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先养水”与水产养殖的秘密
家喻户晓“养殖先养水”,水体是鱼虾生长、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然而池塘底质与水的彼此作用可能强烈地影响水质,因此要想养好水,就必须从池塘底质改良着手,必须充分重视池塘底质的管理。“新塘旺三年”是池塘养殖实在写照,要使池塘养殖得以可持续发展,合理维护池塘水土资源,就必须改良与修复恶化的池塘底质。怎么修复恶化的底质呢?
一、池塘底质的主要特性
池塘底质不仅作为养殖用持水池、各种化学物质的储存库,仍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栖身地以及营养素再循环核心。物质一直地从池塘水中沉淀到池塘的底部,例如:流入池塘的地表径流中悬浮固体、施用肥料和未摄食的残饵及水体中的动物、动物的尸体。物质也可能通过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作用而进入池塘底质的土壤固相,进入底质的物质可能被永恒地贮存起来,或者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转化为其它物质并从池塘生态体系中流失。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通常被分解为无机碳并以二氧化碳的情势开释到水中,含氮化合物会被池塘底质中的微生物脱氮并以氮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而磷则被池塘底质吸附后淹埋在沉淀物里进入可利用磷库的轮回,含硫化合物经过还原菌的作用产生硫化氢,进而与池塘底质中的金属离子(铁、锰等)联合,变成玄色硫化物沉降于底质。
池塘底质土壤是部分细菌、真菌、高级水生植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它底栖生物的生活场合,此外,甲壳动物以及底栖鱼类大部分时间也生涯在底部,很多鱼类还在底部建巢和产卵。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底质营养素循环中占领很重要的位置,由于通过火解作用,有机物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氨,并释放出其它矿物营养素,这样,通过微生物,碳、氮和其它元素被矿化或再循环,它们仍可以被利用。然而如果某种营养素的平衡浓度太低则可能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或者某种重金属元素的平衡浓度太高就可以引起水生动物的中毒。
底质土壤的颗粒大小与质地、pH值和酸度、有机物质特性、氮浓度和碳氮比以及积淀物的深度、养分素的浓度等都能够影响到养殖池塘底质的治理。存在活性的底质泥土组分应是拥有电荷跟宏大名义积的粘土颗粒和具备生物学可应用性和高度化学活性的有机物资。池塘底质的特征与水产养殖产量是亲密相干的,不同的底质水活泼物的成长发育以及水质指标也是不同的。
二、池塘底质恶化的伤害
池塘经由一段时间的养殖,一部门残饵、粪便、肥料、死藻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池底,以及发酵分解后的死亡生物,与池底泥沙等物混杂形成底泥。必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供肥、保肥及调节和缓冲池塘水质渐变的作用。
底泥中的有机腐烂物质及分解耗费溶解氧产生的二氧化碳、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和多种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是病原菌的良好培育基或各种寄生虫虫卵暗藏住所。底泥过厚底质恶化对鱼类可以产生严峻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大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投饵的池塘中,残余饵料和鱼虾的排泄废料引起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这些浮游植物节制着池塘中的溶解氧变化。白天它们通过光协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的耗氧,溶解氧浓度较高,夜间恰好相反。跟着大量饵料的投入,在我们的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养殖后期,藻华现象十分广泛。此外,池塘底质有机物质浓度过高,就会有利于池塘底部形成厌氧条件,导致微生物有毒代谢物的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升高,又进一步加剧了池底变黑、变臭,水质恶化,寄生虫、病菌大量繁殖。所以说底质、水质、病害密切相关。
三、底质恶化的主要因素
1、清塘不彻底,晒塘时光过短,清塘所使用的药物不当以及清塘所造成的过多药物残留等。
2、在养殖期间,有机质残留过多,底部缺氧,是底质恶化的最重要因素。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有机质残留,使得生物耗氧和化学耗氧剧增,水体底部溶氧无奈满意耗氧量,从而造成池塘底质缺氧,厌氧菌大量滋生,分解底部有机质而产生大量有毒旁边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这些有毒物对水产动物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同时又会造成致病菌大量繁殖,缺氧浮头等。
3、大量频繁使用化学消毒剂、农药杀虫剂、杀藻剂等,从而损坏水体及底质自净能力。
四、不良底质
1、酸臭、腥臭底质
形成原因:池底腐朽的有机质过多,主要是由于清塘不彻底、养殖过程投饵多余、没有采用措施按期改良底质等,另外,增氧措施不足,又不定期抛撒增氧剂,使得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严峻时底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涌现“冒泡”景象。
