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鳖在我国黄河出现或已“失守”?会不会泛滥成灾?
近几年来,全国各省、黄河流域多地都发现了野生的巨鳖。这种鳖被淤泥包裹住后和中华鳖很相似,但它实则来自遥远的美国佛罗里达洲,所以叫它佛罗里达鳖,或是珍珠鳖,民间喜欢把它叫做“美国甲鱼”。
遍布各地的野生外来鳖
2013年9月,温州市民叶先生在流经小区的山下河里钓鱼,但意外钓到了一只“大甲鱼”,身长约40厘米,宽29厘米,重达4.76公斤,是一般甲鱼个头的四倍左右。叶先生和朋友花了半小时才把它捞起来,最后养在了小区的河里。
无独有偶,2021年5月,河南省一位村民在河里发现一只“巨鳖”,这只鳖比温州叶先生捕到那只长将近两倍,长达75厘米,重达23公斤。同村的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一只难得一见的“大鳖王”,应该快点将它放生。
这两件事都引起了很高的关注,两件事中的“主角鳖”都经过了生物专家的鉴定,均确认它们都是外来鳖类,佛罗里达鳖。有资料显示,天津水上公园、广州珠江、南宁邕江、上海松花江、西安浐河、江苏京杭大运河中都曾经捕到过佛罗里达鳖。
佛罗里达鳖怎么进入中国的?
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中华鳖种质退化严重,性成熟早、个体小、生长慢,抗病力弱,导致品质下降,市场活力低。我国就引进了佛罗里达鳖,以谋求养鳖业的出路。21世纪前,佛罗里达鳖一直处于试养阶段,一直未形成规模,市场上也没有成品销售。21世纪伊始,佛罗里达鳖开始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大规模养殖。
鳖类俗称为甲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鳖甲四周肥厚的结缔组织部分——“裙边”是鳖最鲜美的部分。而佛罗里达鳖裙边厚,生长快,出肉率高,形成规模养殖后逐渐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怎样区分佛罗里达鳖和中华鳖
中华鳖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鳖,成鳖体长一般为20-25厘米,体重在1-1.5公斤左右。皮肤柔软,四肢扁平,眼睛小;头部为淡青色,头颈上散布着黑色的斑点,颈部长,背甲较软且呈橄榄绿色,腹面为黄白色。
佛罗里达鳖的头部与中华鳖很相似,成鳖体型呈椭圆形,裙边宽厚。佛罗里达鳖之所以被叫作珍珠鳖,正因它灰黑色的背甲上带有弥散性圆形色斑,背甲前缘有数列疣粒,看起来很像一颗颗珍珠,这也是跟中华鳖最大的区别。
我们想分辨一只鳖是中华鳖还是佛罗里达鳖,只需要看它的背甲,背甲灰黑带圆形斑纹和疣粒、体型椭圆、而且体型较大的基本都是佛罗里达鳖。
为什么教各位区分?
养殖的中华鳖和佛罗里达鳖的市场价都在60-70元/斤左右,但是佛罗里达鳖不但生长快,而且个头能长得很大。佛罗里达鳖一年能长1.5-2.5公斤,生长的第五年雌鳖就能长到10公斤以上,雄鳖可长到4公斤左右。所以上述一二十公斤的巨鳖,生长周期可能还不到十年。这就催生了不良商家动歪脑筋,他们用五六年的佛罗里达鳖冒充几十年上百年的中华鳖卖给顾客。顾客买去干什么呢?放生。
我国历来都有对“龙、凤、麟、龟”这四种神奇动物的崇拜,它们被称为“四灵”。而龟(包括鳖)作为“四灵”中唯一真实存在的动物,更是受到古人的尊崇。一些电影情节也经常将龟和鳖刻画成智慧和通灵神的化身。这种文化和信仰传承至今,依旧影响着不少的人,所以经常有个人和公益组织到市场上买商家号称的“百年老龟(鳖)”,拿到最近的河流中放生。
善意往往会演化成恶果
放生当然是一种善良的行为,但盲目地放生会给生态带来很大的影响。就拿鳖来说,如果放生的是中国的本土品种,虽然不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但是在市场上买的大多都是养殖鳖,养殖鳖大量放入河流中也是在影响整个野生种群的健康发展。
但如果你放生的是佛罗里达鳖这样的外来物种,在没有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占据本地野生物种的生存空间,掠夺本地野生物种的食物,在一段时间后泛滥成灾,最终成为难以治理的入侵物种。
生物入侵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侵入,生物离开原来的生存空间和生态系统到一个新环境;
阶段二:定居,生物在新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
阶段三:适应,已繁殖了几代,并适应了新环境;
阶段四:扩散,适应新生态系统,种群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且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能力。
按照目前在各地发现佛罗里达鳖的情况,大概率是还处于第二或第三阶段,还没有出现种群数量激增的情况,只是在国内多条河流中栖息,被意外捕捉到。所以说,现在要断定佛罗抵达鳖会泛滥成灾还为时过早,但是它作为一种外来物种,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也许你觉得佛罗里达鳖性成熟晚、繁殖慢、生长周期长,而且还是可食用品种,所以不足以在中国泛滥成灾,但毕竟佛罗里达鳖有在西班牙入侵成功的“战绩”。虽说中国能够通过像解决小龙虾泛滥的方式解决佛罗里达鳖泛滥的问题,依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防范于未然才是最佳的解决途径。
2009年黄河水产研究所就指出,黄河流域中共有26种国外引进的水生生物,值得我们高度警惕。而从陆续捕捉到大型佛罗里达鳖这件事可以看出,外来水生生物已经对原有物种产生了威胁。
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从古至今我们都不断引进外来物种进行养殖培育。但有的物种一旦离开人为管控,或在人类手中失控,种群数量就会难以控制,有的甚至走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有放生习惯的朋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