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铜鱼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4/06/21 22:52:46  来源:江西水产科技 2023年6期  浏览次数:187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我国铜鱼研究进展

邓勇辉,李梦露,王嘉伟,周辉明,陶志英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330039)

铜鱼(Coreiusheterodon),隶属于鲤形目(Cytc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鮈亚科(Gotiongiae)、铜鱼属(Coreius)[1]。铜鱼属鱼类在中国共有3 种,分别是北方铜鱼、圆口铜鱼和铜鱼,为中国特有种。铜鱼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水系和黄河,其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含肉率高、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养殖前景。目前,铜鱼属鱼类现状堪忧,资源量锐减,本文对国内铜鱼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铜鱼进行优质水产种质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1 生物学特性

铜鱼体长,粗壮,前段圆筒状,后段稍侧扁,尾柄部高;头腹面及胸部较平;头小,近锥形;吻尖,吻长略小于眼间距或等长;口小狭窄,下位,呈马蹄形;眼甚小,鼻孔大,眼径小于鼻孔径;须短,其末端达到或者略超过浅鳃盖骨;体被圆鳞,较小,其游离部分略尖长。背鳍短小,无硬刺;胸鳍宽,等于或稍短于头长,末端接近腹鳍起;腹鳍略圆;臀鳍位置较前,尾柄甚高且长;尾鳍宽阔,分叉不深,上下叶末端尖,上叶稍长;各鳍浅灰,边缘浅黄色,背部稍深,长江中野生铜鱼体色和古铜色接近,因此命名为铜鱼,人工繁殖的的铜鱼体色会随养殖环境发生改变,古铜色不明显。铜鱼主要分布于长江水系的干支流和有流水灌注的湖泊中,静水湖泊中较为少见,黄河水系也有分布[2],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和优势特种鱼类。铜鱼为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质清澈、溶氧丰富、多砂砾岩礁的江河流水环境的下层,习惯于群体集游,通常一个群体由几十到几百个体组成。冬季至深水河槽或深潭的岩石间隙越冬。铜鱼是食性广泛的杂食性鱼类,以动物食料为主,6—9月是摄食旺期[3];在嘉陵江内,3—10月是铜鱼的摄食旺期;10月以后,天气变冷水温降低,铜鱼摄食率降低甚至停食,铜鱼雌雄生长有差异,性成熟前的雄鱼体长、体重增长较雌鱼快;性成熟后,雄鱼生长速度变慢,雌鱼生长速度加快[4]。铜鱼性成熟年龄为2~3龄,生殖期为4—6月。多在水流湍急的江段繁殖,受精卵随江水漂流发育,怀卵量为2~20万粒。

2 资源状况

铜鱼是长江的主要经济鱼类,近年来,受过度捕捞、生存环境恶化、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铜鱼资源急剧下降,现已被列进《江苏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和《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刘红艳等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铜鱼种群动态,采用体长频率法对其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2007—2009 年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铜鱼资源急剧下降[5]。20 世纪 60 年代,长江上游干流,支流嘉陵江和汉江铜鱼渔获物比例分别可达 50%、25.2% 和 16%[6-7];而到2005—2006 年,长江上游铜鱼仅占渔获物的 20% 左右[8]。2008 年长江葛洲坝下江段的圆口铜鱼和铜鱼绝对资源量下降近 50%[9]。刘飞等研究了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现状,长江上游代表性经济鱼类在近几年的捕获物中的比重和捕捞规格均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渔获物中大个体减少,而小个体则占有较大的比重[10]。从渔获物的群体结构上看,高龄鱼减少,低龄鱼及幼鱼比例增加。1997—2000年,长江上游渔获物中,年龄最大的铜鱼是 6 龄,1 龄铜鱼为 23.4% ,而 2005—2006 年,年龄最大的是 4 龄,1 龄铜鱼达 71.2%[8]。刘乐和等研究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长江干流铜鱼、圆口铜鱼等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量的变化,建坝后经济鱼类在渔获物中呈现低龄鱼比重上升,高龄鱼比重下降,大多数未达到性成熟个体的现象,资源呈现衰退趋势[11]。

图1 铜鱼实体图片

图2 铜鱼骨骼扫描图片

3 营养价值

铜鱼属鱼类的含肉率高,蛋白质和脂肪丰富、肉味鲜嫩肥美[12],深受产地广大群众欢迎,被列为上等食用鱼之一。铜鱼的含肉率高于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和鳜(Sinipercachuatsi)等鱼类;脂肪和蛋白总量高于乌鳢(Channaargusargus) 和鳜[13]。铜鱼的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14],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黄颡鱼,必需氨基酸含量符合 FAO/WHO 规定的理想蛋白源标准,肌肉蛋白属高质量蛋白。铜鱼拥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受限于自然种群的衰退及人工驯养繁育技术不成熟等难题,对铜鱼的消费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铜鱼人工增殖放流也无法开展。

4 人工养殖

目前铜鱼属鱼类的养殖主要处于繁育和驯养的摸索阶段,虽然已有养殖案例,但仅是小规模的试养,经济效益低[4]。目前关于铜鱼鱼苗繁殖的研究相对较少,人工试养的铜鱼鱼苗来源于捕捞,与自然条件下相比,人工养殖的生长速度较快,池塘养殖的铜鱼比野生铜鱼的性成熟年龄要早,2 龄即可性成熟[15]。张晓华等人通过研究0+龄野生铜鱼的性状指标发现,在对铜鱼进行选育时,除对体质量选择外,还可将尾柄高、眼间距和体长作为间接选择的指标[16];周国勤通过两年摸索,组装出一套循环水养殖系统,营造铜鱼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免铜鱼的应激反应,再通过物理、生物等四级水处理环节,清除残饵、粪便等水体有害物质,维持水质稳定,将铜鱼驯养期的成活率提高到90%,成功实现铜鱼人工驯养[17]。张建明对长江宜昌江段野生铜鱼(224.43±32.47g)进行驯养发现,食用河虾和鱼块等生物饵料,野生铜鱼有较好的摄食和生长效果,而配合饲料则不利于其生长[18]。向枭等人对嘉陵江北碚段的野生铜鱼(体重125.8±16 g)进行试验后发现,铜鱼对四种饲料粗蛋白的总消化率为鱼粉>豆粕>菜粕>棉粕,其中豆粕与鱼粉较为接近,在今后铜鱼人工养殖饲料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豆粕的用量[19]。吴兴兵经过四年实现铜鱼人工繁殖,建议亲鱼培养时雌雄鱼比例为1:1,在进行人工授精时采用人工授精法受精,水温22~23℃雌雄比例为1:2较为合适[20]。

5 小结与展望

铜鱼是重要的优质和经济鱼类,但近年来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为缓解过度捕捞带来的压力,了解铜鱼生物学特性、资源状况、营养价值以及人工养殖相关的研究,开展铜鱼人工驯养与繁殖技术研究,对铜鱼种质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引种驯养后,对照养殖鱼类种质检验标准,开展铜鱼形态特征、年龄与生长、食性、繁殖性能、生态特性、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含肉率、染色体、同工酶等测定,分析遗传多样性和建立基因库等,为水产养殖开发一个新的优良养殖鱼类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和人们对优质鱼类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进行铜鱼增值放流,利于修复渔业资源,更好维护长江和鄱阳湖十年禁捕,并产生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