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模式要点
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模式要点
薛洋
一、模式内容
以50亩养殖池塘为例,尾水治理面积为养殖池塘面积 8%-10%,约4-5亩。水流的设计采用串联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结构,尾水治理系统低于养殖池塘,实际操作时用底排污系统将底层的富营养化水排入生态沟渠中,以后通过水力坡设计,一般为0.1%-0.5%,水体经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再用水泵将过度回流湿地中的水泵入至养殖池塘循环利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尾水治理末端建设多级人工湿地提高净化能力。
二、模式特点
(一)养殖池塘架设生物浮床:面积为池塘面积5%-10%,水上种植空心菜、水稻、花卉等水生植物,养殖塘中放养一定比例的鲢鳙等滤食性鱼类,通过养殖尾水原位调控净化池塘水质。
(二)池塘底排污生态化改造:在养殖池塘底部最低处不同位置,根据池塘面积大小建设一到多个锅底形的排污井,排污井通过管道直接联通尾水处理池或资源化利用区域,一般3-5亩配置1个排污口。将养殖过程中沉积在池塘底部的鱼类排泄物、残饵及尸体等通过排污管排出养殖水体,排出的有机颗粒废弃物经固液分离池分离,固体沉积物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上清液流入尾水治理系统循环利用。
(三)生态沟渠:每50亩配备生态沟渠 100m 以上,水深 1.3-1.5m,宽度 2-2.5 米以上,利用养殖区域内原有的排水渠道进行造而成,加宽和挖深等方式提高排水渠道的排放水功能,渠道内种植水生植物,水面可架设生物浮床,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最终通过生态渠道将养殖尾水汇集至沉淀池。
(四)沉淀池:为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40%,2亩左右。通过安装生物毛刷,间隔5cm一根,底端有坠石,布设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同时投放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吸收利用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
(五)过滤坝:过滤坝宽度不小于1m,长度不小于5m,采用空心砖主体结构,内铺设不同粒径的鹅卵石或碎石,鹅卵石表面种植美人蕉、鸢尾、冬麦等水生植物,以起到对有机物的过滤、分解的作用。
(六)曝气池:曝气池面积为总面积5%左右,约130㎡,可分割为多级,池内安装微孔增氧装置,配备1.5-3 kW 罗茨鼓风机,安装曝气头,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溶解于水中,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加速氨氮、亚硝酸盐的氧化还原。
(七)生物净化池:生物净化池面积为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50%左右,约2亩,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放养少量的鲢鳙鱼和河蚌、螺蛳、青虾等水生动物,一般每亩放养20-30尾鳙鱼、125尾鲢鱼,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
(八)水生植物的种类的选择:沉水植物选择狐尾藻、眼子菜、金鱼藻和伊乐藻等;挺水植物选择香蒲、水稻、水芹菜、藕和美人蕉等;浮叶植物可选择菖蒲、睡莲、凤眼莲和空心菜等。
三、适宜区域
广泛适用于普通精养池塘,特别适宜于山区老旧池塘。
四、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推广该模式,能显著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发生,提高水产品品质,实现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推进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对破解渔业发展瓶颈、解决渔业提质增效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开启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重庆市水产 技术推广总站 薛洋)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