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大眼幼体放苗前后管理要点
马上就到河蟹大眼幼体拿苗放苗的时间了,每年都会遇到不少养殖塘口因为放苗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影响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也有一些塘口在投苗后因池塘管理不当导致蟹苗生长出现不整齐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笔者整理了以下的放苗前后管理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首先不建议大家为了销售豆蟹而选择高密度投放大眼幼体。有不少养殖户1亩投放5~10斤,甚至更多数量的大眼幼体,目的是在大眼幼体5期到6期蜕壳后销售豆蟹来盈利。这其中,一方面大眼幼体投放量过大,增加了苗塘早期的池塘耗氧,直接影响到投苗后的变态成功率以及成活率;另外大眼幼体的抢食能力和体质有关,体质越好抢食能力越强。在销售豆蟹期间,符合销售规格的豆蟹基本是同一批大眼幼体当中抢食能力强、体质较好的,而未能达到销售规格的基本是抢食能力较差、体质较差的,这也导致了剩下的仔蟹养成的扣蟹,无论是自己来年饲养或者销售,都输在了起跑线上。同时销售的豆蟹在仔蟹早期又一次经历了脱水运输、转塘,再次投放的豆蟹体质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变差。
二、清塘除杂工作尽量在放苗前15天完成。大部分的除杂药物具有一定的残留性,早除杂的目的是为了有充足的解除药残的时间,对于上一年未见较多老苗、鱼、虾、蛙等体形较大杂货的池塘,一般不建议用杀字号药物清塘,避免药残不能彻底解除干净导致大眼幼体成活率下降,建议用高活性次溴酸代替常规性清塘除杂药物,次溴酸超强的氧化能力可以改变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膜的通透性和膜内外的渗透压,引起细胞膜裂解、细胞质外溢以及超微结构改变,对于野杂鱼、虫卵、菌、藻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且次溴酸没有有机残留和副产物污染,一般建议用量为10~20kg/亩。消毒工作正常在放苗前10天完成,如用次溴酸除杂清塘,可同时兼顾消毒效果,如果池塘中有蝌蚪、蛙卵,则可用食用盐定点多量泼洒杀灭。
三、解毒工作尽量在放苗前9天完成。如使用了杀字号药物除杂清塘,则尽量使用强氧化性及碱性药物针对性解毒,一般的杀字号清塘产品(有机磷、菊酯、有机氯等)普遍具备还原性及酸性特点,用同样属于还原性的大苏打或者酸性的有机酸解毒则效果偏差,大苏打一般用于漂白粉等有残留的卤素清塘剂的解毒,有机酸则侧重于重金属的解毒。放苗前7天需再次检测药残,如仍有药残需针对性多量多次解毒(重中之重)。
四、栽草工作尽量在放苗前9天完成。栽草宜早不宜迟,移栽的水草里如混有青苔、虾、虫等可及时发现并清除。
五、肥水培藻工作在放苗前5~7天进行,培虫工作在放苗前3天进行,培虫过早容易出现适口性差的老虫,培虫过晚容易导致虫的数量不够满足大眼幼体摄食要求。这也是大部分塘口出现大眼幼体下塘后游塘时间较长而不变态、变态成功率低、前期长势慢、中期出现大小苗的原因之一。
六、水体各项指标检测尽量提前7天进行,一旦发现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异常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苗未入塘时,很多人不太关心水质指标,经常有人检测一次发现正常后即不再关注指标变化,结果在放苗后出现问题发现指标异常再采取补救措施。建议蟹苗塘口常备常规试剂检测盒,放苗前7天每天都需要多点取样检测一遍,氨氮、亚硝酸盐对于蟹苗呼吸系统(鳃)、消化系统(肝、肠、胃)的影响巨大,部分较严重的危害是不可逆的,将伴随蟹苗后续一生的生长,pH的稳定性也经常被忽略,不稳定的pH变化是蟹苗气泡病的发病开端。
七、放苗后需要及时投喂粉料,以防池塘培虫数量不够导致大眼幼体互残及发育不良。大眼幼体在淡化前后每天都要人工投喂饵料,到苗塘投放后大部分养殖户没有投喂意识,这是大眼幼体成活率低、变态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粉料及变态后的破碎料如果把握不准投喂量,可以适当加入发酵粉料及发酵软颗粒料,发酵料中有较多的有益菌,常规粉料及破碎料如果投喂过多易造成臭底坏水,而替换一部分发酵料之后,发酵料中的有益菌可以对残饵粪便进行持续性地分解消耗,能够较大程度减轻苗塘因投喂过多导致的水质、底质恶化。
八、消毒工作需要多量多次,成蟹养殖池塘大家在成蟹蜕壳期都注重消毒杀菌,蜕壳期较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大眼幼体下塘后从变态开始,再到每期仔蟹的蜕壳频率是非常快的,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要蜕5~6次壳,而一个月时间能做到消毒5~6次的塘口不多,仔蟹期用常规的碘、氯制剂消毒刺激性较大,建议使用抗菌肽生物消毒剂进行消毒,安全无刺激。
九、苗塘的增氧工作非常关键。放苗后勤开增氧机,阴雨天、闷热天全程增氧,晴天中午不开增氧机,表层水温下降后再开,晴天风大情况下在太阳下山后就要立即增氧,肥水、培藻培菌、杀苔、消毒、倒藻、使用有机酸解毒调水、蜕壳高峰等要多开增氧机。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