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治好且易死亡的鱼类烂鳃病
鱼的疾病,犹以烂鳃病为多见,在"老三病"、败血症以及暴发性、并发症、综合病等等鱼病中都有"烂鳃"不同程度的伴随发生,鱼类中草鱼最易患发烂鳃病,凡鱼患鳃病均以"烂鳃"为主要症状表现,虽是常见病但又是不易治好的鱼病之一,虽是常见病但又是最易造成死亡的主要鱼病病种。
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鱼鳃是鱼的呼吸器官,犹如人的气管和肺脏,是吸收氧气的惟一渠道,不能吸收氧气或吸氧不足都会造成机体失调,和人体相类比,鱼的烂鳃病也可以称为鱼(支)气管炎病或者鱼肺炎病。
二是鱼体整个体部都有保护层(鱼鳞和体表液,口部也算有咽部保护),惟有鱼鳃部中鳃丝充满微细血管又嫩脆,毫无保护类物质防护,直接和水以及水体中所有物体(质)接触,故而最易遭受侵扰。
(正常的鱼鳃)
综上所述可知:
烂鳃病是"常见病"是因鱼鳃无保护层又和水以及水体中所有物体(质)接触之因。
烂鳃病"最易造成死亡"是因鱼鳃是吸收氧气的惟一渠道,是鱼生命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故。
所以,鱼烂鳃病是"不易治好并且最容易造成死亡"的鱼病。
烂鳃病死鱼多是缺氧窒息而死亡。
鱼类的烂鳃病,主要分为寄生虫性烂鳃病、细菌性烂鳃病、水质恶化引起的烂鳃病、真菌性烂鳃病四大类。
目前多以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为主,病毒性烂鳃病和其它病种的烂鳃病少有报道。
无论什么因素引起的烂鳃病,治疗原则是:
因特殊的"直接和水以及水体中所有物体(质)接触"之故,水质改善是重中之重,增加溶氧也是当务之急,寄生虫与细菌大多同时滋生,虫菌双杀。
一.寄生虫性烂鳃病
1、车轮虫寄生引起的烂鳃病
【车轮虫生活史】
车轮虫的无性繁殖以24小时为一周期,分为四期(分列前期、分裂期、发育期、成熟期)。无论幼虫、童虫和成虫,均能感染宿主并影响其生长发育。
【致病机理】
车轮虫对宿主的作用主要是两方面:
①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②阻塞作用。车轮虫通过齿环及缘膜的协同作用,可产生强大的吸附力,紧紧吸附在宿主组织表面并可对鱼鳃上皮细胞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粘液细胞增生,鳃上的毛细血管充血渗出。
此外,当虫体在宿主鳃表面大量发生时,能刺激鳃组织分泌大量粘液,以致阻塞水流的畅通,干扰了鳃丝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造成鱼体因缺氧而食欲下降,代谢缓慢,严重时甚至死亡。
【症 状】
病鱼除体表发黑、消瘦、离群独游外,并无明显病症。
主要是鳃组织腐烂,鳃丝软骨外露,鳃盖边缘和鳃丝缝隙间受大量的车轮虫寄生,鳃片失血,严重时鳃丝局部溃烂,呈灰黄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功能,造成呼吸困难,停止进食,使鱼缺氧,最终窒息死亡。
【发病规律】
流行的高峰季节是5-8月,在鱼苗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中最易发生。在连续绵雨的情况下,易造成此病的流行。
2、指环虫寄生引起的烂鳃病
【指环虫的生活史】
指环虫雌雄同体,卵生,数少,卵大,椭圆形。受精卵一孵化一幼虫一寄生一成体一受精卵,平均寿命为1个月。
成体在温暖季节能不断产卵并孵化,自受精卵从虫体排出后,卵漂浮于水面或附着在其它物体或宿主鳃上、皮肤上。幼虫自卵钻出,落入水中,成为自由游泳的纤毛幼虫。
纤毛幼虫具有趋光性,用头器来识别宿主,当找不到适宜的宿主,亦会死去,遇到合适的宿主就附着寄生,虫体附着之后,脱去纤毛,各器官相继形成,生长发育为成虫,开始下一轮生活史。
宿主死亡后,寄生指环虫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死去。
