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人工孵化技术要点
黄鳝人工孵化技术要点
梁越,韦朝民,曾尚伟,裴琨*,苏春伟
(1.防城港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防城港 538001;2.防城港市旺众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广西 防城港538036)
黄鳝(Monopterusalbus)是我国近年养殖发展十分迅速的特色淡水鱼类之一,其养殖已遍布全国,靠自然捕获的苗种已不能满足生产要求。黄鳝苗种供应问题严重限制着黄鳝大规模养殖生产的发展。2018 年开始引进良种黄鳝进行选育,并着重在人工繁殖条件等技术环节进行了养殖试验。经过近3 年的养殖,积累了一定的人工繁育技术和经验。现将黄鳝人工孵化过程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 孵化设施
1.1 孵化池
孵化池为中央排水的圆形或多边形池,集受精卵孵化和仔苗培育为一体,池深25~40 cm,池内用间隔板将池分为多个小池,小池面积0.05~0.08 m2。两侧隔板高15 cm,靠中心的隔板高3 cm(此隔板可移动,移开后鱼苗排泄的粪便能够流向排水口)。池中央排水孔直径5 cm,用水管长短来控制水位高低。池内中央区域设有面积100~150 cm2的集苗池,孵化、培育时盖上盖,关闭开关;收苗时打开盖子和开关。环绕孵化池安装进水管和具有控制水量功能的喷头给每个小池供水,喷头安装高度距池底3 cm。环绕池内沿还安装有气管,给每个小池增氧,气管安装高度距池底10~12 cm。
1.2 蓄水池
按照繁育1 万尾苗每天需要1.5 m3水的标准建设蓄水池;对于年繁育能力>300 万尾的繁育场,高峰期育苗量一般为100 万尾,每天需要150 m3水,半天开机过滤,可过滤水120 m3,则蓄水池水体应>30 m3,考虑蓄水量1.5 倍,蓄水池水体定为45 m3。
1.3 过滤池
要求建设二级过滤池,第一级过滤用60 目粗砂(粗砂厚度30 cm),第二级过滤用120 目石英砂(石英砂厚度80~100 cm),按每小时过滤水10 m3以上计算设计建设,以确保供水量。
1.4 沉淀池
根据育苗场用水量来确定沉淀池大小,占面积10%左右即可。
1.5 隐蔽物
采用易清洗、无毒无味、比水稍重、不易变成细丝、耐用的浅绿色塑料带制作人工水草作为隐蔽物,塑料带每片宽0.5 cm 左右,每把隐蔽物直径1.5~2 cm、长15~20 cm。
1.6 砂砾
2 水源、水质要求
2.1 水源
水源无污染,孵化使用时,水需经过过滤处理,然后从蓄水池引入。
2.2 水质要求
水温25~28 ℃,pH 值5.5~6.5,ρ(溶解氧)>3.5 mg/L,ρ(氨氮)<0.5 mg/L,ρ(亚硝酸盐)<0.05 mg/L。
3 孵化前准备
3.1 孵化设施调试
检查孵化设施是否完备,检查设施工作性能是否良好,校对进水喷头方向,并按孵化池水深3~8 cm来调试池水流向中央的流速。
3.2 孵化设施消毒
用5%食盐水浸泡孵化池系统3~5 d,浸泡孵化隐蔽物1~2 d,消毒杀菌;孵化池系统消毒后排出消毒水,隐蔽物消毒后晒干备用。
3.3 水质调控
对产卵池、蓄水池的水质进行分析,尽量调节水温、pH 值与产卵池一致。
4 收卵
4.1 准备工具
准备收卵塑料盆、捞网、遮阴网等收卵工具。
将所有可能影响死亡的因素(年龄、性别、肺部疾病史、原患疾病、ILD发生时间、放疗史、化疗史、高剂量激素治疗)作为自变量,以转归为因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4.2 核对产卵巢穴
每天检查黄鳝产卵情况,发现黄鳝巢穴中有泡沫则在黄鳝巢穴旁边设置产卵标志;收卵时,查看卵的发育情况,核对应收卵的产卵巢穴。
4.3 鱼卵收集
先用盆装水5~10 cm,然后移开产卵巢穴掩盖物,轻轻拨开产卵巢穴周边的泥土或杂物,保持巢穴泡沫不散,再用捞网捕捞受精卵放入盆中,每盆装1 000~3 000 粒卵,每次每盆采卵时间最好≤30 min。
4.4 产卵巢穴修复
收完卵后,重新构筑好产卵巢穴,盖好掩盖物,收回产卵标志。
4.5 清除杂质
鱼卵收集至孵化车间后,先用孵化池的水调节水质平衡(收卵盆水温与孵化池水温相差≤2 ℃),然后通过流水的方法清除泥沙、杂物,再用0.5%盐水消毒,最后把干净的卵放入孵化池。
5 鱼卵孵化
