,也可同时投放少量鲢、鳙、鲫、青鱼、草鱼等苗种,以达到改善水质、提高产量的目的,养殖期间投喂配合饲料。山塘、水库养殖罗非鱼过程中需注重水质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高温季节投喂时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或芽孢杆菌等。山塘、水库通常水面宽阔、拉网起捕难度大,因而发展出网箱诱捕这一便捷、经济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固定的饲料投喂点,使养殖的罗非鱼形成定点抢食的习惯;在罗非鱼抢食密集区的水面下方设置1个方形无盖网箱,起捕时只需用少量饲料投入网箱上方诱食,待鱼群聚集后,迅速提起网箱,即可将大部分抢食的罗非鱼留在网箱内,实现收获上市。

3.鱼虾混养 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是一种经济、绿色的养殖模式,该模式在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广泛流行。罗非鱼和对虾混养,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提高单位水体产量,还可通过罗非鱼捕食病虾,有效控制虾病传染,提高对虾成活率。鱼虾混养包括以养罗非鱼为主和养对虾为主两种模式。养鱼为主的模式一般只投喂罗非鱼饲料,对虾以摄食罗非鱼残饵与天然藻类、浮游动物为主;养虾为主的模式在投喂罗非鱼饲料的同时增加投喂对虾饲料。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的池塘面积5~15亩、水深2~2.5米,水体可适当降低盐度,以促进对虾生长。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模式通常先投放南美白对虾苗,15天后再投放罗非鱼苗;罗非鱼苗选用大规格全雄苗种,避免池塘内罗非鱼自繁而影响南美白对虾生长。经90~100天饲养,虾达到60~100尾/千克规格即可收获上市,此时可继续投放下一批虾苗;罗非鱼达到500克/尾规格后,即可拉网收捕上市。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可减少病害发生、降低养殖风险,是一种综合效益较高的养殖模式。

五、设施化养殖

1.流水槽循环水养殖 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是一种高效绿色的新型养殖方式,利用2%~5%池塘面积的水面建设具备气提推水充气和集排污装备的流水槽,开展“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剩余95%~98%的池塘水面作为净化区,对养殖尾水进行生物净化,实现了池塘内水体循环和零排放。罗非鱼耐低氧、抗逆性强,对高密度养殖适应性强,适宜在流水槽中养殖。流水槽一般长13~17米、宽5~7米、深2~3米,池底铺设微孔增氧设备;流水槽前端架设气提推水装置,通过罗茨鼓风机将流水槽水体推动,流水槽末端设置吸污装置。单个流水槽可投放罗非鱼苗种1.5万~2.5万尾,养殖全程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8%~35%的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5%。流水槽外部的净水区可种植水草,放养适量的鲢鳙、河蚌、甲壳类动物以净化水质。夏季高温期间,需泼洒复合芽孢杆菌等水质改良剂以调节水质。

2.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 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是在广西、云南等山区发展起来的一种节地节水、集约高效的新型罗非鱼养殖模式,具有不受地形地势影响、建设周期短、不破坏土地、养殖水质可控等优点。陆基圆池一般直径6~12米、深1.2~1.8米,同时配备24小时充氧设备及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可实现循环用水。单个圆池罗非鱼养殖产量可达1000千克以上。与池塘养殖相比,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在水质监控与调节、放养密度、饲料投喂时间和投喂量以及病害预防等方面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日常管理,需每天做好投喂、用药、水温等记录,定期排放残饵和粪便,监测溶氧、氨氮等水质参数变化,并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投放水质改良剂。

3.智能化养殖 随着自动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自动投饵系统、水质在线监控系统等设施在罗非鱼养殖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目前已开发的自动投饵系统通过铺设在池塘和仓库间的风送管道,可以将饲料由仓库直接投送到罗非鱼养殖池塘,并可按照需求设定投喂时段、投喂速度等参数,使养殖投喂变得简便实用、精准可控,降低了养殖户的劳动强度。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本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罗非鱼池塘养殖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可实现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处理分析、设备反控、预测预警及智能决策等功能,提升了罗非鱼养殖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保证罗非鱼养殖水质安全可控,提升了罗非鱼产品质量,该成果获得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鉴定,并在“现代农业科技大会(江苏)”展览展示。

3.稻渔综合种养 近年来,水稻-罗非鱼综合种养模式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山区发展迅速,解决了以往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不高的困境,同时也解决了当地吃鱼难、吃鱼贵的难题。水稻-罗非鱼综合种养模式实际生产中需加高加固田埂,将田埂增加至0.5~0.8 米高,同时开挖鱼沟,做好防逃工作。每亩投放规格25~40克/尾鱼种200~500尾,投放时间为秧苗返青后7~10 天;水稻生长期水深保持在5~10 厘米,随着水稻的生长,水深可进一步提高,水稻收割后水深可提高至50 厘米以上,养殖期间要经常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出现,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饲料投喂一般在养殖前期进行,养殖中后期不投喂饲料。罗非鱼在年底养成上市时,可先疏通鱼沟,然后慢慢放水,让罗非鱼游入鱼沟中,利用设置在排水口的网具进行捕获。捕获的罗非鱼规格可达到200 克/尾以上,鱼肉不含土腥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稻-罗非鱼综合种养模式不仅拓展了罗非鱼养殖发展空间,同时稻田养殖的罗非鱼肉质鲜美、风味独特、经济价值高,对农业稳粮保收、渔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五、主要病害防控技术

罗非鱼曾经以易养、抗病力强著称,但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和高密度养殖,链球菌病给我国罗非鱼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以及苗种阶段的车轮虫、小瓜虫等寄生虫病也对产业有一定的影响。

