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棚养殖---高效且最具特色的养虾模式
南美白对虾 (学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仅是餐桌上的珍馐美味,更是渔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养殖品种。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发源于江苏南通如东县的小型温棚养殖(简称小棚模式)由于产量高、风险低、效益好,不仅在苏北沿海地区发展的如火如荼,在广东、广西、山东、浙江等地也呈燎原之势。近年来,全国“小棚”养虾规模已超过20万张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小棚模式,创造了南美白对虾养殖史上的神话,如东县也因此成为“中国南美白对虾第一县”。小棚模式何以如此火爆,它有哪些优势和弊端,为何在高密度高氮环境下仍能获得高产,下面逐个解密。
▲ 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小棚鸟瞰图
注:本文图片均由江苏现代农业(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南美白对虾创新团队提供
01小棚模式的“前世今生”
小棚模式,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如东县为盘活因亏损停产的1万多亩河蟹苗种池塘和养殖设施,增加渔农民收入,引进南美白对虾进行养殖试验。当年,苴镇何丫村村民利用闲置的5亩豆蟹(注:豆蟹指与豆子差不多大小的蟹幼苗)培育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一举成功,其亩产效益超过5000元。
▲ 早期的竹制结构小棚
▲ 竹制结构小棚内部
2010年,如东县将闲置的蟹苗培育大棚全部用来养殖南美白对虾,部分养殖户搭建了全新的、专门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大棚温室,形成了独特的如东小棚养殖模式,即小棚模式。2014年8月,如东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南美白对虾第一县”称号。近年来,多个省市县复制或借鉴如东小棚模式并取得成功,有的从业者单棚盈利有3万元,养殖一茬虾就能赚百万,小棚养虾一度成为最易暴富的养殖模式。现今小棚模式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其对中国养虾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南美白对虾小棚模式的池塘长45~50 m、宽10 m、深80 cm,池埂铺设地膜,利用钢架支撑塑料大棚,池底布设纳米增氧管全程增氧。小棚养殖以投放一代苗为主,全程使用地下水,盐度控制在2‰~12‰。小棚模式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以其产业模板江苏为例,每年可养2~3茬,包括春季锅炉苗、春季直放苗和秋季苗。春季锅炉苗利用锅炉集中提温标粗,至虾苗3~4 cm时分池养殖;春季直放苗一般在4—5月投放,7月起捕上市;秋季苗一般在8—9月投放,11月起捕上市。每亩单棚产量可达700~1500 kg,亩产效益为2万~5万元。
▲ 钢制结构小棚
▲ 南美白对虾小棚内部构造
02优势突出的小棚模式
相较于南美白对虾的其他养殖模式(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小棚模式的迅猛发展,确有其独到之处:
(1)养虾先养水。小棚模式多抽取浅层地下水用于养殖,水体中矿物质丰富且不含病原生物,去除其中少量氨氮后可直接用于养殖,冬季还可利用地热维持水温。
(2)养水先养底。养殖中后期,塘虾生物量和活动量增加,伴随着不间断的底部曝气,使得水体呈混浊状(类似泥浆水),这其实是水体自然形成的生物絮团,增加了有益细菌附着的表面积,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十分有利。
(3)低盐的天然半咸水。小棚模式养殖所用的地下水一般盐度较低,比较适宜南美白对虾的生长。
(4)节水型养殖,减少浪费。小棚养虾生产过程中一般不排水,仅部分高产棚后期有少量排水。按照标准棚计,每棚仅需水300~400 t,属于节水型养殖。
(5)隔断病原,减少病害。温棚的薄膜使得养殖系统与外界环境相对隔断,使得由风吹、飞鸟等因素引发的白斑综合征病毒及其他病原的传播风险大大降低,因此其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发生率远低于露天池塘。
(6)环境独立,气候稳定。封闭的温棚使其内部环境相对独立,台风、暴雨、降温等恶劣天气或异常气候对养殖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
(7)温度可控,养殖期长。封闭的温棚可以控制棚内热量的散失,在不加温的情况下,春季可提前1个月开展养殖生产,秋、冬季可延后1个月。
03小棚虽好也有弊端
除了对虾产业普遍存在的苗种和病害问题外,小棚模式也存在其特有的缺陷:
(1)养殖区域受限。南美白对虾是海水品种,虽可在淡水中较好地生存,但养殖过程中若无一定的盐分,保证充足的矿物质,很难获得高产。在非沿海地区养殖,一方面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另一方面含盐尾水的排放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小棚模式并不适合在非沿海地区发展。
(2)尾水治理难度大。小棚模式虽然每棚尾水总量不多,但因为养殖产量较高,所以有机物含量高于其他养殖模式,沉淀后尾水中的化学需氧量高达40~50 mg/kg,总氮、总磷也相对较高,其尾水治理难度上要大于其他养殖模式。
▲ 如东南美白对虾小棚外部景观
04研究揭秘小棚模式高产原因
近期,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万夕和研究团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从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方面探讨了高密度、高氮磷环境下小棚模式仍能高产的原因。
●小棚模式水质变化特点
对秋季苗完整养殖周期水质检测发现,水温与溶解氧保持相对稳定,水温介于22~32 ℃,溶解氧质量浓度介于7~9 mg/L,塑料大棚良好的保温性能与池底纳米增氧管的设置维持了水温与溶解氧的稳定;悬浮物与化学需氧量持续上升,随着饲料残渣与粪便的增多,悬浮物质量浓度从0 mg/L升至500 mg/L,化学需氧量从5 mg/L升至30 mg/L;总氮、总磷波动较大且浓度较高,养殖饲料的持续投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总氮质量浓度从2 mg/L升至13 mg/L,并保持稳定;总磷质量浓度从0.2 mg/L升至3.5mg/L,高于其他养殖模式。
▲ 小棚模式水体水质变化情况
●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
于第2、第44、第69和第96天,对小棚模式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随着养殖进程先升高后下降,在养殖后期达到最高;优势菌除变形菌、拟杆菌、放线菌等常见菌种外,在养殖后期和末期,水体中富集了大量的化能异养菌和反硝化细菌,如海命菌属、Candidatus_Aquiluna、黄杆菌科、红杆菌科等,这些微生物参与水体氮循环,促进有机物降解,并提高了虾的免疫力和抗病性(点左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了解详情)。
在高密度、高氨氮的养殖环境下,小棚模式的水体微生物在保持水环境稳定和增强对虾免疫与抗病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揭示,小棚模式能保持高产量,水体的微生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5未来展望
产业的无序发展、尾水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占用农田等问题,一度使江苏小棚养虾规模锐减。随着国家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规范化管理,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未来南美白对虾小棚模式将更加理性,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使用、病害防控、尾水治理、设施装备等将更加成熟并走向标准化,相信随着对虾产业链体系的不断成熟,小棚养虾将实现产业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作者:万夕和,博士,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现代农业(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兼南美白对虾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中国兽药典委员,农业农村部兽药注册评审咨询专家,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理事,主要从事虾类健康养殖与病害防控等研究。
来源:南方水产科学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