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PH值与鱼病及水质的关系
一、水体PH值与鱼病及水质的关系
1、直接关系
(1)PH过低,也就是酸性水质,可使鱼类血液PH下降,降低载氧能力使血液中的氧分压变小,即使水体溶氧再高,鱼类也会浮头。鱼在水体不爱运动,新陈代谢低落,摄食很少,消化也差,生长速度降低,往往易发生肠炎病。死鱼的许多时候和PH关系很大。
PH值低于6.5时,鱼类血液的PH值下降,血红蛋白载氧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鱼体组织缺氧,尽管此时水中溶氧量正常,鱼类仍然表现出缺氧,出现浮头现象。由于组织缺氧,新陈代谢明显减弱,尽管食物很丰富,鱼类仍处于饥饿状态。
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硫化氢(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水体中S2-、CN-、HCO3-等转变为毒性很强的H2S、HCN、CO2;而CU2+、Pb2+等重金属离子则变成络合物,使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大为减轻。
PH值降到5-6.5时,会引起水中嗜酸性卵甲藻的繁殖,引起卵甲藻(粉病)鱼病的发生。
PH值低于4.4时,鱼类死亡率可达7%-20%。PH值低于4以下,鱼类全部死亡。
(2)PH过高,也就是强碱性水质,直接腐蚀鳃组织,引起烂鳃造成窒息死亡。PH过高首先影响鲢鱼,其次是草鱼。所以死鱼不要一直认为是寄生虫、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有时候和水质关系很大的。
PH不是一直不变的,随着水温和藻类的丰富而增高的,一般是早起低,下午高。如果早起就达到8.5或是9.0,那就要注意了,可能会引起死鱼。
PH过高,则能使离子NH4+转变为分子氨NH3,毒性增大,水体为强碱性,腐蚀鱼类的鳃组织,使鱼呼吸能力减弱而大批死亡。而且在碱性环境下会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生长繁殖,而小三毛金藻的代谢物中有一种毒素,可使鱼类中毒死亡。因此盐碱地的鱼池要特别注意小三毛金藻的发生。
强碱性的水体还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
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2、间接关系
PH改变,影响许多物质的存在形式,特别是一些有毒物质,存在形式的转变,间接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力,
如:水体中的氨(NH4+)在PH值转为强碱性时,即氨(NH4+)转为NH3(有毒的氨氮—游离氨、非离子氨或分子氨)对鱼类产生剧毒。
再如:水体中的硫(S2-)在PH值转为酸性时,即硫(S2-)转为有毒的硫化氢H2S。还有当PH值下降每一个单位,水中铜离子Cu2+ 的浓度就会提高100倍,铜离子Cu2+ 可以被鳃直接吸收,并被转移到体内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在使用硫酸铜时要注意一下PH值。
3、水体PH值与药物效能的关系
水体中的PH是随着水体肥度、温度而发生波动,然而水产药物随着PH值变化,而产生的药效也不同。
(1)某些碱性药物(新霉素、苯扎溴按、磺胺类)则随着PH值升高作用增强。而酸性药物(硫酸铜)当水体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药效会提高10倍。
(2)某些化学水产药物,随着PH值得变化,其产生的药效和毒性也不同,如漂白粉在碱性环境中次氯酸易解离成次氯酸根离子,作用减弱,敌百虫在碱性环境下转成剧毒的敌敌畏。
二、水体pH值的变化与调控
水中的pH值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常见的有:
1,新开挖的池塘如土壤类型为红土、黄土、泥炭土或矾酸土的多为酸性。
2,旧池塘淤坭沉积过多,酸性增加。
3,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时,pH也会随着改变,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又与池塘藻类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有关,当池塘的藻类大量繁殖,水色很浓时,光合作用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致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减少,pH增高,水体呈碱性。
由此可知,由于光照的时间延长,下午通常塘水的pH值较上午高;池塘中养殖的鱼虾密度大,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或池塘中的有机物很多,氧化分解出来的二氧化碳增多,也会导致水体的pH值下降,使水体呈酸性。
根据上述原因,pH的调控有多种方法:
1,开挖池塘时,尽可能选择较优良的土质。
2,在生产中,当水体呈酸性时,可拨撒石灰提高pH值,通常每亩水体施放2公斤石灰可提高1个pH值。
3,当水体呈碱性时,可用醋酸或盐酸调节,也可每亩施放1公斤明矾。
4,较好的方法还是从使用有益菌(培藻剂)入手,通过消除过多的有机物、培植浮游植物,达到增加水中溶氧和减少二氧化碳的目的,从而较长时间地稳定pH值。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