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蝌蚪的饲养管理
发表时间:2017/12/12 00:00:00 浏览次数:307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蝌蚪是蛙类个体发育的幼体阶段,也是生产过程的苗种阶段。蝌蚪饲养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规格大小、质量,而且对以后变态的幼蛙质量和成活率,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蝌蚪的饲养管理是蛙类养殖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蛙类养殖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
一、蝌蚪饲养池
目前用于饲养蝌蚪的池子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蝌蚪培育池以土池为好,由于土池开挖方便,成本又低,所以多数使用土池,而水泥池则主要用在高密度、高产量的集约化养殖。水池的水深应保持在40一60cm,安置好进、排水孔。在蝌蚪前肢伸出前,池中放些木板、芦席等物,以便幼蛙登陆。
1.水泥池
面积15~20平方米,池深1米,可蓄水深80厘米。
水泥池的优点:水质较清;水泥池的壁,适于蝌蚪早期吸附在上面休息,可避免这阶段蝌蚪被泥沙覆盖而造成窒息死亡换水等日常管理比较方便,成活率高,一般可以达到70%~90%;放养蝌蚪密度大,产量高。
水泥池的缺点:因为放养密度大,生产出来的蝌蚪规格小,变成的幼蛙也小,只有4~5克;变态后的幼蛙,不能及时登陆,如不及时捕出,会造成变态幼蛙大量死亡;造价相对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多,这是水泥池的不足之处。
2.土池
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若面积小,水质不易稳定。面积50~100平方米,池深0.8~1米,可蓄水深60~80厘米,蝌蚪池也要留陆地,陆地面积占水面的l/3,四周的坡度要稍大,以1∶1.5~2为宜,这样可保证堤埂牢度和适于蝌蚪变态成幼蛙后登陆栖息。
土池的优点:水体相对较大,水质比较稳定,培育出的蝌蚪规格大,变态成幼蛙的规格也大,为7~10克以上。
土池的缺点:管理难度大,敌害也多,成活率较为低,一般只有50%左右。
二、放养蝌蚪前的准备工作
1.放养蝌蚪的时间
刚孵化的蝌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且这时消化器官没有贯通,又有腹部的卵黄囊供给营养,无需摄取外界食物。所以刚孵化的蝌蚪,不宜马上移养到蝌蚪池,可待腹部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器官完全沟通,或者观察到已有初便排出,这时才应将蝌蚪移养到蝌蚪池中饲养。至于具体时间,应根据当时水温状况而定:即水温18℃~20℃时,约为孵化后180~200小时,水温20℃~25℃时,约为孵化后150~170小时,而水温26℃~30℃时,只要70小时。
2.蝌蚪池的清整消毒
水泥池在蝌蚪放养前,生石灰每10㎡用0.5一1kg或漂白粉每10㎡用0.1kg。先将池冲洗干净,放干水,然后将生石灰或漂白粉药剂溶化,均匀泼洒到水泥池底和池壁,再放进干净水,才能放养蝌蚪;新开挖的水泥池更应在使用前2周,放水浸泡脱碱,然后换入新水后才能放养蝌蚪。
对于土池,应在蝌蚪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药物清塘。生石灰清塘多采用干塘法,即将池水排剩5~10厘米,然后按每平方米90~110克的生石灰溶于水,将石灰浆遍洒全池,清塘后7天,才能放水放养蝌蚪;用漂白粉清塘时,漂白粉的用量为每平方米7.5~15克,溶水后遍洒全池,清塘后3~5天即可放水放养蝌蚪。