5.1 放卵量
每个孵化小池放鱼卵500~1 000 粒。
5.2 计数
黄鳝卵呈圆形,卵径3.5 mm 左右,吸水后约4.5 mm。未受精的卵为白色,受精卵为橙黄色或浅黄色,孵化前应计算好受精卵数量,以便孵化管理。计数采用湿容量法,计数时将卵集中于一处,用制作好的计量器(捞勺)轻轻捞起卵,计数后倒入孵化小池中,最后统计捞勺总数。每次随机抽取2~5 捞勺核算每捞勺中受精卵数量,即可统计出受精卵总量。
5.3 孵化水流速和深度的调控
孵化池水流速以水动卵不动为准,一般在2~5 cm/s范围内调控,孵化第1—4 天流速稍快,孵化第5—9天调慢流速。第1—9 天水深3 cm,第10天后水深5 cm。
5.4 坏卵、卵膜清除
每隔2 h 检查1 次孵化情况,把漂流出孵化小池的鳝苗移回小池。清除孵化池中坏卵和鳝苗破膜留下的卵膜,防止池中有机质污染水体。
5.5 隐蔽物放置
待20%鳝苗破膜时吊挂隐蔽物,让幼苗躲藏。隐蔽物放置在孵化小池的两侧,避免水的直喷。
5.6 孵化水质监管
每天上午、下午检测1 次水质情况。进水时,蓄水池与孵化池的水温相差≤2 ℃,pH 值相差<0.2;当池水中ρ(氨氮)>0.5 mg/L 或ρ(亚硝酸盐)>0.03 mg/L,加大进排水量,降低有害物质含量。
6 卵黄苗管养
6.1 流水调控
受精卵孵化5 d 左右破膜出苗,鳝苗破膜后,体长为1.5~2.0 cm,一般3~5 d 卵黄消失,此时控制出水量,减缓流速,避免卵黄苗逆水游动过度消耗体力。
6.2 温度调控
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检测1 次水温、气温情况,当育苗池水温和环境气温相差>3 ℃时,采取给小池吹暖气或冷气的办法,升高育苗环境气温或降低育苗环境气温,使温度平衡。
6.3 光线调控
鳝苗破膜后,对育苗环境适当遮光,降低育苗池亮度,避免卵黄苗对光线产生应激反应。
6.4 清洗
清除死苗和池底附着的有机质,清洗砂砾、隐蔽物,确保水质良好、稳定。
7 黑仔苗开口培育
7.1 饵料投喂管理
(1)饵料。主要为红线虫。投喂的红线虫应暂养24 h 以上;投喂前,用40 目筛绢网压虫,取钻过筛绢网孔的活虫,放入桶内用碘制剂充气消毒15 min后,用筛网将消毒水滤净后投喂。
(2)投喂时间。卵黄消失2 d 后开始投喂红线虫,08:00—09:00、16:00—17:00 时间段投喂,日投2 次。
(3)投喂点。多点投喂,在隐蔽物四周投喂3~5个点。
(4)投喂量。以投喂10 min 内吃完为准。
7.2 水质管理
根据苗的生长情况逐渐增加水深,并采用滴水和定时换水方法控制水质;投喂1 h 以后,清除剩饵或换水。当池水中pH 值>6.5,ρ(氨氮)>0.5 mg/L 或ρ(亚硝酸盐)>0.03 mg/L,加大进排水量,保持水质良好。
7.3 温度调控
每天关注天气和水温、气温变化情况,确保育苗池水温和环境气温相差值≤3 ℃。天冷,气温低于水温,增加水深6~10 cm,避免水温变化过快;天热,气温>水温,增加水温或给育苗车间喷水降低气温,使温度平衡。
7.4 隐蔽物调整
根据苗的生长情况逐渐增加隐蔽物,让苗完全躲藏,且每7 d 清洗1 次隐蔽物,减少细菌、寄生虫等病害。
8 病害防治
8.1 孵化检查
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做好操作工作,每天检查水、卵、幼鳝及设施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8.2 病害防治
收集的受精卵先用0.5%盐水或4~5 g/m3五倍子药液(煮沸>20 min,去渣取水配制)浸泡10 min,然后放进孵化池孵化,预防水霉、细菌等病害。
在孵化期间,天气剧变或换水过快,池中水温变化>2 ℃,水温>30 ℃或pH 值>6.5 时,泼洒高稳定Vc(1 mg/L)抗应激。
在仔苗培育期间,每隔5 d 全池泼洒0.5%盐水,预防水霉、细菌等病害。发现离群伤残苗、病苗,及时收集处理;发现鱼病,认真检查、诊断,对症下药治疗。
9 收苗
9.1 收苗规格
卵黄苗的卵黄囊消失,体色变深成为黑仔苗,游泳从挣扎性游动转为自由游动,主动摄食,体长>3 cm,即可收集后换池培育或在原池进行苗种培育。
9.2 操作方法
先把塑料盆、桶或捞网等接收工具放在集苗池收集管口,然后打开集苗池盖板和开关,让鳝苗流进接收工具里,再移到苗种培育池中。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