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宝石鲈引种及养殖、繁殖概况
宝石鲈(Jade perch)又名宝石斑、宝石鱼、玉鲈、翡翠等,学名高体革鯻(Scortum bacoo),分类上属鲈形目(Perciformes)、鯻科(Theraponidae)、革鯻属(Scortum)。鯻科的种类海淡水均有分布,我国现存的种类全为海水生栖,在我国南方濒海省区有分布。而宝石鲈原产于澳大利亚爱尔湖、布罗—本凯那水系,是澳大利亚最负盛名的淡水鱼类之一,它最早是由海水鱼演变而成,所以它既能保持淡水鱼的细嫩,又有海水鱼独特的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20 世纪90 年代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淡水鱼类资源中心将宝石鲈开发为一个人工养殖的鱼类新品种。2001 年6 月,青岛现代农业开发中心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引进5~6cm 的宝石鲈鱼种,进行商品鱼试养;2002 年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津南特种水产苗种培育基地也进行宝石鲈的引养,两家引种单位在宝石鲈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营养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实验证明宝石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养殖。
一、 基本概况
1.外部形态特征
宝石鲈体呈纺缍形,体厚而扁圆,头小,口端位,头后背部渐渐拱起,腹部大而浑圆。鱼体的一侧或两侧生有1~2个或多个黑色晶莹的椭圆形斑块及零星分布的小斑块,宛如鱼体镶嵌了美丽的黑宝石,形态极其美观。宝石鲈体被栉鳞,尾鳍短而宽,微凹。侧线清晰,沿体中偏上向后延伸较平直。背鳍由硬棘和鳍条两部分组成,后鳃盖骨边缘有数枚棘刺,体长为体宽的 2.5 倍。宝石鲈体色为浅蓝灰色,腹部白色,鳍呈灰褐色。上下颌密生细小犬齿。
2.内部形态特征
宝石鲈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似花瓣状散开有20~24个。肠管的长度为体长的3~4倍。整个腹腔几乎被白色脂肪块占满,脂肪块的重量高达体重的11%左右。性腺紧贴于鳔的腹面,卵巢扁带状,粉红色;精巢细带形,随个体发育而增粗增长,浊白色。
3.生物学特性
宝石鲈属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10~40℃,水温低于20℃甚至在15℃以下时活动能力及摄食能力基本正常,只是生长速度较慢,温度低于10℃即出现死亡,适合我国南方地区养殖,冬天应做好越冬措施,其越冬要求与罗非鱼、革胡子鲇以及淡水白鲳有许多相似之处,凡能适合罗非鱼越冬的场所基本适用于宝石鲈。每年5月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适合投放苗种,水温25℃以上经人工注射催产剂即可产卵,卵为浮性,卵径较小,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孵化水温为28℃。宝石鲈生性好动,游泳迅速,喜生活栖息于水体中上层。自然水域中宝石鲈为杂食性鱼类,多以小型甲壳动物、小鱼、水蚯蚓、红线虫、小蝗虫、面包虫等为食,亦摄食藻类及有机碎屑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颗粒配合饵料,宜采用浮性配合饵料,动物性蛋白含量在36%以上,根据宝石鲈的规格确定饲料的粒径,一般在1-3mm。幼鱼及成鱼可投喂不同粒径的颗粒饵料,投饵量根据水温、鱼体重量及鱼摄食情况而定。
二、我国澳洲宝石鲈人工养殖概况
1.澳洲宝石鲈的引进
2001年6月,青岛现代农业开发中心属下的晟华种苗有限公司率先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引进5~6cm的宝石鲈鱼种9万余尾,运输成活率达95%以上,进行商品鱼试养,取得引养的初步成功。2002年夏再次批量引进苗种,并分别进行池塘养殖和水库网箱养殖,均试养成功。
2002年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津南特种水产苗种培育基地也进行了宝石鲈的引养实验,同样取得成功。
2002年到2003年浙江省新昌县浙东现代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引进宝石鲈鱼苗55万尾,在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进行高密度苗种培育试验,饲料为上海统一饲料公司生产的全价海水大黄鱼沉性颗粒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量2%~6%,养殖池水温保持在21~25℃,溶氧5~8mg/L,pH值6.5~7.5,经过92天的培育宝石鲈苗种的成活率在92.64%,平均尾增重为44.6g,系统鱼类负载量达55kg/m3,实现了每立方米水体单产55kg。
2.澳洲宝石鲈的人工繁殖