生石灰毒性消失时间一般为7一10天,漂白粉毒性消失时间一般为3~5天。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放养牛蛙蝌蚪前一天,对消毒水体应进行残毒检验,俗称“试水”。方法是在消毒池中放一只小网箱,放入10~20尾牛蛙蝌蚪,若24h所养蝌蚪不死,说明消毒药剂的毒性已完全消失,若24h内还有蝌蚪死亡,则应推迟1一2天或再换水,使其毒性消失后再放蝌蚪。
3.注水施肥
蝌蚪在天然水域中,主要吃食浮游生物。所以用土池饲养时,应在放养前先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来饲养蝌蚪。即在蝌蚪放养前7天,蝌蚪池先注水30~40厘米,然后酌情投入肥粪。施肥后,浮游生物很快就繁殖起来,这样放养蝌蚪以后,蝌蚪就能吃到丰富的适口饵料,迅速生长。
水泥池则因为施肥会易败坏水质,造成蝌蚪窒息死亡,所以水泥池不宜施肥,只宜投喂人工饵料。
三、蝌蚪的放养
蝌蚪的放养密度,应根据饲养条件、养殖方式、饵料、蝌蚪大小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来决定。一般刚放养时,蝌蚪的密度可大些,全长1.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800~1000尾;待全长达3~4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300~400尾;全长达6~7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150~200尾。
水泥池由于管理和换水等条件优越,放养密度可比土池增加1~2倍。
四、饲养管理
刚孵出的牛蛙蝌蚪全长约4一5mm,全身乌黑,靠吸收体内卵黄囊的营养而生长。其腹部有马蹄形吸盘,游泳能力很弱,大多靠吸盘吸附在孵化池水泥池壁和水草上。此时3一4天可不必喂食,但孵化池内溶氧量必须充足。此时一旦缺氧,全池小蝌蚪会死亡。
1.开食
出膜后的第3一4天,蛙蝌蚪体内的卵黄囊逐渐被吸收完时便要开始摄食外界的养料以维持生命活动。蛙蝌蚪最佳的开食饲料是煮熟的鸡蛋黄,一般每万尾蝌蚪日喂1个熟蛋黄。蛋黄连续投喂3一4天后再改喂1周左右的豆浆。0.5kg黄豆加4一5kg水磨成极其稀薄的豆浆,滤渣后每㎡孵化池水面泼洒300一500ml豆浆。一般日喂两次,即上午9一10时、下午3一4时各一次。豆浆均匀泼洒全池,少量多次。
2.饲养
从10日龄开始,蛙蝌蚪的饲料要逐渐增加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蚕蛹粉、蚯蚓、鲜杂鱼肉等,于豆饼、菜饼、麸皮、米糠等植物性饲料配合制成蛋白质含量高(30%以上)、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菜饼、豆饼先用水浸透后水磨,蚕蛹晒干后也磨成粉,将各种饲料按配方配合充分拌匀后加适量的水制成不大松散的饲料团。在蝌蚪池内靠近堤埂边搭好食台,将饲料投喂在食台上。这样既减少了饲料的散失,又能观察蝌蚪吃食情况,便于随时调整饲养方案。每2000一2500尾牛蛙蝌蚪搭一只食台,一般用芦席或聚乙烯网布制成长50~60cm、宽30一40cm,四角用四根小竹竿缚紧缚牢后插入离堤埂。0.5~1.0m处的蝌蚪池中,并使食台浸于水中20一30cm处。
每次投喂的饲料以3h左右吃光为准,酌情增减。若以蛙蝌蚪的体重计,配合饲料(干粉)的日投喂量约为蝌蚪总体重的5%一7%,蝌蚪前肢生出后即进入大变态期。此时的蝌蚪吃食量明显减少,主要靠吸收其肥硕的尾部来供给养料。此时饲料可少喂,建议饲料日投喂量掌握在变态蝌蚪总重量的2%一3%。
水泥池主要投喂人工饵料,一般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投1次,每天投饵量大致是蝌蚪总体重的2%~10%。
