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盐和氨氮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哪里来的?

发表时间:2020/08/25 22:53:56  浏览次数:1192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专注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亚硝酸盐和氨氮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哪里来的?

氨氮、亚硝酸盐到底是什么?它们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转化的呢?今天就让你一次性明白!#养殖#

亚硝酸盐和氨氮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哪里来的?

一、氨氮

简介: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 NH4+)形式存在的氮。

1、氨氮毒性:

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NH3)和离子氨(NH4+)存在。分子氨对虾类是有很大的毒性的,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水体中分子氨浓度过高时,渗进生物体内的分子氨(NH3),将血液中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为Fe3+,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氨主要是侵袭粘膜,渗进血液会使虾类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虾类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

亚硝酸盐和氨氮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哪里来的?

2、分子氨来源:

水产养殖中分子氨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虾类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3、影响分子氨毒性的因素:

①、分子氨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且与它存在的形式也有一定关系。分子态氨氮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肤进入虾体,分子氨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虾血液中的PH值相应升高,从而影响虾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当氨氮浓度越高,会导致虾体不正常反应,影响生长。

②、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越高,分子氨毒性越强,这也是为什么氨氮高多发生在夏季,当池水中PH值超过9时,易发生氨氮中毒的原因所在。

亚硝酸盐和氨氮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哪里来的?

二、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N02-)是硝化反应不能完全进行的中间产物,故其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对虾毒性较低的硝酸盐(N03-),但也可以在缺氧时,转为毒性强的分子氨(NH3)。

1、形成过程:

主要由养殖动物的粪便、残饵、死藻等这些物质分解成氨氮,然后转化成N02-。

2、亚硝酸盐的危害:

亚硝酸盐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由鳃丝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而高铁血红蛋白不具备这种功能,从而导致养殖生物缺氧,甚至窒息死亡。一般情况下,当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mg/L,就会对养殖生物产生危害,如果亚盐长期偏高,会致使虾体组织缺氧,窒息死亡。

三、氨氮、亚盐从哪里来?

第一步:

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投入水中的残饵、养殖动物的代谢产物、肥水时的肥料和水生动植物残骸等含氮有机物在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净水细菌的作用下,把有机氮转化成无机态的氨氮。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动物代谢愈加旺盛,排泄含氮有机废物数量不断增多,氨氮的增加速率大大超过了浮游植物的利用极限,就会致使氨氮在养殖水中形成积累。

而氨态氮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它可以通过鳃和皮肤进入养殖动物体,损伤鳃表皮细胞,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血液pH值升高,从而引起养殖动物体内多种酶的活力异常变化,反映为养殖动物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织机能损伤,使养殖动物体不能正常反应,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造成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降低养殖动物体的免疫力,影响养殖动物类的生长。

第二步:

随着养殖水体中氨氮的不断积累,生存于养殖水体中的第一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在溶解氧充足的条件下能把氨态氮会转变为亚硝酸盐(NO2)。亚硝酸盐虽然含较少的毒素,但仍对养殖动物有致命的毒害。

亚硝酸盐中毒又称为高铁血红蛋白症,也称为“黄血病”或“褐血病”。养殖鱼、虾、蟹中毒后食欲下降,鳃部肿胀、增生,出现黑鳃或黄鳃,鳃丝呈暗红色,体色变深,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呼吸急速,经常上水面呼吸,另外亚硝酸盐过高可引起养殖动物肝脏出现异变,如空泡化,导致大规模死亡。

亚硝酸盐和氨氮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哪里来的?

第三步:

亚硝酸盐在养殖水体中不断积累,又被第二种硝化细菌转变为硝酸盐(NO3);而硝酸盐几乎是无毒的,但突然或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硝酸盐里是有害的。但幸运地的是,硝酸盐是可以被养殖水体中的藻类和水草吸收利用的,也可以通过换水转出养殖池塘。

(来源:百瑞微生态 内容有修改)#水产养殖#

亚硝酸盐和氨氮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哪里来的?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www.yc6318.cn,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养殖##养殖##战疫助农##中药材##饲料##鱼病#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