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淡水养殖情况及特点

发表时间:2019/12/05 18:15:43  浏览次数:182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淡水养殖归根结底就是处理"鱼"、 "水"、"饵"三者关系的问题。

这里"鱼"的问题是指鱼的品种、 品质、规格、数量上的问题,它是渔业生产的基础。除水库等大 水体外,在其他养殖水体中,"鱼"均可受人为控制。通常不会成为提高鱼产量的制约因子。

"水"的问题是指水质问题,水体的理化因子如溶氧与氨浓度的高低是影响鱼产量提高的重要 环境因子,通常,水的理化指标不能达到鱼生长所需的最佳需求,"水"常表现为提高鱼产量的制约因素。

"饵"的问题是指鱼类饵料的来源、饵料组成以及加工、投饵技术等问题,它是提 高鱼产量的重要物质保证,因"饵"是受人为控制的。在正常养殖条件下一般均能满足鱼体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佳需求,通常 不会成为提高鱼产量的限制性因素。

鱼类饵料从来源上分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由天然水体依靠其自身资源提供的天然 饵料,也称"自给饵料";另一种是由人工外界提供的饲料即: 人工饲料(包括肥料)。天然饵料与人工饲料在不同的养殖水体中所占的比例差别很大。

随着人工饲料所占比例的逐渐增加, 其养殖技术以及集约化程度也就相应提高,人工饲料在全部 鱼饵料中所占比例由占0%到占100%,可明显地区分出淡水鱼类的三种基本养殖类型:

1、即不投或极少投人工饲料的,鱼类饵料全部自给的,以水库、湖泊等大型水体养鱼为代表;

2、鱼类的饵料全部由人工饲料供给的,以工厂化养 鱼为代表的"开放式类型";

3、鱼类饵料由人工饲料与天然饵料 共同组成的,以精养池塘养鱼为代表,下面细说下水库养殖和鱼塘养殖两种大众型养殖。

一、鱼类饵料自给类型

指鱼类饵料几乎全部由养殖水体自身资源提 供的,水体不易为人控制或少为人控制的天然水体的鱼类养 殖类型。它包括大中型水库、湖泊以及粗放型池塘等水体的养 鱼类型,该类型的特点是: 

(1)一般水体面积大,人为难以控制水质,水体流动性大。 

(2)溶氧量高(一般在8毫克/升以上),增氧以风力、水体运动等物理增氧为主,生物增氧为辅,水体中溶氧昼夜变化 小。 

(3)天然鱼类区系中经济价值不高的小杂鱼和食物链较长的凶猛鱼类如鳃、红鲐、乌鳢、鲶等占较大的比例。经济鱼类 产量较低。

 (4)鱼类饵料为天然饵料,即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挺水植 物以及有机碎屑等密度较低,生物群落一旦形成就较稳定。但 因鱼稀相对来说.鱼类饵料资源丰富,饵料无需外界提供或外 界所供鱼饲料所占比例甚微,鱼类饵料自给率接近100%。

 (5)鱼类排泄物、饵料分解等产生的氨等有毒废物因鱼密 度小、溶氧高、水体大且水体自净能力强,其在水体中含量极 低,不会构成对鱼体生长的抑制。 

根据以上特点,在"鱼"、"水"、"饵"三者中,只有"鱼“自身因素成为了增加鱼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制约因子。为此,在 自给式类型中,改造天然鱼类区系,调整人工鱼类区系是其养殖效益提高的关键所在。现以大中型水库为例进行论述。

水库养殖情况

我国水库鱼类天然饵料主要由浮游动植物、丛生植物、细 菌以及有机碎屑等组成。在水库生态系统中,为了减少能量在 食物链转化环节中的损失,一般应以植食性、滤食性或碎屑食 性的经济鱼类作为水库主养鱼类和鱼类区系组成的基础。滤 食性的白鲢、花鲢是绝大多数水库投放的对象,已产生了一定 的经济效益,但离既充分又合理利用水库饵料资源,最大限度 地发挥水库生产力的标准相差甚远。目前水库天然饵料仍存在巨大浪费,据报道:目前水库饵料利用率只有20%,还有 80%未被鱼类所利用。究其原因,除与养殖品种不全有关外, 更主要的是由于鲢、鳙鱼特别是鳙鱼在规格上偏小,数量上不 足所造成。据统计,鲢、鳙鱼通常在水库的渔获物中占80%以 上。一些大型水库,其所需大规格鲢、鳙鱼种,按重量计需占渔 获量的15%~20%,这样巨大的需求量,一般是难以满足的, 更何况水库中一些凶猛鱼类如翘嘴红舶、鳋鱼等对鲢、鳙鱼种 的危害,更加剧了鲢、鳙鱼种不足的矛盾。

解决以上问题,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水库资源优势,发展网箱、库叉、"水库群"培 育大规格鱼种,扩大鲢、鳙鱼放养量。 

(2)清除凶猛鱼类.改造天然鱼类区系组成,提高放养鱼 类的成活率。 

(3)增加鲴属鱼类以利用有机碎屑,移植团头鲂以利用水 草。同时,根据水库不同的自然条件,北方一些水库可加大鲤、 鲫鱼的投放量,南方一些水库可加大鲮、草鱼的投放量,以充 分利用饵料资源及充实不同的生态位。 

