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是如何通过洄游来获得更好的发育和生长
大多数的水产养殖动物是定居栖息在某一个养殖场所,它们的活动范围固定不变,这也是动物本能的行为所决定的。也有的水产动物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会迁徙到别的地方来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而甲壳类的水产动物中,只有中华绒螯蟹是洄游动物,其它大多数的品种都是定居动物。
中华绒螯蟹的洄游是生长过程中特有的生理行为
洄游,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水产动物的特殊运动形式,在不同的生长周期都可以发生,每个时间段都会重复进行,为了应对外界环境发生的变化,通过洄游,更换更好的生活水域来满足生长需求。
1、中华绒螯蟹洄游的目的
中华绒螯蟹是通过洄游来变换栖息场所,避开不良环境的影响,扩大了活动空间环境的利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存活率和摄食率。因此,洄游也是中华绒螯蟹获得食物延续、扩散和生长的行为特性。
2、中华绒螯蟹洄游的特点
中华绒螯蟹在整个生长周期只有两次洄游,分别是蟹苗时期的溯河洄游与成熟后亲蟹的降河洄游,这两种洄游方式也被称为索饵洄游和生殖洄游。溯河洄游就是由海水游向淡水,在淡水中发育生长。降河洄游是由淡水游向河口地区的咸淡水,并在此水域中完成产卵、孵化的过程。
- 中华绒螯蟹洄游的方式是凭借自身的运动能力进行活动,并没有依靠水流来协助。到了洄游期的时候,就会根据洄游的方向到达指定的区域,它的活动能力强,比起其它的鱼类更有主动性。
- 洄游在中华绒螯蟹的多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如生殖、越冬等方面的影响,而在洄游前期,这些环节就要提前做好准备,为洄游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
中华绒螯蟹的生殖洄游的过程
中华绒螯蟹的降河洄游,是指由于遗传的特点,在淡水环境中完成生长发育后,洄游到河口附近的水域去繁殖的过程,渔民中常流传着“西风起,蟹脚痒”,说的就是洄游的行为。
- 在长江流域,每年9~12月,完成蜕壳后的中华绒螯蟹就会沿着长江而下,成群结队向河口浅海处迁徙,高峰期在农历霜降前后,具体时间以气候而定。
- 中华绒螯蟹在生殖洄游时最主要的生态要求是适宜的盐度、温度和水流。盐度通过影响渗透压,促使中华绒螯蟹在洄游过程中性腺进一步发育成熟。水流可以使中华绒螯蟹感受水流的刺激,起到指引洄游方向的作用。水温是生殖洄游的诱因,长江口到了冬、春两季的时候水温比内陆的湖泊要高,有利于满足中华绒螯蟹繁殖时对温度的要求。
- 生殖洄游过程中,中华绒螯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性,顺水而下就可直达河口浅海的繁殖场。到了繁殖场对盐度有一定的要求,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集中繁育的时间是12月到次年的3月,盐度为8~15比较适宜。
- 大部分幼蟹在下迁的时候,速度可以达到8~12KM/天,这也和它的能量储备有关,但水流的因素也很重要,能够使蟹群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原来栖息的场所洄游到河口浅水区进行产卵。通常雄蟹洄游的速度要比雌蟹要快,会先到达河口的浅海区等待雌蟹到来,雌蟹经过繁殖之后产的卵一般要到春天温暖的季节才能孵化成幼体。
中华绒螯蟹索饵洄游的过程
中华绒螯蟹的索饵洄游是指在河口繁殖后的幼蟹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根据对饵料的需求,借助潮水的作用,由河口逆江而上,进入淡水水体育肥的过程。
- 每年4~5月份,长江口的中华绒螯蟹经过4个月的孵化,发育成幼后,这些幼蟹就会在湖汐的作用下飘向外海,依靠浮游生物存活,大约30天以后,就会完成5次蜕壳,此时个体也较大,运动能力加强,可以快速游动。
- 幼蟹为了得到更好的生长环境,会沿江上溯迁徙,在水底成群爬行,先后进入内陆的河流和湖泊中生长、育肥。冬季天气寒冷,上迁途中的幼蟹就会迁徙到水深约5~8米的河床内越冬,等到次年春季水温回升后再溯河上迁。
- 到了春季气温上升,蟹群到了5月份左右就陆续解散,有一些幼蟹直接进入到江河的支流、沟渠等水域里定居育肥生长,而另一部分则分散到江河的沿岸继续上迁,但洄游速度放慢。
- 幼蟹上迁洄游主要在夜晚进行,是因为夜晚气温比白天低、湿度较高,而且可以利用夜色躲避天敌。在上迁的过程中,幼蟹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环境,爬越坝、堤、等多种障碍物。因此,幼蟹上迁的速度很慢,每天约1~3KM。
- 幼蟹上迁消耗体力的同时,还要寻找食物摄食,身体也在不断的生长发育,因此,离河口越远的幼蟹,规格也就越大。由此可见,幼蟹的大小与上迁速度有很大的关系。比较大的幼蟹,体力状况也要好,上迁的速度就要快。从上迁的情况来看,雄蟹要强于雌蟹,雌蟹一般都滞留在近河口的下游江段。