3.调节水质
主要是加水或调换新水,水质的好坏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蝌蚪饲养过程中应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加水或换水。蝌蚪早期阶段对水的溶氧量要求较高,应保证在3毫克/升以上;30日龄后由于肺的逐渐发育,可浮出水面吸取空气中的氧,溶氧量可保持在1.5毫克/升。目前的蝌蚪养殖中,采用微流水效果更好;如果多年养殖的池塘,需要注意底质的改良。
春、夏、秋三季换水,注入新水水温宜比原池水温略低0.5一1.0℃。若温差超过3℃,则应适当调温,使温差少于3℃后再换水或降慢换水速度。换水的次数因季节而异,春秋每周进行一次,夏季一周两次,冬季2一3周换水一次,也可不换水。
4.控制水温
主要是控制水温,一般水温都能控制在32℃以下,调节水质和合理投饵。当水温高达32℃时,蝌蚪的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生长受到抑制;35℃时,蝌蚪处于极度衰弱状态,并开始出现死亡;38℃时,会出现大批死亡。所以在夏天高温季节,必须采取降温措施。水泥池上面要搭遮荫架,种上葡萄或瓜类等爬藤植物遮荫降温;对土池,因面积较大,可在坐南朝北搭半个池子的遮阴架,也种上爬藤植物遮荫降温。此外,在有水源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加注外河新水来降温。
5.及时解救浮头
蝌蚪浮头大多有先兆,如无病的蝌蚪突然减少吃食量;蝌蚪池水突然变黑变混浊,水面、池边气泡和泡沫频生;蝌蚪不再在池水中上下垂直活动或仰口在水面吞食浮性饲料,而是在水面漂浮露头不吃食,焦躁不安不下沉等。蝌蚪浮头轻重程度一般凭肉眼观察可判断。轻浮头无须惊慌,也无须采取解救措施。若天气闷热,下雨,无风或风向山南转北,往往温度高、气压低、有机物耗氧增加,水质容易恶化,水中溶氧逐渐减少,极易发生牛蛙蝌蚪浮头现象。有时在前半夜甚至在傍晚时分或雷阵雨后就出现浮头,此浮头则属重浮头,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救,立即加注新水,水流最好水平冲撒在木板或芦苇席上再流入蝌蚪池。暂时无法注入新水的蝌蚪池,每公顷可用225一625kg黄泥或7.5一15kg明矾溶液泼洒全池,将池内大量的有机物吸附沉淀于池底,减少有机物的耗氧来维持池中蝌蚪对氧气的要求。
五、变态期间管理
蝌蚪在前肢长出以后,鳃的呼吸功能逐步退化,肺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此时蝌蚪就无法长期生活在水中,而要经常露出水面,登上陆地呼吸空气以维持其生命代谢所需的氧气。在蝌蚪这个生理大变态期间,管理上稍一疏忽,就会造成大批死亡。这是蝌蚪饲养管理中的危险期,亦称死亡高峰期。为此,在这个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及时给予登陆条件让其登陆,一是降低蝌蚪池水位,将蝌蚪池的水深由70一80cm降至20~30cm,暴露一部分池边滩地和池中土墩供其登陆:二是往蝌蚪池中放一些木板、塑料泡沫板等水上漂浮物,使变态的蝌蚪离水登上木板或泡沫板呼吸空气,以便蝌蚪安全地变态为幼蛙。
蝌蚪进入变态期后,由于生活方式要从原来的完全水生生活过渡到水陆柄栖的生活方式。这时要将变态的幼蛙及时捕捉到水较浅、堤埂坡度较大的幼蛙池中去饲养。对一时捕捉不及的幼蛙,也应在蝌蚪池中投放一些木板供变态的蛙登上休息。
蝌蚪伸出前肢的时候,变态即将完成,但这时有1个很长的尾部,这阶段的蝌蚪已不再吃食而仅依靠吸收尾部来作为营养,所以无需再投喂饵料。有尾巴的蝌蚪行动不便,可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将之捕捉到幼蛙池去。