【致病机理】
指环虫多寄生于鱼类的次级鳃丝,后吸器插入鱼类的次级鳃丝,中央大钩伸入呼吸上皮细胞或刺入毛细血管,边缘小钩钩住鳃丝组织,伸入呼吸上皮胞质并撕裂细胞,导致鳃丝上皮溃烂和微量出血、鳃丝融合、增生和坏死。
指环虫多寄生在第二、三鳃丝上。
【症 状】
少量虫体感染时病鱼鳃部充血,摄食及其他活动正常;
中度感染时病鳗食欲减退、鳃部黏液分泌增加、鳃瓣充血、鳃盖起伏异常、游动缓慢衰弱无力;
严重感染时病鱼不摄食、呼吸加快或单鳃呼吸、鳃部严重充血、鳃丝缺损、胸鳍充血发红;
检查病鱼鳃片时发现其布满红色黏液、鳃丝淤血、充血肥厚、增生、呼吸能力大大减弱而导致呼吸困难、病鱼在水面独游或乱窜狂游而引起死亡或大量死亡。
有些病鱼体体色发黑,全身粘液增多,尤其鳃盖处粘液较多,鳃丝明显浮肿(鳃盖合盖不实),打开鳃盖,鳃丝呈现黑红色或淡红色,鳃组织被粘液覆盖,鳃盖张开,鳃丝失血或花鳃,鱼体反应迟钝,严重时停止进食,最终因呼吸受阻窒息而死。
刚患病的鱼,常常出现阵发性狂游于水面,或急速侧游于池底。
镜检在10*4倍镜下,即可观察到虫体蠕动,肉眼细看有时也可见粘液下有由许多指环虫聚集而成的‘小白点’。
【发病规律】
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病,蔓延较快。
3、由粘孢子虫引起的烂鳃病
【粘孢子虫生活史】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都在一个寄生体中进行和完成,没有中间宿主。
患粘(黏)孢子虫的病鱼身上落入水中的孢子被其它鱼吃到或接触而粘附在鱼体表或鳃上后,受到体中某些物质的刺激放出极丝,壳片裂开,里面的孢质成为变形虫状体,侵入组织细胞内定居下来,开始生长发育。
孢核反复多次分裂后,形成大量的孢子体,孢子体受刺激改变形成孢子囊,孢囊一般肉眼可以看到。
寄生在体表和鳃上的黏孢子虫,其孢囊最后被成熟的孢子挤破,孢子直接散布到水中,重新侵入其他鱼体,开始重复它的生活史。
【致病机理】
在鲢、鳙、鲤、鲫、草等由鱼苗至成鱼皆可感染。寄生到鱼体鳃上后,包囊逐渐增多,破坏鳃组织,鳃盖闭合不全,导致呼吸困难,生长发育受阻,最终引起大批死亡。
【症 状】
一般在鳃的表皮组织里有许多白色的点状或块状胞囊,肉眼容易看到,刺破包囊,镜检可见大量黏孢子虫。
【发病规律】
一般夏初发病,鲤鱼最易生发此病,随着温度的升高,孢子虫胞囊生长越来越大并逐渐破裂,对鳃部损伤也越来越严重,在进入7月份高温季节后,更容易造成细菌感染。
4、由中华鳋引起的烂鳃病
【中华鳋生活史】
中华鳋雌雄异体,雌虫营寄生生活,幼虫和雄虫营自由生活。
中华鳋第2对触角变成细长的大钩,用以附着在鱼的鳃丝上。雌虫成熟后,生殖节上带有一对细长白色的卵囊,经数天或十多天卵孵出无节幼体,在水中能自由生活,经4次脱皮成为第五节幼体,再脱皮1次成为第一桡足幼小体,脱皮4次成为第五桡足幼体,再经1次脱皮成为幼年鳋。
虫体在第五桡足幼体时交配,交配后的雄鳋仍可在水中自由生活到死,而雌鳋则用大钩钩在鱼鳃上,侵袭到宿主身上过寄生生活,并且身体长大数倍至成熟后,重复其生活史。
【致病机理】
中华鳋寄生在鱼的鳃上,除了大钩钩破鳃组织,夺取鱼营养以外,它还可以分泌一种酶的物质,刺激鳃组织,使组织增生,使病鱼的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重时,整个鳃丝末端鳃瓣边缘肿大发白,甚至发烂,影响鱼的呼吸。寄生处的伤口,引起细菌侵入,造成鳃丝局部发炎,使鱼死亡。
【症 状】
病鱼的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重时整个鳃丝末端鳃瓣边缘肿大发白,鳃上粘液增多,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鳃上挂有蛆状虫体,故又称“鳃蛆病”。
【发病规律】
此病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草鱼。每年5-9月为流行盛期。
寄生虫性烂鳃病治疗方法
