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习性:顾名思义"水中割草机" 每天除了吃草就是啃草
陆地上的食草动物通常给我们一种憨厚老实、蔼然可亲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去抚摸。水中的大型食草鱼类亦是如此,草鱼可以说是其中的典范了,它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每天除了啃草就是啃草。但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都值得我们怀有敬畏之心。
为何我们餐桌上常吃的草鱼会有如此能耐,首先我们需要从它的习性谈起。
草鱼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各大水系,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成年个体体型修长,呈梭子形,从头至尾的平均长度约为60-100厘米,最大的能长到1.4米,重达44公斤,因而一些地区也称其为“草棒”、“草棍” 等。
体侧偏黄、鳞片较大边缘黑色,腹部白色,背部青绿色。长相与同样被广泛养殖的鲤鱼(common carp)相似, 但草鱼没有鲤鱼那样如吸盘一般的嘴,且嘴旁无触须。 另外,鲤鱼的身体更扁,整体色调更偏红一些。
我国有着悠久的草鱼养殖历史, 因其生长迅速、食性简单且适应能力强而被广泛养殖,还与青鱼(Black carp)、鲢鱼(Silver carp)和鳙鱼(Bighead carp)并称为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草鱼的平均寿命约为5-9年,最长的能达到20年之久。它们喜欢成群结队觅食,多出没于水草丰茂的近岸水域。
草鱼无法在封闭的平静水域(如池塘、小型湖泊等)中繁殖, 成年雌鱼的产卵需要流动水的刺激,因此通常只有生活在江河里的草鱼群体才能进行繁殖,并且高水位时更加促进草鱼的产卵;另外所需的水温约在20-30摄氏度范围内,一般认为最佳水温为20-22摄氏度。雌鱼在水面产卵,每粒直径2.0-2.5毫米,受精后卵膜吸水膨胀,将到达5-6毫米。但草鱼卵并非粘附在水草之上,而是悬浮于水中,随波逐流直至孵化,通常能沿河而下几十公里。
此外,对于封闭的池塘,如果遇到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使水位在短时间内极速暴涨,这类极端情况也会刺激草鱼进行繁殖。
水中割草机
草鱼顾名思义,就是以草为食的鱼类,英文中也直接称其为 Grass carp。成年个体喜食各种大型水生植物以及岸边被水淹没的陆生植物,当水中植物匮乏时,它们也会够食贴近水面的树叶。
饭量很大,在适宜条件下 (温度是影响草鱼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天能够消耗相当于自身体重2-3倍的水生植物。如此好的饭量有利于自身快速生长,而且随着身体不断长大,进食能力也将逐渐增强。在温带地区,鱼塘中饲养的草鱼在第一年就能够长到1公斤左右,然后以每年2-4公斤的速度生长,热带地区可达4.5公斤/年。然而新出生不久的幼鱼不具备吃草的能力,主要吃各种浮游植物和水生昆虫。当长到10厘米以上时,它们的食谱将完全转移到各类水草身上。
夏天,常常是满满一肚子草,重量至少相当于总体重的1/3。草鱼进食的方式不是将扯断的水草完整吞下,而是要先将其磨碎,再吞入肠道内进行消化吸收。
但草鱼的上下颌并无坚硬的牙齿,那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在草鱼的咽喉部位长有坚硬的梳形牙齿,似带锯的镰刀,称为咽喉齿,粉碎水草的工作就是靠它来完成。咽喉齿是鲤科鱼类咽部特有的牙齿,对于不同种类,咽喉齿的排列行数、各行的齿数以及形状均不相同,因此是区分鲤科鱼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比水草的叶子和花朵,草鱼更喜欢先从根部吃起,用上下颌咬住水草后,猛烈甩动头部将其拉断,再送入口中,用咽喉齿磨碎。 因此每条成年草鱼相当于一台可游动的水中 “割草机”。
正是由于天生具备优秀的除草能力,如今原产于亚洲的草鱼已被世界各国引入,用来控制池塘和湖泊中疯狂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美国自从1963年开始就已经引入草鱼作为一种生物防控手段,截止到2012年,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引入草鱼。
草鱼—水生植物—池塘生态
水生植物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水体生态功能扮演着最基础的角色。
水生植物群落为多种鸟类、哺乳类、两栖动物类、爬行类以及各种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必要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增加浅水处的生物多样性,使水体具有生命活力。
另一方面,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多余的营养物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减少悬浮颗粒, 从而净化水质,维持水体清澈。它们的根也可以固定堤岸,削弱来自波浪的冲击,并稳定水底的沉积物。因此,有植被覆盖的池塘通常要比没有植被的池塘清澈许多。如果池塘由于某些外部因素被搅浑(如人为捕捞),植被匮乏的池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原样。
水生植被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繁荣与稳定固然重要,然而一旦疯长起来,就成了一件麻烦事,如不加以控制,它们将很快密布整片池塘。水中过剩的植物,特别是已经腐烂的植物,将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容易使鱼类窒息死亡。另外,池塘被植物覆盖也会影响划船、游泳、灌溉和捕鱼等活动。
对于池塘管理人员来说,当水生植物群落长势失控,最理想的方式莫过于引入草鱼了。尽管鱼吃水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生物防控手段相比化学和物理方法具有诸多优势。
化学除草法主要是用各种除草剂。水生植物除草剂通常价格昂贵,而且不同的药剂适用于不同的植物。这种方法短期内即可见效,但并非一劳永逸,需要不定期投放。相比之下,草鱼就便宜多了。此外,过量的药剂或者使用不当,可能会污染水体、诱发富营养化,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理除草法对环境安全,主要依靠人工打捞,相比陆上除草更为困难,劳动强度大。水草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需要定期下水清理。
因此利用草鱼除水草既经济省力,又对环境无害。然而想要让这种方法达到预期效果并不简单,放养的数量是关键。当种群密度过大时,除草效率会很高,然而最终的结局将是池塘的植物被吃光,变得光秃秃一片,连野鸭们都不喜欢来了。
对于没有大型植物的池塘,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将被各种浮游生物(藻类等)利用,从而大量繁殖滋生,使水体变绿,清澈度降低。缺少植被的稳定作用,水底的沉积物更容易被搅动,悬浮于水中,加剧水体的不透明度。
草鱼一旦被放进池塘,想要把它们及时清理出来,十分麻烦。人们尝试利用各种手段来捕捞草鱼,如鱼网、电击、毒饵等,但效果都不是很好。而且在第一次尝试之后,捕获率会越来越低,因为以往的经历让它们越来越聪明。
对于防控水草疯长,通常建议的较为适宜的种群放养密度是5-12尾/公顷。更低密度情况下(2-5尾/公顷),一般需要6-12个月见效。更高密度(10-12尾/公顷)则在两年时间内绝大部分水生植物都将被吃掉。
以上数据仅作参考,理想的放养密度还与池塘自身的肥沃程度、清澈度、浅水区比例和化学组成相关联。因此对于鱼塘管理者来说,想要长期维持草鱼、水生植物以及池塘生态系统三者之间微妙的动态平衡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