2003年10月福建省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从青岛晟华种苗有限公司购入平均体重550g 的成鱼,成活率近100%,并在其开发基地培育至2004年6月。亲鱼培育池为似正方形的水泥池,面积为81m2,池深1m,水深保持在60~70cm,池中放养亲鱼100尾左右,雌雄比例为2:1,池中安装有增氧系统。亲鱼培育用水为深10m左右的地下井水。饵料为自己配制的粉状配合饵料,蛋白质含量在40%左右。每天投喂两次,早上5∶00,下午5∶30。投喂前先把粉状饵料加工成颗粒饵料。投饵率控制在5 %以内,并随天气、水温、鱼体活动情况等随时增减。养殖至2005年6月首次获得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2005年6月和2006年6月,4次进行宝石鲈鱼人工育苗试验,均获得成功,共催产雌性亲鱼22尾,注射催产激素两次,两次注射间隔时间为6~8小时。第一次雌鱼注射LRH-A,剂量为0.5μg/kg鱼体,雄鱼不注射;第二次雌雄鱼分别注射高效催产剂,剂量为2000国际单位/kg鱼体。采用自然产卵的方法获得受精卵118万粒,将鱼卵收集计数后放到鱼苗孵化环道进行流水孵化。繁育鱼苗75万尾。期间共培育3cm以上规格苗种43.5万尾,2005年7月15日,将该育苗试验所培育的体长为3~5cm的鱼种5000尾,投放到该场一口面积大约2000m2的池塘内进行养成试验和野外池塘自然越冬试验,至2006年7月,共养成平均规格750g/尾以上的成鱼3.56t,经济效益显著。
2004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显恒水产农业有限公司,开始宝石鲈人工繁殖,于2005年6月通过人工繁殖生产出100余万尾苗种,当年苗种到10月中旬达500g/尾。2006年4月再次进行人工繁殖,基本可以按需生产苗种,当年已有上百万鱼苗在塘中培育。
3.澳洲宝石鲈的成鱼养殖
2004年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富阳市水产服务站在富阳灵桥镇水产养殖基地进行了澳洲宝石鲈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生产和经济效益。池塘分专养池和混养池,专养池面积2.8亩、水深1.8m,混养池面积1.5亩、水深1.5m。水源为富春江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足,符合GB11607的标准。放养时间为2004年6月17日,其中专养池放养数量2500尾,亩放893尾,规格为50g/尾。混养池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按常规放苗和管理,套养宝石鲈鱼种600尾,亩放400尾,规格50g/尾。鱼种入池前用食盐水药浴。专养池于2004年10月20日捕捞,成鱼平均规格达到450g/尾,总产量达1113.7kg,平均亩产达到397.8kg,成活率达到99.0%。混养池于2004年10月8日干塘起捕,宝石鲈平均规格达到600g/尾,总产量达352.8kg,平均亩产达到235.2kg,成活率达到98%;南美白对虾捕获产量为450kg,平均亩产达到300kg
2006年6月11日-6月26日湖南省郴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省郴州金海岸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等开展的澳洲宝石鲈苗种集约化中间培育试验,苗种共3万尾,其中1万尾每尾平均体长45mm,体重1.6g;另2万尾平均体长35mm,体重0.8g。实验在全封闭的工厂化厂房进行,整套系统采用澳大利亚专利设计建造,具有人工控温、增氧、生物过滤、自动水循环等功能,实验在隔离养殖系统和网箱养殖系统中进行,分隔离养殖和网箱培育两个阶段。隔离养殖缸直径1.5m,高75cm,有效容积0.8m3。网箱规格1m×1m×1m,置于主池养殖水中。饲料采用海水鱼浮性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43%。随宝石鲈大小规格差异日趋明显,每5~6天分级一次,按照鱼体规格放到不同网箱中。当鱼苗体长达到70mm以上即完成苗种中间培育工作。每尾平均体长45mm的苗种经过10天的培育平均体长达72mm,平均体重由1.6g增重到11.8g,日增重1.02g,成活率75.3%;每尾平均体长35mm的苗种经过15天的培育平均体长达73mm,平均体重由0.8g增重到12.4g,日增重0.77g,成活率87.1%。
三、澳洲宝石鲈的应用前景
试养证明,宝石鲈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耐低氧、易运输、易捕捞、群体产量高等优点,可在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养殖、室外池塘单养、水库网箱养殖。它与罗非鱼和淡水白鲳等对温度要求很相似,属喜温性鱼类,不耐低温,但其肉质、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远远高于上述鱼类。宝石鲈头尾比例小,肉质细嫩、肌间刺少、无腥味异味、背部肌肉肥厚、鱼肉的比例高达58%,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8.9%,且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鱼肉和鱼油中富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被称为脑黄金的“DHA”和防止动脉硬化和“EPA”含量均大大地超过了大黄鱼等名贵鱼类。
实验证明宝石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养殖,属温水性鱼类,适合生长水温为10~40℃,最佳生长水温为21~28℃, 水温降至17~18℃时摄食强度减弱,10~15℃时行动迟缓或静止于水的中下层,pH值为5.5~8.5,溶氧要求在2.5mg/L以上,工厂化养殖要求在3.5mg/L以上,工厂化养殖的宝石鲈忌强光照射,移到室外池养殖需进行必要的遮光。宝石鲈对硫酸铜、硫酸亚铁十分敏感,因此要慎用。
凡有工厂余热、地下热水等资源的地区均可用来生产和育苗保种,特别是具备水资源及设施条件的现有养殖罗非鱼养殖场,可以不加改造或者稍加改造,用来养殖宝石鲈。在室外,当水温上升至20℃时,投放规格100g左右的鱼种,放养密度合理,精心投喂配方合理的颗粒饵料,一般经过4~5个月的饲养,至10月上旬即可达到500g/尾的商品鱼标准,其养殖效益是常规鱼类的3~5倍。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