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池塘养殖模式的优化技术
合理的养殖模式是实现水产养殖高效益和降低饲料成本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充分发挥池塘的养殖空间和配合饲料的技术优势,增加单位水体的载鱼量,降低配合饲料的饵料系数,控制池塘水质,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因此在目前集约化养殖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养殖环境,如何优化水产养殖模式将是人们重点关心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有几种方式:1、静水养殖和流水养殖;2、单养、混养和套养;3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河道养殖、湖泊养殖、水库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等;4、精养、半精养和粗养等。在不同的养殖方式下,根据不同鱼类生活习性、鱼类食性和鱼塘类型的差异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是鱼类养殖成功的关键。
根据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优化池塘养殖模式
从鱼类的生活习性上看,大致可分上层鱼、中下层鱼和底层鱼三类,鲢鱼、鳙鱼为上层鱼,主要在水体的上层进行活动和取食;草鱼、鳊鱼、团头鲂等为草食性鱼类,虽然基本上属底层鱼,但由于摄食水草,活动空间在水底稍上一些,为了与其它底层鱼有所区别,水产界有时称之为中下层鱼;而黄鳍鲷、黄颡鱼、青鱼、鲤鱼、鲫鱼、鲮鱼等则为底层鱼。按这三个类型进行相互搭配,不同水层的鱼类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起到扩大水体的作用。例如在水草较多的池塘,一般以草鱼为主养鱼类,草鱼为中下层鱼类,可以占池塘养殖鱼类的50%~70%,然后混养15%的底层鱼类如鲫鱼和鲤鱼,30%~40%的上层鱼类如鲢鱼;若池塘较肥,可以采用以花白鲢、淡水白鲳或者罗非鱼为主的模式,经实践证明,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混养,其养殖利润远远高于单养鱼类的利润。
根据池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
由于草鱼或者团头鲂喜欢清水的环境,因此对比较瘦或者水草比较多的池塘,应该以草鱼或者团头鲂为主养鱼类,混养一定比例的鲫鱼、鲢鱼和鳙鱼,鳙鱼一般所占比例为鲢鱼的15%左右。在以草鱼为主养鱼类的池塘中,也可以混养一定数量的团头鲂。团头鲂可以摄食草鱼留下的草屑,也可以摄食池塘中藻类;草鱼摄食量较大,排泄物较多,可以培养池塘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而鲢鱼和鳙鱼吃掉水中浮游生物后,降低了水中的肥度,有利于草鱼的生长,而鲫鱼则可以寻找塘底的食屑,翻动塘底,减少病害的发生。因此按鱼类食性搭配混养,就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饵料,做到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在水质较肥的池塘,由于浮游生物较多,溶氧比清水池塘低,因此可以养鲢鱼和鳙鱼为主,罗非鱼和淡水白鲳都是杂食性鱼类,而且都耐低氧,因此也可以作为肥水池塘的主养鱼类。由于黄颡鱼喜欢生活在溶氧较高的环境,因此不宜作为肥水池塘的养殖鱼类,草鱼亦然。介于肥水池塘和清水池塘之间的鱼塘,养殖鱼类可以兼顾。
根据不同鱼类的食性特点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
从鱼类食性上看,各种鱼类有不同食性,在自然情况下,草鱼、团头鲂吃水草为主,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吃浮游动物,罗非鱼、黄鳍鲷、黄颡鱼、鲤鱼和鲫鱼则以昆虫幼虫、水生高等植物碎片、杂物碎屑及藻类等杂食性食物为主,而鳜鱼、江团、桂花鱼、乌鳢和加州鲈等属于肉食性鱼类,生性凶猛。根据以上鱼类不同的食性特点,可以使这些鱼类在养殖过程中相互利用。如草鱼吃草,其粪便可以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繁殖生长,供给鲢鱼和鳙鱼食用,而鲢鱼和鳙鱼吃掉了浮游生物,减低了水的肥度,又有利于草鱼的生长;由于鲫鱼和鲤鱼食性较杂,二者有经常在塘底寻找碎屑食物的特点,因此可以经常翻动池底,减少病菌在池底的繁衍,从而降低鱼体病害的发生;而肉食性鱼类则可以减少池塘野生杂鱼的繁衍。适当优化以上养殖鱼类的配制,既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提高饲料效率,也可以利用鱼体自身调节水质和池底质量,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由于不同鱼类的食性不同,鱼类活动空间也不一样,因此更有利于利用池塘空间,扩大水体的利用体积。有鉴于此,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不同食性和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都应占适当的比例,以获得更大的养殖效益。例如,在主养草鱼的池塘中,由于草鱼食性较大,排泄物多,但容易患病,而且患病后很难病愈,死亡率较高,因此在主养二龄草鱼的池塘中,亩放250克/尾的草鱼700尾左右,50克/尾的鲢鱼100尾左右,50克/尾的鳙鱼150尾左右,100克/尾的鲫鱼200尾,150克/尾的团头鲂100尾,20克/尾的黄颡鱼40尾。在主养罗非鱼的池塘中,每亩放入5~8厘米/尾的罗非鱼2000尾左右,同时放入鲢鱼鱼种100尾左右,鳙鱼鱼种150尾左右,鲫鱼鱼种150尾左右,待罗非鱼鱼种长至100克/尾以上时,再套养30克左右的乌鳢5~8尾/亩,以控制自然繁殖的小鱼苗和野杂鱼。以淡水白鲳为主养鱼类的池塘,每亩放入10~15厘米/尾的淡水白鲳1000尾左右,放入50~100克/尾的草鱼100尾左右,30~50克/尾的鲤鱼100尾左右,放入150克/尾的鲢鱼150尾左右,150克/尾的鳙鱼150尾。在以鲫鱼为主养鱼类的池塘中,每亩可以放养25克/尾的鲫鱼1200尾左右,占养殖鱼类的80%,混养15克/尾的鲢鱼150尾左右,15克/尾的鳙鱼50尾左右,30克/尾的团头鲂200尾左右。
总之,合理的放养模式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确立适当的放养模式应根据池塘情况、水源、水质情况、养殖技术、鱼种的特性及来源、自身资金情况、鱼类市场特点(商品鱼出塘时间、价格和规格等)饲料价格、养殖经验、周边养殖情况等因素进行选择。鱼种放养密度小,单产低,规格较大,但效益差;密度过大,单产高,但鱼体长势较慢,规格较小,如果超出了水体承受能力,就会出现缺氧死鱼的情况,而且容易产生病害。如果池塘水源好,可以经常加注新水,换水时,抽取池塘底部水,加入外来水源表层水;水位较深,放养密度可适当大一些;如果水源条件差,水位较浅,鱼种放养密度就应低一些。若养殖鱼类生长速度慢(如鲫鱼),放养量可增大一些,若养殖品种生长速度快(如草鱼、鲤鱼、罗非鱼等),放养量可减少一些。如果池塘采取轮捕方式养殖,可增加些放养密度。
(文章来源:科学养殖 )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