蝌蚪临近变态时,就在池周陆地上搭遮荫棚,棚顶距地面60~80cm,棚顶使用树枝和青草即可。
六、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
蝌蚪生长发育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水温和营养条件来决定。根据在水泥池中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0尾,饲养期内水温变动于22~30℃,采用全人工饵料条件下的饲养结果:孵化后27天,全长达4.9厘米、体重1.4克,长出后肢芽;孵化后51天,全长达9.1厘米、体重8.1克,后肢长0.4厘米;孵化后81天,全长达10.3厘米、体重8.3克,并先伸出左前肢,接着第二天右前肢也破皮质鳃盖伸出,口裂变深,随后蝌蚪尾部逐渐吸收缩短;孵化后88天,尾部吸收完毕,变态成蛙。
蝌蚪在变态阶段是处在最危险时期,管理上稍有疏忽,会造成大批死亡。这时在水泥池内应多投放一些水浮莲、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或木板等漂浮物,供变态的幼蛙能登上休息,这阶段不论水泥池还是土池都应及时将变态的幼蛙捕捉到幼蛙池中饲养。
七、蝌蚪的饵料饲料
常用的人工饵料有黄豆粉、豆饼粉、米糠、玉米粉、小麦麸、蚕蛹粉、鱼粉等。由于使用单一的人工饵料,常会因营养不全面而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一些疾病。所以近来积极推广使用人工配合饵料,效果较好。投喂人工饵料的量,一般应按蝌蚪体重的百分比来计算。水泥池的每天投饵量:全长2厘米以下的蝌蚪为蝌蚪重量的9%-10%;2-4厘米为6%-8%;5-7厘米为3%-5%;7厘米以上为1%-2%。土池每天投饵量:4厘米以下为3%-5%;4厘米以上为1%-2%。依此算出每天的投饵量后,把饵料分歧下午2次或3次投喂,以提高饵料利用率。投喂量的增减要遵循顺序渐增或渐减的原则切忌过量投喂,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和暴发肠胃疾病。
投喂过后2小时要检查吃食情况,以确定投喂量的增减。饵料还应投放在专门设置的饵料台上。
一、蝌蚪饲养池
目前用于饲养蝌蚪的池子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蝌蚪培育池以土池为好,由于土池开挖方便,成本又低,所以多数使用土池,而水泥池则主要用在高密度、高产量的集约化养殖。水池的水深应保持在40一60cm,安置好进、排水孔。在蝌蚪前肢伸出前,池中放些木板、芦席等物,以便幼蛙登陆。
1.水泥池
面积15~20平方米,池深1米,可蓄水深80厘米。
水泥池的优点:水质较清;水泥池的壁,适于蝌蚪早期吸附在上面休息,可避免这阶段蝌蚪被泥沙覆盖而造成窒息死亡换水等日常管理比较方便,成活率高,一般可以达到70%~90%;放养蝌蚪密度大,产量高。
水泥池的缺点:因为放养密度大,生产出来的蝌蚪规格小,变成的幼蛙也小,只有4~5克;变态后的幼蛙,不能及时登陆,如不及时捕出,会造成变态幼蛙大量死亡;造价相对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多,这是水泥池的不足之处。
2.土池
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若面积小,水质不易稳定。面积50~100平方米,池深0.8~1米,可蓄水深60~80厘米,蝌蚪池也要留陆地,陆地面积占水面的l/3,四周的坡度要稍大,以1∶1.5~2为宜,这样可保证堤埂牢度和适于蝌蚪变态成幼蛙后登陆栖息。
土池的优点:水体相对较大,水质比较稳定,培育出的蝌蚪规格大,变态成幼蛙的规格也大,为7~10克以上。
土池的缺点:管理难度大,敌害也多,成活率较为低,一般只有50%左右。
二、放养蝌蚪前的准备工作