2、板结底质
构成起因:屡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适量应用硫酸铜杀虫杀藻剂、大批使用生石灰等药物,造成底质板结,底质与水体之间气体、营养元素的交流被阻隔,水环境缓冲才能减弱,水质变化多端,水产动物轻易发生应激反映。
3、“泥皮”底质
形成原因:大量老化逝世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浮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
4、“丝藻”底质
造成原因: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以致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均衡或缺少,呈现“倒藻”、“转水”(水质一夜之间变清),水质过瘦,明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
5、“浑浊”底质
形成原因:有机质残留过多,且得不到充足氧化分解,以胶体形式释放并悬浮于水体中,造成水质“浑浊”;或养殖密渡过大,水产动物在底部不断动乱,引起水质“浑浊”;或因暴雨夹带大量粘土浆,引起水质“浑浊”。“浑浊”水质, 悬浮沉降到底部,必定引起底质“浑浊”;另外,“浑浊”水质会掩蔽藻类光配合用,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
6、“偷死”底质
形成原因:因为底部长时代缺氧,致使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累积过多,使水产动物于底部中毒死亡,播种时发明底部大量死亡残尸。
五、池塘底质改良办法
生产中多重视水体改良,有“看水养鱼”之说,而没有器重底层水是否低氧,底泥是否发臭,发黑。咱们常常碰到的鱼类“浮头”或“泛池”,许多都是底质恶化的成果。假如底质好即便出现“下大雨”等异样天色,也不会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质的敏捷升高。我们晓得溶氧低不仅造成养殖动物生存艰苦而且影响养殖动物摄食及消化率,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细菌增多,从而影响水体的稳固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及抗病力等。因而底质修复和改良有重要意思。
1、物理方式
清塘挖淤正常在冬季或初春等生产闲季进行。大多采取先排干池水,而后用水力挖塘机组像开挖新塘一样清算淤泥。此法本钱低、适应性强,但作业时需要有水源和较大的荒地或浅滩用于排放泥浆,让其沉淀。生产实际证实:鲢、鳙池底泥厚度在20cm~40cm;草、鲂、鲤鱼池底泥以10cm~15cm为宜。因此,为坚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扫除10cm~20cm呈暗黑色的底泥。池底再经过冰冻日晒(“冬干”),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毁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在此期间还可进行池塘的修整加固、梗塞破绽、维修闸门和革除杂草等工作。
生产上有时须要在不排干池水的情形下进行清淤,目前使用的清淤机械大抵可分为两大类型:船式清淤机和潜水式清淤机。船式清淤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均装在船上,只有吸泥头沉在水下,可在养殖期内肃清池底淤泥,排吸作业持续;潜水式清淤机全部工作部件均潜入池底,在淤泥表层边行走,边进行吸泥作业。但因为整机在水下功课,对能源机的防水密封请求较高,维修技巧难度大,用户自行颐养、修理不便。
除了清淤外,时常搅动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并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并从新释放出底泥中沉积的营养盐类,恢复营养物质在池塘高低水层的平衡散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可以避免池底老化;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也可改善底部环境,减缓黑化过程。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产生化学反响,放出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从而可以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使用时可干池清塘或带水清塘。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及时合理地施用石灰;而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则不用施生石灰;在有机质贫乏的养殖塘不宜单施生石灰,否则会加剧有机物的分解,使有机物积压更少,池塘肥力进一步降落,恢复更为难题。
除生石灰外,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如一种主要成分为过氧化钙的白色颗粒状 “底层水质改良剂”,投人水中能迅速增氧,促进硝化作用,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还能弥补生物生长所需的钙,并使底质蓬松透气,利用有机质的完整分解。目前,一种新型亚硝酸根离子去除剂??亚硝酸螯合剂(BRT)及其盐类具有降解池水中亚硝酸态氮及氨态氮,螯合池水中的有机物,排除池水及池底中所含重金属离子的污染等,可用做池塘土壤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底质活化剂。以聚合氯化铝、硫酸铝、明矾等絮凝剂为代表的,用后水领会分层,中上部水体会变得廓清,底层会有大量云雾状的絮凝胶状物。
