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鲢与花鲢食性深入解析

发表时间:2025/09/18 15:50:09  来源:实话水产  浏览次数:2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花鲢和白鲢作为常见的滤食性鱼类,在生理结构、食性及摄食原理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且幼鱼阶段与成鱼阶段存在明显不同。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一、生理结构

1、鳃耙:幼鱼阶段,白鲢和花鲢的鳃耙间距都很小,白鲢幼鱼鳃耙间距在0.02 - 0.05mm,花鲢幼鱼鳃耙间距在0.08 - 0.15mm,此时鳃耙主要起到初步过滤水流中较大杂质的作用 ,并非用于滤食浮游生物。随着生长,白鲢鳃耙间距增大到0.05 - 0.1mm,密度为120 - 150根/cm²;花鲢鳃耙间距增大到0.1 - 0.2mm,密度为80 - 100根/cm²,成为成鱼滤食的关键结构。

2、咽齿:幼鱼阶段咽齿不发达,随着生长,白鲢咽齿呈梳状,适合磨碎藻类细胞壁;花鲢咽齿呈乳头状,辅助黏液包裹食物 。

二、幼鱼食性

1、食物种类:幼鱼阶段,花鲢和白鲢均以吞食浮游动物为主,主要包括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等。如轮虫中的晶囊轮虫、臂尾轮虫,枝角类的裸腹溞、溞属的无节幼体,桡足类的剑水蚤、哲水蚤的无节幼体等。

2、摄食方式:幼鱼通过快速游动,利用口部直接吞食浮游动物,并非成鱼阶段的滤食方式。这是因为幼鱼的鳃耙结构还无法有效进行滤食,且幼鱼需要高能量的动物性食物满足快速生长需求。

三、成鱼食性

1、白鲢:主要食物中浮游植物占比75% - 85%,如硅藻(直链藻)、绿藻(栅藻)等,浮游动物占5% - 10%,有机碎屑占10% - 15% ,细菌/微藻聚集体占比小于5%。

2、花鲢:主要食物中浮游动物占50% - 60%,如轮虫(臂尾轮虫)、枝角类(溞属)、桡足类(哲水蚤)等,浮游植物占25% - 35%,有机碎屑占15% - 20% ,细菌/微藻聚集体占比小于5% 。

四、摄食原理功能

1、白鲢:成鱼采用高频小口吞咽方式,每分钟120 - 150次,形成层流过滤。水流速度梯度约0.05 - 0.1厘米每秒,藻类等微小颗粒在鳃耙周围边界层滞留,被黏液捕获。黏液黏度在0.5 - 1.2帕斯卡·秒 ,高藻浓度环境下可增至2.5帕斯卡·秒 ,其中黏蛋白MUC2含量占比65%,形成弹性网络捕获微小颗粒。

2、花鲢:成鱼采取低频大口滤食策略,每分钟60 - 80次,每次吞咽水量大,产生湍流分选,水流速度峰值达1.5 - 2厘米每秒,使较大尺寸浮游动物因惯性与鳃耙碰撞而被捕获。黏液黏度为0.3 - 0.8帕斯卡·秒,黏液中黏蛋白MUC5AC浓度更高(占比40%),黏液层厚度达0.08 - 0.15毫米,通过黏性拖曳力固定临界尺寸颗粒 。

五、花白鲢对裸藻和蓝藻的利用

      白鲢和花鲢对蓝藻和裸藻具备一定的摄食及利用能力。白鲢能够直接滤食蓝藻和裸藻,幼鱼阶段对小型蓝藻和裸藻尤为偏好。尽管蓝藻细胞壁较厚,消化难度高,但白鲢的梳状咽齿以及特殊消化酶能够助力其磨碎和分解蓝藻细胞。花鲢在蓝藻和裸藻形成较大群体时也会进行摄食,不过相对而言,花鲢更倾向于摄食浮游动物,只有当浮游动物数量不足时,才会加大对蓝藻和裸藻的摄食比例。所以在蓝藻和裸藻大量繁殖时,合理投放白鲢和花鲢,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它们的种群数量。

六、水质调节

      白鲢和花鲢的摄食活动对水质稳定和生态平衡意义重大。白鲢大量滤食浮游植物,可抑制藻类过度繁殖,预防水华,提升水体透明度;花鲢摄食浮游动物,能调控浮游动物种群数量,间接维护水体生态稳定。养殖时,要保证水体溶氧量在5mg/L以上,pH值维持在7.5 - 8.5 。需定期检测水质,一旦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要立即换水或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比如利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菌分解有机物,降低有害物质含量。在以吃食性鱼类为主的主养池塘,或虾蟹养殖池塘中,不能大量施加有机粪肥,可采用生物肥或微生态制剂培育天然饵料,既能满足白鲢和花鲢的食物需求,又能维持水质稳定。

七、饲料配制

1、幼鱼阶段: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等活体饵料,或使用粒径0.2 - 0.5毫米、蛋白质含量35% - 40%的微粒饲料。

2、成鱼阶段:
    白鲢:因鳃耙间距较细密(约0.05-0.1毫米),主要滤食浮游植物,饲料粒径应调整为0.5 - 1.5毫米,以适应其滤食机制,蛋白质含量保持在25% - 30%。
     花鲢:鳃耙间距较宽(约0.1-0.3毫米),更适合滤食较大的浮游动物,饲料粒径可适当增大至1 - 3毫米,蛋白质含量需保持在30% - 35%,并添加磷脂类物质增强消化吸收效率。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