1.放养蝌蚪的时间
刚孵化的蝌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且这时消化器官没有贯通,又有腹部的卵黄囊供给营养,无需摄取外界食物。所以刚孵化的蝌蚪,不宜马上移养到蝌蚪池,可待腹部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器官完全沟通,或者观察到已有初便排出,这时才应将蝌蚪移养到蝌蚪池中饲养。至于具体时间,应根据当时水温状况而定:即水温18℃~20℃时,约为孵化后180~200小时,水温20℃~25℃时,约为孵化后150~170小时,而水温26℃~30℃时,只要70小时。
2.蝌蚪池的清整消毒
水泥池在蝌蚪放养前,生石灰每10㎡用0.5一1kg或漂白粉每10㎡用0.1kg。先将池冲洗干净,放干水,然后将生石灰或漂白粉药剂溶化,均匀泼洒到水泥池底和池壁,再放进干净水,才能放养蝌蚪;新开挖的水泥池更应在使用前2周,放水浸泡脱碱,然后换入新水后才能放养蝌蚪。
对于土池,应在蝌蚪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药物清塘。生石灰清塘多采用干塘法,即将池水排剩5~10厘米,然后按每平方米90~110克的生石灰溶于水,将石灰浆遍洒全池,清塘后7天,才能放水放养蝌蚪;用漂白粉清塘时,漂白粉的用量为每平方米7.5~15克,溶水后遍洒全池,清塘后3~5天即可放水放养蝌蚪。
生石灰毒性消失时间一般为7一10天,漂白粉毒性消失时间一般为3~5天。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放养牛蛙蝌蚪前一天,对消毒水体应进行残毒检验,俗称“试水”。方法是在消毒池中放一只小网箱,放入10~20尾牛蛙蝌蚪,若24h所养蝌蚪不死,说明消毒药剂的毒性已完全消失,若24h内还有蝌蚪死亡,则应推迟1一2天或再换水,使其毒性消失后再放蝌蚪。
3.注水施肥
蝌蚪在天然水域中,主要吃食浮游生物。所以用土池饲养时,应在放养前先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来饲养蝌蚪。即在蝌蚪放养前7天,蝌蚪池先注水30~40厘米,然后酌情投入肥粪。施肥后,浮游生物很快就繁殖起来,这样放养蝌蚪以后,蝌蚪就能吃到丰富的适口饵料,迅速生长。
水泥池则因为施肥会易败坏水质,造成蝌蚪窒息死亡,所以水泥池不宜施肥,只宜投喂人工饵料。
三、蝌蚪的放养
蝌蚪的放养密度,应根据饲养条件、养殖方式、饵料、蝌蚪大小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来决定。一般刚放养时,蝌蚪的密度可大些,全长1.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800~1000尾;待全长达3~4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300~400尾;全长达6~7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150~200尾。
水泥池由于管理和换水等条件优越,放养密度可比土池增加1~2倍。
四、饲养管理
刚孵出的牛蛙蝌蚪全长约4一5mm,全身乌黑,靠吸收体内卵黄囊的营养而生长。其腹部有马蹄形吸盘,游泳能力很弱,大多靠吸盘吸附在孵化池水泥池壁和水草上。此时3一4天可不必喂食,但孵化池内溶氧量必须充足。此时一旦缺氧,全池小蝌蚪会死亡。
1.开食
出膜后的第3一4天,蛙蝌蚪体内的卵黄囊逐渐被吸收完时便要开始摄食外界的养料以维持生命活动。蛙蝌蚪最佳的开食饲料是煮熟的鸡蛋黄,一般每万尾蝌蚪日喂1个熟蛋黄。蛋黄连续投喂3一4天后再改喂1周左右的豆浆。0.5kg黄豆加4一5kg水磨成极其稀薄的豆浆,滤渣后每㎡孵化池水面泼洒300一500ml豆浆。一般日喂两次,即上午9一10时、下午3一4时各一次。豆浆均匀泼洒全池,少量多次。
