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对虾中肝肠胞虫的危害
什么是肝肠胞虫?
肝肠胞虫属于微孢子虫科、肠胞虫属,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南美白对虾肝肠孢子虫病是由一种微孢子虫寄生引起的,孢子很小,长2~10微米、宽1.5~4.2微米。成熟的孢子呈椭圆形,长度0.75-1微米,后端有一个空泡,胞内含一个细胞核,5-6个极丝圈,1个与极丝相连的锚盘,和1层电子致密的孢子壁。
南美白对虾肝肠孢子虫病是近年来全球对虾养殖生产影响较严重的疾病之一。2009年,根据在泰国斑节对虾(P.monodon)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命名。2013年以来,此病在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主产区都有发现,包括江苏沿海地区如东、启东、阜宁、大丰、射阳等地。
肝肠孢子虫的病症
肝肠孢虫先是感染对虾肠道表皮,进而感染肝胰腺,寄生在虾肝胰腺管上皮细胞中,肉眼和光学显微镜很难发现,用PCR等技术才能确诊。染病的对虾不长个,偶尔伴有白便,刚染病的对虾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严重的出现肠炎和肝胰腺萎缩,有些染病个体虽食欲正常,但是体瘦、壳薄、身体柔软。患此病的养虾塘,对虾规格大小差异较大。
肝肠孢子虫的传播方式
南美白对虾肝肠孢子虫病靠水平传播,即经口传播,肝肠孢子虫的生活史简单,且周期短,整个过程为5~11天,因此一旦染病,暴发快。它整个发育过程无须转换宿主,发育各期都在由宿主小肠上皮细胞膜与胞质间形成的纳虫空泡内进行。成熟后可通过对虾消化道散排出体外,在水环境中形成孢子体,散在于水体并附着于藻类、碎屑、饲料表面以及池壁和底泥环境中,成为健康对虾的潜在威胁。
EHP的感染途径较广,可通过受精卵和虾苗垂直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养殖水体水平传播。切断感染途径能有效防止感染,通过对亲虾与虾苗的检疫,及早发现病原,防止感染健康虾苗,从而保障对虾养殖行业的根本利益。
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对虾肝肠孢虫病(EHP)的药物。只能通过提前预防和观察对虾生长状况来预判。利用改造的DNA重组酶与引物结合形成蛋白-DNA复合物,在双链DNA中寻找同源序列并启动DNA合成,对模板虾肝肠孢虫病(EHP)核酸片段进行指数式扩增,大量扩增后的产物能够与带有DNA染料进行结合后变色,从而判断是否含有EHP病毒。
总结
肝肠胞虫是对虾养殖过程中的一大祸害,尤其是在转肝期一个月的时候,对虾摄食正常、长势正常,外表看不出任何变化,也不会引起重视,大概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内,对虾吃料就会慢慢变慢,长势、病症显现出差异与变化(有大有小、个体差异比较大),但肠、胃仍然充满着食物,肝胰腺略微萎缩,发软,但颜色比较深,所以从表面上看起来,对虾并没有明显病症问题,但就是不长个,偶尔伴随有白便。而肝肠胞虫虽然是慢性病,但由于同菌病混合感染,致病率可以高达60%以上,最后虾塘收成很低,甚至失败,经济损失巨大!
那么,有哪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到养殖户?
1、购苗加倍谨慎:建议养殖户在购苗阶段不要太急,注意货比三家,尽量到正规的苗场去参观、选择,注意观察苗场的亲虾培育池是否清洗干净并彻底消毒;如果确定购苗,需提前做好虾苗检测工作,避免购买携带病原的虾苗。
2、彻底消毒虾塘:虾塘的有机质越多,患微孢子虫的风险越高,在放苗前还是要彻底清塘消毒。清淤晒塘务必彻底有效,再用强碱性的消毒物质如氢氧化钠、生石灰等处理塘底,使池塘底部的pH达到12,这样能有效杀灭大部分的微孢子虫。业内推荐:每亩地用400公斤以上的生石灰处理塘底,然后塘底要完全晒干。有条件的养殖户翻耕塘底10厘米左右,使生灰与底泥充分混合,然后加水使生石灰起作用,这样塘底的PH值就能达到12,并用保持一段时间,可以有效杀灭微孢子虫。
3、加强水质管理:尽量保持水体环境的健康,尤其是要增加池塘底部的清理速度,减少代谢产物被健康虾吞食的机率。投饵方面也要注意,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不要留下太多残饵,进而影响水质。另外,平时一定要注意改底,减少病原。
4、注意肝肠护理:要完全杀死孢子虫不现实,最好通过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提高对虾的抵抗能力、增强免疫力,这样也可以控制体内病原数量,从而达到孢子虫和对虾可以共存的平稳度过一个养殖周期。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