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鲃养殖技术
基金项目:崇明地区大鳞鲃养殖技术
基金项目:本试验是由崇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CK2019-29)资助
杨 洁
大鳞鲃原产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具有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耐盐碱等优良性状。2003年由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通过引智途径从乌兹别克斯坦引入我国,又称为淡水银鳕鱼、淡水鳕鱼。截至目前,大鳞鲃已在我国东北、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四川等地推广养殖,并作为高档鱼类进入市场,渔民获得了较高经济效益。
国内的研究表明,大鳞鲃为杂食性鱼类,野生大鳞鲃以植物碎片、底栖动物和小鱼虾为主要食物来源;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大鳞鲃喜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集群性好,易驯化。一般采用鲤鱼的养殖模式,仔鱼期利用发塘技术饲养,幼鱼期以后投喂人工颗粒饲料。鱼种阶段饲料蛋白含量36% 以上,成鱼期饲料蛋白含量32% 以上。经北方池塘养殖,大鳞 鲃 为 广 温性鱼类,大鳞鲃 生 长 发 育温 度 在 0 -30 ℃,适宜生长范围在 18-27 ℃,最佳生长水温在 24-27 ℃。大鳞鲃对盐碱有较强的耐受性,实验表明,鱼苗对 NaC1 耐盐量为10g/L,对NaHCO 3 碱度的耐受性为1g/L(11.60mmol/L),较适宜淡水和半咸水生长。大鳞鲃的生物学优势主要表现在体型健美、个体较大、生长速度较快,饲料易解决,可以实现商品鱼的规模化生产,较适宜在我国大规模养殖。
崇明现有精养鱼塘近 1.5 万亩,草、鲫鱼混养是主要的养殖模式。经过10多年的养殖,虽然在亲本选育方面进行了选种,但是种质退化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在生产上表现为商品鱼生长缓慢,体型失真,特别是病害的发生较为严重,死亡率居高不下;再加上近几年大宗淡水鱼价格低迷,使养殖户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广大养殖户急盼有较好的养殖品种进行换代,以达到品优、高产、高价的养殖效果。大鳞鲃食性广,养殖成本低,具有耐盐碱、抗逆性强等特点,淡水、半咸水生长良好,养殖风险小;大鳞鲃肉质好,市场供不应求;推广面积大,经济效益高,是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因此,我们首次在崇明地区开展大鳞鲃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以期丰富我区水产养殖品种,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帮助。
1 材料和方法
1.1塘口条件
试验场选在上海华池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水源充足、光照好、排灌方便、没有污染,周边交通便利。试验池塘选择1、2号2个池塘,面积均为10亩,东西走向,水深 1.8-2.5 米,池底平坦。水源为长江引河水,经检测符合渔业生产用水标准,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每个池塘配备自动投饵机一台和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二台。
1.2清塘消毒
放养前,先清除过多的淤泥后进行晒塘,淤泥厚度不宜超过30 厘米。2 月中旬,在鱼种放养前 15 天,加注新水至 0.3 米深,用生石灰进行带水清塘,用量为 80-100 公斤/亩,或用漂白粉 15- 18公斤/亩,化浆全池泼洒。鱼种投放前7天将池塘注水至1米深,然后施发酵过的猪牛粪等有机肥500 千克/亩,以肥水培养浮游生物。放养前1天 ,先放入少量鲢鳙鱼种进行试水,等确认水质安全后再进行苗种放养。
1.3苗种放养
3月5日大鳞鲃鱼种进塘,鱼种为本场培育,鱼体体形正常,鳍条、鳞片完整,体表光滑有粘液,色泽正常,游动活泼。试验塘采取主养大鳞鲃,搭配混养鲢鳙鱼。鱼种下塘前用浓度3%-5%的食盐水浸浴15分钟,将鱼体表的寄生虫和细菌彻底杀灭。投放鱼种时应选择在进水口附近避风向阳处多点投放,前后温差应小于2℃。试验塘投放大鳞鲃2500尾/亩,均重 50g/尾 ;白 鲢 60 尾/亩 ,均 重150g/尾;花鲢30尾/亩,均重150g/尾。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