2.饲养
从10日龄开始,蛙蝌蚪的饲料要逐渐增加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蚕蛹粉、蚯蚓、鲜杂鱼肉等,于豆饼、菜饼、麸皮、米糠等植物性饲料配合制成蛋白质含量高(30%以上)、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菜饼、豆饼先用水浸透后水磨,蚕蛹晒干后也磨成粉,将各种饲料按配方配合充分拌匀后加适量的水制成不大松散的饲料团。在蝌蚪池内靠近堤埂边搭好食台,将饲料投喂在食台上。这样既减少了饲料的散失,又能观察蝌蚪吃食情况,便于随时调整饲养方案。每2000一2500尾牛蛙蝌蚪搭一只食台,一般用芦席或聚乙烯网布制成长50~60cm、宽30一40cm,四角用四根小竹竿缚紧缚牢后插入离堤埂。0.5~1.0m处的蝌蚪池中,并使食台浸于水中20一30cm处。
每次投喂的饲料以3h左右吃光为准,酌情增减。若以蛙蝌蚪的体重计,配合饲料(干粉)的日投喂量约为蝌蚪总体重的5%一7%,蝌蚪前肢生出后即进入大变态期。此时的蝌蚪吃食量明显减少,主要靠吸收其肥硕的尾部来供给养料。此时饲料可少喂,建议饲料日投喂量掌握在变态蝌蚪总重量的2%一3%。
水泥池主要投喂人工饵料,一般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投1次,每天投饵量大致是蝌蚪总体重的2%~10%。
3.调节水质
主要是加水或调换新水,水质的好坏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蝌蚪饲养过程中应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加水或换水。蝌蚪早期阶段对水的溶氧量要求较高,应保证在3毫克/升以上;30日龄后由于肺的逐渐发育,可浮出水面吸取空气中的氧,溶氧量可保持在1.5毫克/升。目前的蝌蚪养殖中,采用微流水效果更好;如果多年养殖的池塘,需要注意底质的改良。
春、夏、秋三季换水,注入新水水温宜比原池水温略低0.5一1.0℃。若温差超过3℃,则应适当调温,使温差少于3℃后再换水或降慢换水速度。换水的次数因季节而异,春秋每周进行一次,夏季一周两次,冬季2一3周换水一次,也可不换水。
4.控制水温
主要是控制水温,一般水温都能控制在32℃以下,调节水质和合理投饵。当水温高达32℃时,蝌蚪的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生长受到抑制;35℃时,蝌蚪处于极度衰弱状态,并开始出现死亡;38℃时,会出现大批死亡。所以在夏天高温季节,必须采取降温措施。水泥池上面要搭遮荫架,种上葡萄或瓜类等爬藤植物遮荫降温;对土池,因面积较大,可在坐南朝北搭半个池子的遮阴架,也种上爬藤植物遮荫降温。此外,在有水源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加注外河新水来降温。
5.及时解救浮头
蝌蚪浮头大多有先兆,如无病的蝌蚪突然减少吃食量;蝌蚪池水突然变黑变混浊,水面、池边气泡和泡沫频生;蝌蚪不再在池水中上下垂直活动或仰口在水面吞食浮性饲料,而是在水面漂浮露头不吃食,焦躁不安不下沉等。蝌蚪浮头轻重程度一般凭肉眼观察可判断。轻浮头无须惊慌,也无须采取解救措施。若天气闷热,下雨,无风或风向山南转北,往往温度高、气压低、有机物耗氧增加,水质容易恶化,水中溶氧逐渐减少,极易发生牛蛙蝌蚪浮头现象。有时在前半夜甚至在傍晚时分或雷阵雨后就出现浮头,此浮头则属重浮头,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救,立即加注新水,水流最好水平冲撒在木板或芦苇席上再流入蝌蚪池。暂时无法注入新水的蝌蚪池,每公顷可用225一625kg黄泥或7.5一15kg明矾溶液泼洒全池,将池内大量的有机物吸附沉淀于池底,减少有机物的耗氧来维持池中蝌蚪对氧气的要求。
五、变态期间管理