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除以上几种外,还有斜管虫、鳃隐鞭虫等等寄生虫病种,大同小异,不一一例举。
寄生虫性烂鳃病治疗方法:最好重复用药一次,防止复发。
1,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1ppm浓度;
2,用30ppm的甲醛溶液浸浴15-20分钟,有明显疗效。
3,用20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溶液药浴20分钟,可杀死鱼种寄生幼虫。
4,全池遍撒90%晶体敌百虫,使池水达1-2克/m3的浓度(敌百虫最低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克方有效,最高不能超过4克)。
5,用1%-1.5%的盐水浸泡20分钟可以驱虫。
6,市售内含杀灭寄生虫类的杀虫药连用二天,第三天用一次杀菌药,一般即可治愈。
二.细菌性烂鳃病
【病 原】
革兰氏阴性菌,柱状黄杆菌,鱼害粘球菌,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
【致病机理】
该菌为条件致病菌,一般而言,健康鱼体不易感染,环境压力或组织损伤易导致该病发生。柱状黄杆菌能分泌一种能降解酸性多糖的酶类,此酶可降解透明质酸及硫酸软骨素。硫酸软骨素酶可通过降解鱼体组织的细胞外基质中的软骨素,从而造成组织损伤。
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死亡率高。
【症 状】
发病初期,鳃部粘液增多,严重时,病鱼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鳃盖骨内的皮肤充血,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鳃丝末端坏死,软骨外露,鳃组织腐烂,俗称“开天窗”。
(开天窗)
鳃上的黏液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在病变鳃丝的周围常粘附着坏死脱落的细胞、黏液、柱状屈桡杆菌和水中各种杂物。
由于鳃组织出血、腐烂和崩溃,使鱼的呼吸受阻,以至窒息死亡。
【发病规律】
夏秋季鱼类生长季节最常见的鱼病之一。
细菌性烂鳃病治疗方法
1,按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1.5克全池泼洒,连用2天,或用其它消毒药物全池泼洒;
2,用2%—4%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
3,发病后及时采用:溴氯海因0.3克/米3,全池泼洒,病重时隔两天再全池泼洒1次;
4,穿心莲内服:每100公斤鱼重用干穿心莲0.5公斤,水煮2小时拌饲料投喂3—5天。
5,用0.3克—0.6克/立方米的二氯异氰脲酸钠(优氯净)或0.2克—0.5克/的立方米三氯异氰脲酸(强氯精)全池泼洒,连用3天—4天,或用挂袋治疗;
6,内服鱼用聚维酮碘,每100公斤鱼每天用量为25克,拌饲料投喂,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
7,全池泼洒大黄液或五倍子药液,各用量为2.5克—4克/立方米;
8,在池水呈酸性或偏酸性水质时,全池泼洒生石灰浆水10-15公斤/亩;
9,强氯精或氯杀灵0.3-0.5克/立方米泼洒;
10,香烟或烟叶:香烟180-200克/立方米或烟叶3-4斤/立方米煎熬或开水浸泡半天后全池泼洒。
11,市售其它杀灭菌类的药物。
三. 真菌性烂鳃病---鳃霉病
【病 原】
鳃霉。鳃霉病病原为牙枝霉目,牙枝霉科(Blastocladiaceae),鳃霉属(Branchiomycessp.)。
草鱼寄生的鳃霉菌,其菌丝体比较粗直而少弯曲,通常是单极延长生长,分枝很少,不进入血管和软骨,仅在鳃小片的组织生长。菌丝体直径为20-25微米,孢子的直径为8微米。