(4)移植优质短食链的新品种,如池沼公鱼、太湖新银鱼、 大银鱼等,以弥补鲢、鳙鱼种之不足或替代鲢、鳙鱼以增加经 济效益,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已多有报道。

全国淡水养殖情况及特点

             (水库养殖)

二、鱼塘精养

半自给式类型指鱼类饵料大部分由人工提供,自给饵料 占鱼类所需饵料的10%以内,水质易受人为控制,以精养池 塘、小型水库为代表的鱼类养殖类型。

 (1)半自给式养殖类型特点: 

①水体面积通常在千亩以下,水质易为人控制·水体流动 性小。 

②天然鱼类区系种类、数量少,经济鱼类基本属人工放养 种类,亩产一般在400公斤~1000公斤。 

③鱼类饵料大部分由外界人工提供,饵料自给率在10% 以内。 

④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物理增氧占 20%左右,溶氧昼夜变化显著。 

⑤鱼类代谢废物、饵料等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氨等,因水体较小,鱼密度高而极易积累,较高浓度时短期内即会造成 对鱼类的直接伤害;较低浓度时,若长期维持也会抑制鱼类生 长。 

根据以上特点,在"鱼"、"水"、"饵"三者中,就"鱼"方面而言,无论其在种类、规格、数量上完全受人工控制,可实现合理 的"密"、"混"要求,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水体各种生态位,为提高鱼产量奠定基础;在"饵"方面,人工饲料可依养殖鱼类的种 类、规格、数量。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饲料配方 以及投饵技术上的科学化、合理化。以满足鱼类最佳的生理要 求。一般来说,人工饲料所占比例越大,说明集约化程度越高, 单产也就越高,目前养殖水平已可实现精养池塘亩超2吨的 鱼产记录。就"水"而言,水质的状况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而不 能完全受人为控制。在池塘中,溶氧主要由水体中浮游植物产 生提供。白天光合作用强,溶氧高;夜间或阴天无光合作用或 光合作用弱,溶氧就低。低氧时鱼类生长及对饵料的利用均受 到抑制。据测定,长期处于溶氧为2毫克/升的草鱼与溶氧为 6毫克/升时饵料系数相近2倍。而氨主要由鱼类排泄物以及 残饵、肥料等分解产生的,其浓度随鱼的密度以及饲料的投喂 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低浓度的氨可抑制鱼类生长,高浓度的 氨对鱼类具有很强毒性。据测定,氨浓度为2毫克/升时会抑 制鱼类生长,损害鳃组织,再高就会引起鱼类死亡。渔业用水 标准规定,氨的安全浓度为0.25毫克/升以内。 水质是池塘高产的限制性因素。在高产池塘的日常管理 工作中,定时开动增氧机,定期换水是提高水体溶氧、降低氨 的积累,从而消除或减少水质对鱼体生长限制性影响是至关 重要的。目前随着增氧机的广泛使用和增氧效果的不断提高, 氨作为鱼类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其影响就更为突出。在溶氧能 满足的情况下,随着鱼类放养密度的进一步提高,而鱼产量并 不能同步提高,究其原因是因受氨的影响。池塘往往不能彻底 换水,也不能经常换水,这样,几乎所有的高产池塘均存在着 氨浓度过高,鱼类生长受抑制的现象。若再提高饲养技术和减 少或消除氨及有机物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则池塘养鱼单产还 可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尽管"人造水藻"、"水质净化机"在池塘 的应用对减少氨积累起到一定作用。但仍因普及面小和受池 塘条件的种种限制而应用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对于这种养 殖类型。应从选择适宜的放养模式,加大人工投饲比例·养殖 优质高效的鱼类,以及在合理利用肥料等方面。来实现尽量降 低氨积累浓度,加快鱼体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从而提高 经济效益的目的。 

(2)提高饵料半自给式养殖类型产量的措施: 

①在池塘等较小型水体里,采取以投放不需要或少需要 施肥的优质吃食性鱼类为主养的混养模式,以投饵为主,采取 正确的投喂技术以避免富含蛋白质的饲料造成对水体的污 染,从而减少氨积累,加快优质鱼类的生长。提高经济效益。 

②在小型水库等较大型水体,有机物、氨不易积累,水体 溶氧相对较高,可合理有效地利用肥料。采取施肥和投饵并重,以滤食性鱼类为主养的混养模式。尽管施肥往往会加重水 质恶化,但因施肥成本较低,效益较高,现在我国仍被广泛采 用。这种模式尤其适应于在有条件的城郊等大型水体,利用城 市污水养鱼,配以充分增氧,定期加注新水等措施,尽管鱼类 生长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因少投饵甚至不投饵,养殖 成本较低,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笔者曾指导一家污水养鱼 场,该场三口池每池面积50亩.以鲢、鳙鱼为主,不投饵,引入 信阳市生活污水,年产鱼5万多公斤,获纯利20多万元。 

③利用池塘水体较小易管理等优势,发展名优水产品如 鳜、罗非鱼、革胡子鲶等的养殖。 

④利用池塘水位易控制、清野容易、水体小、消毒易彻底、 水质易培肥、操作方便和饵料生物密度高等一系列优势,培育 鱼苗、鱼种,提高经济效益。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