蝌蚪在前肢长出以后,鳃的呼吸功能逐步退化,肺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此时蝌蚪就无法长期生活在水中,而要经常露出水面,登上陆地呼吸空气以维持其生命代谢所需的氧气。在蝌蚪这个生理大变态期间,管理上稍一疏忽,就会造成大批死亡。这是蝌蚪饲养管理中的危险期,亦称死亡高峰期。为此,在这个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及时给予登陆条件让其登陆,一是降低蝌蚪池水位,将蝌蚪池的水深由70一80cm降至20~30cm,暴露一部分池边滩地和池中土墩供其登陆:二是往蝌蚪池中放一些木板、塑料泡沫板等水上漂浮物,使变态的蝌蚪离水登上木板或泡沫板呼吸空气,以便蝌蚪安全地变态为幼蛙。
蝌蚪进入变态期后,由于生活方式要从原来的完全水生生活过渡到水陆柄栖的生活方式。这时要将变态的幼蛙及时捕捉到水较浅、堤埂坡度较大的幼蛙池中去饲养。对一时捕捉不及的幼蛙,也应在蝌蚪池中投放一些木板供变态的蛙登上休息。
蝌蚪伸出前肢的时候,变态即将完成,但这时有1个很长的尾部,这阶段的蝌蚪已不再吃食而仅依靠吸收尾部来作为营养,所以无需再投喂饵料。有尾巴的蝌蚪行动不便,可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将之捕捉到幼蛙池去。
蝌蚪临近变态时,就在池周陆地上搭遮荫棚,棚顶距地面60~80cm,棚顶使用树枝和青草即可。
六、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
蝌蚪生长发育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水温和营养条件来决定。根据在水泥池中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0尾,饲养期内水温变动于22~30℃,采用全人工饵料条件下的饲养结果:孵化后27天,全长达4.9厘米、体重1.4克,长出后肢芽;孵化后51天,全长达9.1厘米、体重8.1克,后肢长0.4厘米;孵化后81天,全长达10.3厘米、体重8.3克,并先伸出左前肢,接着第二天右前肢也破皮质鳃盖伸出,口裂变深,随后蝌蚪尾部逐渐吸收缩短;孵化后88天,尾部吸收完毕,变态成蛙。
蝌蚪在变态阶段是处在最危险时期,管理上稍有疏忽,会造成大批死亡。这时在水泥池内应多投放一些水浮莲、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或木板等漂浮物,供变态的幼蛙能登上休息,这阶段不论水泥池还是土池都应及时将变态的幼蛙捕捉到幼蛙池中饲养。
七、蝌蚪的饵料饲料
常用的人工饵料有黄豆粉、豆饼粉、米糠、玉米粉、小麦麸、蚕蛹粉、鱼粉等。由于使用单一的人工饵料,常会因营养不全面而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一些疾病。所以近来积极推广使用人工配合饵料,效果较好。投喂人工饵料的量,一般应按蝌蚪体重的百分比来计算。水泥池的每天投饵量:全长2厘米以下的蝌蚪为蝌蚪重量的9%-10%;2-4厘米为6%-8%;5-7厘米为3%-5%;7厘米以上为1%-2%。土池每天投饵量:4厘米以下为3%-5%;4厘米以上为1%-2%。依此算出每天的投饵量后,把饵料分歧下午2次或3次投喂,以提高饵料利用率。投喂量的增减要遵循顺序渐增或渐减的原则切忌过量投喂,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和暴发肠胃疾病。
投喂过后2小时要检查吃食情况,以确定投喂量的增减。饵料还应投放在专门设置的饵料台上。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上一篇:提高小龙虾养殖产量的措施
下一篇:对虾养殖中肝胰脏的养护工作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