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研发虾蚕混养解决世界难题
前不久刚结束的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决赛中,来自江苏盐城的一支乡村振兴项目团队突出重围,获得银奖。“授虾以蚕”项目团队将海水对虾和沙蚕混养,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虾养殖污染的世界难题,也收获了更好的经济效益。该项目由盐城市奥甘昵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丹领衔。
海水对虾高密度养殖一直存在残余饵料多、虾粪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也成为世界上公认的难题。现实中,传统对虾养殖方式产生的残饵和粪便不仅污染了水质,还间接抬高了海水对虾养殖的成本——养殖户为了防治虾群中的病毒传播要频繁给养殖塘换水,还要给虾群投喂大量的抗生素药物。稍有不慎,病害就会让养殖户血本无归。
“养成一亩对虾可以赚5000元,一旦有了病毒,可能会亏损两万元。”刘丹介绍。过去,盐城的许多对虾养殖户就因赚不到钱陆续离开家乡,选择外出打工。
7年前,还在盐城工学院读书的刘丹从一堂有关集约化养殖的课上听说了海水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困境。他从海洋学院吕富教授那里了解到,沙蚕和海水对虾混养或许可以解决对虾养殖中的残饵和虾粪问题。
没过多久,刘丹就加入了吕富教授的科研团队,正式开始沙蚕育苗、沙蚕与对虾混养项目的研究。那时候,刘丹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一桶桶的沙蚕和对虾,就是和一群伙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海边搞实地研究。
几年前,盐城的海边还没有通自来水,供电系统也不稳定,“一边赶蚊子一边等天亮”的生活没有让刘丹放弃。相反,他在海边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成为一名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科研人。
但刚毕业的刘丹在父母的眼里就是“不务正业”,父母甚至嘲讽说:“你在海边搞那个还不如回家养猪。”
彼时,只知埋头做实验的刘没想到,这个项目竟改变了自己。
刘丹在科研过程中发现水产养殖领域巨大的商业前景,“如果我能把这个项目推广出去,10年以后肯定大不一样”,他对此很自信。
事实上没用10年,刘丹就在对虾养殖领域搞出了名堂。2019年,刘丹创办公司,根据吕富教授和团队多年的研发成果,公司掌握的海水对虾和沙蚕混养技术已十分成熟。他们不仅将虾蚕混养技术中的每一个关键细节摸得一清二楚,还准备充分了暴雨、酷暑等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应急方案”,海水高密度养殖对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随之提升。
据介绍,用沙蚕喂养出来的对虾活力好、个体大、生长快、药物残留少,成活率显著提高。沙蚕体内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显著提高了虾的抗逆性,成为对虾良好的生物饵料。沙蚕又以虾粪和残余的饵料为食,维持了良好的养殖环境,减少了有害物质,有效避免病毒在虾群中的传播。
对虾吃了沙蚕,所需的饲料变少了;没有了病毒,买药的钱省下来了,水也不用常换了;对虾长得快、早上市,卖得更多更好了;对虾吃不完的沙蚕也可以卖掉赚钱……这就是刘丹创业项目的经济账。相较传统的对虾养殖技术,对虾和沙蚕混养模式平均每亩就能够增收2000元以上。
技术成熟了,推广又是难题。一些有文化的养殖户听得懂沙蚕、对虾混养模式的好处,一些老养殖户却怎么都不肯“冒险”——用已有的模式养殖对虾一亩可以赚五六千元,万一混养模式出现问题,该怎么办?
为了打消养殖户的疑虑,刘丹带领团队建立对虾养殖基地。他亲自带着养殖户考察混养模式下的海水对虾,还办了一场盛大的对虾养殖比赛,奖励那些养殖成果优秀的养殖户。
看到混养模式下产出的质量上好的对虾,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逐渐接受虾蚕混养的养殖模式,并与刘丹的公司达成合作。过去外出打工的养殖户得知这个技术也都纷纷回乡。
刘丹的公司忙得不可开交,既卖苗,又做技术顾问,海水对虾卖完了,还要回收养殖户剩余的沙蚕……几年下来,实验室的那几亩试验池,转眼变成近20万亩正式投产的虾蚕混养养殖塘,公司的规模也大了许多。
刘丹的父母也逐渐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他们现在不让我回家养猪了,他们改变方针开始催婚了。”刘丹笑着说。
目前,刘丹所在的公司已获得6项有关沙蚕养殖的专利,他们正在研究淡水中的对虾养殖技术,希望将品质优良的对虾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