1.细菌性疾病 罗非鱼主要细菌性疾病为链球菌病。该病流行高峰为5-9 月,水温高于32℃易于流行,主要危及100 克/尾以上的鱼,发病率20%~30%,病鱼死亡率为25%~80%,以个体间的水平传播为主。典型症状是鱼体发黑、眼球混浊发白(单侧或双侧突出)、游姿失衡、体表呈现点状或斑块状出血、肝和肾等广泛性充血或出血。病原菌90%以上是无乳链球菌,10%以下为海豚链球菌。小部分链球菌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消化溶解,大部分在巨噬细胞内存活,以“特洛伊木马”的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突破血脑屏障后进入血液和中央神经系统,扩散至其他内脏器官和组织,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造成鱼死亡。

使用抗生素是目前防治链球菌病的主流方法,在发病早期拌饵投喂5~10 毫克/千克鱼体重氟苯尼考或50~100毫克/千克强力霉素(盐酸多西环素),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复方制剂(五倍子、博落回、黄连、黄芪、大黄和黄柏)等免疫增强剂也是常见的防控手段。生态防治主要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等益生菌的应用和鱼菜(草药)共生等,养殖池塘种植约占10%水面的空心菜、水芹、鱼腥草、薄荷、虎杖等植物可净化水质,提高罗非鱼对链球菌病的抵抗力。免疫防治方面,我国研究开发了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减毒活疫苗等,实验室的免疫保护率为41%~95%。培育抗病品系是解决链球菌病的根本途径,如通过杂交育种途径获得的奥尼罗非鱼能显著提高鱼体的抗病力,与亲本相比,其免疫应答更活跃,对无乳链球菌的防御能力更强。

其他细菌性疾病:①嗜水气单胞菌病,流行高峰为5-8 月,有体表溃烂和肠炎两种症状。溃烂型症状为鳞片脱落、体表有斑块溃烂,严重时形成空洞。肠炎型症状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腹水、肠道出血、胆囊肿大。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鱼发病时用1克/米3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化水全池泼洒,同时投喂大蒜素等或拌饵投喂10~30 毫克/千克的土霉素。②爱德华氏菌病一般在水温20℃以上流行,症状类似链球菌病,肝脏常有白色小结节样病灶,并发出腐臭味。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发病时用1克/米3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化水全池泼洒,同时拌饵投喂10~20毫克/千克的氟苯尼考。

2.寄生虫病 寄生虫类病原对苗种阶段罗非鱼的危害较为严重,而且易引起继发性感染,在气温骤变时容易暴发。车轮虫病主要流行于4-7 月鱼苗、鱼种培育和室内越冬阶段,水温20~30℃。鱼体表和鳃分泌大量黏液,严重者在鱼体上可看到一层白翳。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浮游水面,鳃呈暗红色。鱼发病时,可用0.7克/米3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或用1.5%食盐水浸泡病鱼15~30 分钟。小瓜虫病流行于水温25℃以下的秋末冬初和春季,寄生于鱼的体表、鳃和尾鳍,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小点状囊泡,鱼体瘦弱,游动缓慢,严重时体表形成一层白浊状薄膜,寄生处组织坏死、发炎。鱼发病时,可用3.5%食盐和1.5%硫酸镁浸浴,或用阿维菌素溶液全池泼洒。

3.水霉病 该病流行于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鱼刚入越冬池时最易暴发。病鱼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鳞片脱落,肉眼可见体表长出许多棉絮状的白色或灰白色菌丝,严重时鱼日渐瘦弱而死。在养殖管理中,起捕、运输和过塘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受伤。鱼发病时用400克/米3食盐和400克/米3小苏打(碳酸氢钠)合剂全池泼洒,或用2~4克/米3五倍子末全池泼洒。

4.肝胆综合征 患病鱼个体无明显的体表症状,仅见个体偏瘦、生长游动缓慢、食欲不振等。病鱼腹部肿大,体内肝、胆肿大,肝颜色变为土黄色或灰白色,全身性脂肪细胞增生。该病以预防为主,应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饵料,注意保持水质良好。

六、罗非鱼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建议

1.构建我国罗非鱼现代育种技术体系 运用常规育种技术,集成应用遗传连锁图谱、多倍体诱导、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家系选育、多性状复合育种、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等为重点,构建和完善我国罗非鱼遗传育种的技术体系。

2.转型升级绿色、设施化高效养殖方式 罗非鱼产业正加快向绿色设施化养殖转型升级,养殖方式逐步从粗放、单养模式转向设施化、绿色化和高效化模式。同时,各地鱼虾混养、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绿色养殖模式也广泛开展。

3.加强功能性饲料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饲料 针对罗非鱼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模式研发适配性饲料。加强功能性饲料研究与开发,加大膨化饲料的推广,完善罗非鱼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此外,在罗非鱼饲料中实现鱼粉、豆粕替代也成为罗非鱼饲料发展的方向。

4.建立罗非鱼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加强病原生物的流行病学调查、致病机理、快速检测技术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加强对新发疫病的预警和防控。继续加大对罗非鱼链球菌疫病的生态防控、免疫防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应用,为链球菌病防控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减少“药残”风险。

5.开拓国内市场,推进罗非鱼精深加工 针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开发包括适合烧烤、火锅、酸菜鱼等料理的预制菜肴,实现加工产品多元化。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提高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此外,低能耗的机械加工与生物加工方式将逐步代替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

6.加强国际认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充分发挥我国罗非鱼产品在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优化出口渠道,提高国际贸易的自主性。推动罗非鱼养殖、加工业的相关国际认证,积极开拓欧盟、南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7.加快建立罗非鱼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借鉴学习罗非鱼国际认证中相关技术贸易和技术措施的先进经验,加快建立罗非鱼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提高罗非鱼产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罗非鱼全产业链按标生产。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