影响中华绒螯蟹洄游的因素
1、遗传因素
有很多遗传特性对中华绒螯蟹洄游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在进化的过程中,洄游习性没有很好的遗传下来,造成了一定的差异,洄游的标准也就很难统一。在养殖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人工的干预才能进行洄游。
2、内部因素
只有当中华绒螯蟹发育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开始进行生殖洄游。通过很多的实践可以发现,发育成熟也是形成洄游的主要因素之一。发育成熟以后,分泌的激素可以调动身体的神经,促使做出相应的活动,从而导致原有的行为发生改变。
3、 营养和含脂量
中华绒螯蟹在洄游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能量支持,因此在开始洄游时,身体就需要很多的能量积累,要有一定的营养和含脂量。如果营养和脂肪含量不足,中华绒螯蟹就不会有洄游的行为发生,所以要有一定的能量储备才是洄游的基础条件。
4、外界因素
- 温度是生长的重要条件,在合适的温度变化下,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加快,到了生殖洄游的时候就能达到条件。有时在稳定的温度作用下,蟹就会对现有温度条件产生倚赖,最终,因为温差变化就会放弃洄游。
- 水流对洄游也会产生影响,中华绒螯蟹是依靠自身的器官来感知水流的动向,用来判断要洄游的方向。水流过大或是波动太多,就会影响中华绒螯蟹对洄游方向的判断,也会造成更大的体力消耗,阻碍洄游。
- 盐度的幅度变化会导致水体的渗透压发生改变,,中华绒螯蟹在洄游的过程中就要适应盐度环境的变化。在进入河口之前,会在半咸半淡的水体中生活一段时间,到了新的水体环境就可以很好的适应。在生殖洄游阶段,盐度的增加是对中华绒螯蟹很大的考验。
5、食物因素
食物会影响中华绒螯蟹肥满度和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到它的洄游,在索饵回游的时候,食物是占主要因素,洄游的范围也会随意食物的变化而改变。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做标志的技术,更好的研究洄游在养殖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的掌握中华绒螯蟹在洄游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和成活率,以及方便后续的各项数据收集,常常会对放流的蟹体上做标志或标记。现在做标志和标记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洄游的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法,通常为:外部标志、内部标志、电子标志等3类。
- 外部标志:包括线、T标、矛标、软/硬塑料标签等,它的优点是安装简单,标志明显,但是在洄游的活动中,会增加阻力。比较常见的外部标志有多种不同形状的构造,通过用丝或线等穿透蟹体的某一部位,然后在上面因定一个标志牌。
- 内部标志:用微型的数码装置、荧光材料标记等。优点是标记牢固,不影响行动。缺点是需要通过专业人员和昂贵的设备来识别数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特殊标记枪把细条形的数码装置植入到蟹的体内,等到洄游完成后用设备就可以感应到所需要的数据。
- 电子标志:包括射频标记、声学标志、存储型标记、卫星标志等。优点是可以在沿途设接收站,大范围跟踪中华绒螯蟹的洄游活动,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缺点是标签的价格高,使用的数量少于其它传统的标签。
通过做标记对中华绒螯蟹的洄游的行为进行分析,洄游群体的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部位呈青绿色,腹部为玉白色,螯足刚毛浓密,比其它养殖群体的蟹体颜色更加纯正。洄游群体从亲蟹就由淡水进入咸淡水进行繁殖发育,幼蟹再洄游到江河湖泊中生长,而养殖群体一直在固定的水域生活,没有洄游行为,从体色、形态、抗逆方面作比较,洄游群体有很大的优势,有经验的渔民从这些特征就可以判断洄游的中华绒螯蟹为野生蟹。
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区域已遍布全国,长江水系养殖的规模最大,主要还是依靠天然的环境资源。中华绒螯蟹的洄游是繁殖、生长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对中华绒螯蟹洄游习性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人工养殖的发展。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