1.4饲料投喂
由于目前崇明地区尚无养殖大鳞鲃的专用饲料,根据其食性较杂,该场选择了蛋白含量不低于32%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作为大鳞鲃饲料,饲料粒径根据不同时期鱼的规格而定。鱼种入池后,开始驯食,刚开始驯化鱼种时,直接用自动投饵机慢速低档长时间(1-2小时)进行驯化,一般3-5天就可驯化好鱼种。饲料投喂按照“三看”、 “四定”原则投喂至7-8分饱即可,投喂量应掌握在鱼总体重的 1.5%-5%,避免过度投料。初春当水温在15-20℃时,日投饵两次,时间为 9:00 和 16:00,日投喂量占鱼体体重的1.5%-3%;水温20-28℃时,大鳞鲃的摄食量明显增加,日投饵三次,分别在 7:00、11:00 和 16:00,日投喂量占鱼体体重的4%-5%。水温高于30℃时适当控制投饵量,避免过度投料,造成饵料浪费和水质污染。11-12月随着水温下降,日投饵次数降为2次,日投喂量占鱼体体重的 2% 左右。饲料的投喂量还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活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特别是适当控制梅雨季节和鱼病多发季节的投喂量。
1.5日常管理
水质调控:适度换水和保持合理的水位有利于改善水体养殖环境,确保水质稳定,根据水质变化和鱼群活动情况确定换水周期和换水量;定期施用生物肥水素培肥水质,以“肥、活、嫩、爽”为前提;每星期进行一次水质检测,每半月全池施用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
合理增氧:3-5 月,阴雨天半夜开机至凌晨 ;6-9 月,晴天早晨开机 2 小时、下午 1-2 时开机 2-3 小时,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 22时开机至次日中午 ;10-11 月勤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充足。
巡塘与抽样检测: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和夜间值班,观察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以及水位、水质变化情况,检查设备设施防损等。定期抽样检测大鳞鲃的生长情况(每30天进行一次,每次随机抽样30尾,详细测量体重、体高、体长等生长数据),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饲料蛋白含量、投喂次数和投喂量。
日常记录:做好生产养殖日志填写工作,详细记录每种鱼的放养、生长、收获情况,每天投饵,施肥、鱼的活动摄食、水质监测数据、渔药的选用和病害防治措施等情况,以便总结分析。
1.6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鱼病流行季节,用90%晶体敌百虫0.3-0.5g/m 3 全池泼洒以杀灭寄生虫;用碘制剂和二氧化氯交替使用以预防细菌性疾病。另外,高温季节时,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起到诱食和增强鱼体抵抗力的作用,预防肠炎等疾病的发生。
2 结果和分析
11月25日成鱼上市,平均亩产 大 鳞 鲃 1774.25kg,平 均 规 格0.755kg/尾,养殖成活率94%,白鲢亩产85.5kg,花鲢亩产60kg,亩产值32964元(详见下表)。
大鳞鲃试验塘收获表(亩)
试验证明大鳞鲃集群性较好、易驯化、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崇明地区淡水池塘中较好地生长。从大鳞鲃在淡水池塘的养殖试验的效果来看,要投放大规格鱼种以提高成活率,避免投放鱼种规格偏小,影响产量和效益。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鳞鲃苗种驯化后对饲料要求较高,注意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质量和粒径的筛选。养殖过程中应加强池塘水质调控和鱼病预防工作,在高温季节及时加水增氧,防止因池塘养殖密度大、粪便收集不彻底造成池塘水质恶化,引起浮头或鱼病发生。通过试验,对大鳞鲃生活习性、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等技术有了初步了解,在科学喂养、病害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对后续大鳞鲃推广工作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