另一种寄生于青鱼、鳙鱼、鲮鱼鳃里,它的菌丝常弯曲成网状,较细而壁厚,分枝别多,分枝沿着鳃丝血管或传入软骨生长,从横交错充满鳃丝和鳃小片,菌丝体直径为6.6-1.56微米,孢子直径平均为6.6微米。
【致病机理】
鳃霉通常被认为是条件致病菌,在鱼体体表受伤、或感染其他病原、或饲养管理不当,鱼体本身免疫力低下时,鳃霉菌的游动孢子、卵孢子以及粘在鱼体表面的粘液上的菌丝片段,在鱼体表面繁殖,导致鱼或鱼卵感染。
菌丝可在病灶处引起出血及肌纤维坏死,从而导致鱼体死亡。
【症 状】
鱼鳃霉病肉眼观察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但鳃丝肿胀,粘液增多,局部充血发深红或贫血发白。
感染初期,病鱼鳃丝上出现黑色菌丝;
感染后期,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
此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镜检可发现鳃霉菌丝。
病鱼呼吸困难,无食欲,鳃上黏液增加,有出血、淤血和缺血斑块,俗称“花斑鳃”。严重时整个鳃呈青灰色。
由鳃霉菌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感染鳃霉病的急性型病鱼,表现为鳃出血,部分鳃丝颜色苍白,鱼不摄食,出现病情后几天内大量死亡,慢性型的病鱼,坏死的鳃丝部分腐烂脱落,,鳃丝贫血,呈苍白色,死亡率稍低。
【发病规律】
鳃霉病主要发生在水质恶化,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多的污浊水质的池塘,发臭的鱼塘最易发生此病。
真菌引起的烂鳃病治疗方法
1,漂白粉1-1.5ppm全池遍洒。
2,发病池立即冲注新水,平时经常加水,可减少发病机会。
3,高温期每月至少使用一次对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产品。例如苯扎溴铵+戊二醛等。
4,市售其它对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四.水质不良引起的烂鳃病
【病 原】
氨氮、亚硝酸盐等等超标引起的烂鳃病
【致病机理】
池塘中氮的存在形式有:氮气、分子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有机氮(氨基酸、蛋白质、腐殖质),其中分子氨+离子铵=总氨氮(TAN)。
通常快速测试法测定的是总氨氮。
能引起鱼类中毒的氮有两种形式是分子氨和亚硝酸盐。
分子氨超标时(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大限度的氨浓度为0.025毫克/升),干扰鳃部渗透压调节系统,损害鳃丝粘膜结构及功能,鱼类因泌氨作用受影响,分子氨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血液中的PH值相应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发生氨中毒,最终导致鱼体死亡。
亚硝酸盐超标时,亚硝酸盐因结合鱼体血液中载氧蛋白,导致鱼体载氧效率降低,出现生理性缺氧,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而造成鱼、虾慢性中毒,此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发病规律】
季节交换水质不稳定时节易发生。
水质不良引起的烂鳃病治疗方法
1,有条件的,首先加注新水。
2,增加溶氧是当务之急,尽速采取措施(施用改水剂、藻种、底改剂等)改良水质。
3,水质不良引起的烂鳃病同样会发生但不足限于上列几种类型(寄生虫性烂鳃病、细菌性烂鳃病、真菌性烂鳃病等),要目检,仪测,镜检确认病种,因症不同而分别采用上述不同的治疗方法。
(重庆永川水花渔业会社 刘文俊 2015.11.23)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