3、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来修复养殖塘底质,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能获得明显效果。据报道,在老化污染虾池中移植沙蚕等底栖生物,并培养成上风种群,可大量摄食虾池中的残饵、粪便以及其它生物尸体和有机碎屑,减缓了虾池底部有机物的积聚。而且沙蚕营洞居生活,其刚毛的不断划动可行成了一个个小的水流循环,能增添底质中的溶解氧。
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也能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光合细菌可以在光芒幽微、有机物、硫化氢等丰盛的池底繁殖,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本身,而其自身又被其余动物捕食,形成了养殖塘中物质循环和食品链的主要环节。所以光合细菌特别是在池底污染重大或因水质不良又不能换水的关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显明的作用。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能施展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量变坏的隐患及时候解打消,不仅改良了底质和水质,而且把持了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4、其它:
淤泥沉积速度与施肥、投饵等豢养管理办法直接相关。在生产中尽力做到看水施肥,切忌过量;依照生态互补准则公道混养、密养;投饲量依据节令、气象、生长情况和水环境变更机动控制;在饲料中增添诱食剂、促长剂等,加强水产动物的食欲,增进饲料营养的接收转化,下降饵料系数,从源头上解决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传染;防治水草(特殊是丝状藻)大量生长,及时捞出过多或死亡的水草,以防糜烂变质;有前提的可朝黑化区域泼撒炼铁炉渣(普通1.5kg/m3),以延缓黑化进程,并降低迫害。
另外,如果干池期较长,可斟酌把水产养殖和农作物进行连作。这样可以使淤泥更充分地干透,靠陆生作物发达的根系,使土壤充分与空气接触,有利于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更好地改良池底,同时,还可以取得农作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另外,生长的青绿作物和牧草还可作为池塘的精良绿肥和鱼类的饲料。
池塘底质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生产机能、抗逆性能,是池塘养殖成败的要害。“成也底质、败也底质”对池塘养殖业而言一点都不为过。要使池塘养殖业得以可连续发展,战胜连作阻碍,池塘底质定期改良需引起池塘养殖者们足够的看重。
六、常见的底质改良剂
1、吸附型:如沸石粉、麦饭石、活性炭等,只是简略的物理吸附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有机质等的有害物质,用后水会变得清新,但对有害物质本身的特性并没有转变,只是稀释于其中,且沉降到池底加重了底臭。
2、絮凝型:以聚合氯化铝、硫酸铝、明矾等絮凝剂为代表的,用后水领会分层,中上部水体会变得廓清,底层会有大量云雾状的絮凝胶状物,故在生产上使用后也会加重底层缺氧。
3、离子交换型:像以含EDTA或以硫代硫酸钠(海波)为主的产品,用于降低水中或底层氨氮重金属的阳离子有害物质,或用于含溴氯碘化合物、高锰酸钾等阳性氧化物中毒时解毒用,后果较为幻想,但对水中或底层带负电荷的酸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则效果很差。
4、活菌降解型:目前市道良多生物底改,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局部沸石粉作为活菌载体,有时还会增加腐殖酸钠、微量元素等。
一类是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耗氧型活菌为主的,必需在高氧环境下,才会发挥其功能,而且这类生物底改在使用中会大量耗氧,尤其是底层老化池塘及无增氧装备的池塘慎用。另一类是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等厌氧菌为主的。而因其不耗氧其副作用不被人重视,以酵母为例其改底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这种发酵只管是厌氧发酵,但其发酵的过程中就是发能产热的过程,这种因发酵导致的底热,底热引起的缺氧,会因底层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越多而越为显著,危害越大,故生产上在使用活菌底改是,应酌情避开高温雨季时使用。另外,许多老塘底层过多的有机质,除了会引起底臭,还会繁殖大量的原虫(如纤毛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若选用活菌改底,这些浮游动物会直接把活菌当饵料而摄食,从而加快浮游动物的繁殖。另外,藻类与自养型微生物如光合细菌以及硝化细菌有竞争作用,因此藻类过多时不利于这些菌的繁殖,从而影响改底的效果。
5、化学降解型:以各种卤素类、碱性金属盐类等氧化剂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类为主的,这一类型的底质改进剂均为化学降解型,统一类型产品的好与坏个别看其水说明放的快与慢,水解越快刺激性越大,水解越慢刺激性越小,另外这一类产品不受气象、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出产上这些产品利用较为普遍。
七、留神事项
1、用各种底质改良剂前应提前开启增氧机12小时,或用增氧剂1公斤/亩,全塘泼洒后再用底质改良剂效果更好。
2、严厉按仿单使用各类底质改良剂,一次效果不明显时,隔日再用一次。切忌一次过量使用。
3、切忌用明矾或一些含有铝的产品来改良水质。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