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影响南美白对虾摄食的四种情况及应对措施
在集约化对虾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的管理是整个生产管理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在饲料投喂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对虾摄食饲料量减少的现象。希望大家在生产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有效措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现将对虾养殖中摄食量减少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分述如下:
一、摄食量减少的原因分析
1、投放的虾苗成活率很低。
虾苗的淡化过程出了问题;在运输等过程中水温、盐度等因素突变而引起对虾苗的应激反应;虾池内毒素含量太高等各种原因都会引起虾苗成活率下降。如情况严重,虾苗虽一时不死,但已拒绝进食,在池内存活几天后慢慢死亡。
2、对虾正在发病,引起摄食量减少
如对虾肠炎、红体、黄黑鳃等病发生时,摄食量显著减少。这种情况发生于发病初期,一旦摄食量减少要引起重视,马上对对虾健康进行检查。看对虾肠道是否发红、断节、充水;鳃是否肿大、发黄、发黑;体色是否发黑、发红、变淡、白浊等;针对具体情况,对病害进行诊断。针对病害进行预防和治疗,虾体健康后摄食可恢复正常。
3、对虾蜕壳,会引起摄食量减少
对虾蜕壳前,应停止摄食,蜕壳后摄食量明显增加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当对虾蜕壳时可适当减料或停料,同时用补钙产品泼洒,促进对虾整齐蜕壳,蜕壳后可增加投喂量。
4、气温低、水质差,虾体发病引起摄食量下降。
南美白对虾养殖一个月左右最容易发生某些病毒性疾病。其病毒主要由原虾苗体内带入,当发病季节来临,病毒所需气温及其它条件适合,虾体长势很快时,抗病能力又相对较弱,虾体就容易发病,直到气温明显升高(一般水温达28℃以上)抑制了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大部分发病的虾塘自然转好,池边的死虾很快减少,但摄食量却不会大增。因此发病时的虾塘只能投少量饲料,发病过后也只能是渐渐增加。
二、应对措施
1、加强前期养殖管理。
放苗前,适当加深水位;放苗后,加强水质调控,避免水清澈见底、爆发青苔、泥皮。
2、防控寄生虫
平时拌料的时候可以加入驱虫产品,抑制有害病菌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可有效防治对虾纤毛虫病,同时还能改善肠道健康,预防肠炎的发生。
3、保障底质
养殖池塘底部有大量的死藻、残饵和粪便,定期改底可以有效控制对虾纤毛虫的数量。
4、合理投料,保护肝脏。
对虾之所以发病,归根结底是因为体质弱,而对虾最重要的器官就是肝胰腺,决定对虾脱壳是否顺利的器官也是肝胰腺,所以在日常管理中我们一定要重视保肝。并且要合理控制投饵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肝脏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残饵在底部蓄积,污染池塘环境。
对虾肝肠胞虫和纤毛虫在早期发现后可以通过控制虾体虫体的密度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而到了后期,肝胰腺和肠道上皮细胞被破坏后,即使控制虫体密度,也为时晚矣。所以,对虾寄生虫必须要提前预防。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