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福利原理下说养鱼:把鱼当人对待,鱼好人欢其乐融融!
水生动物福利,就是要根据水生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合理运用各种现代生产技术满足它们的生理和行为需要。通俗地说,把动物当人对待,这就是动物福利!就是要根据水生动物的需要来提供使其健康生长的环境条件,加强应激因素管理,减少渔业生产中不恰当的人为操作,力求得到优质健康的水产品。
一、从动物福利观点对水生动物发病的原因分析
从动物福利的角度看,养殖鱼类发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原因。
1.生态环境
通俗地说,养殖技术就是为满足鱼类的生理、心理需求而人为提供使其健康生长条件的操作规程。如果不了解鱼类的生物学习性,那么该养殖技术是不可靠的。只有满足了鱼类的基本福利,养殖者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鱼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水温和水质上,水温和水质又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的不适应性改变,往往导致鱼类生病。以水温为例,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性往往用适宜水温和最适水温表示。最适水温是鱼类舒适生活的温度,在这种条件下不容易发病,达到或超过适宜水温的上限时,发病率很高,且不易治愈,一旦发病往往造成巨大损失。另外,连续、频繁地变温并出现较高的温差,这也和我们人类一样,忽冷忽热会生病,也是导致鱼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现实生产中,因不了解鱼类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尊重鱼类的固有习性(基本福利)而引发的生产事故比比皆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炎热的夏季很容易出现水温偏高的情况,水质也会变差,极易诱发疾病,这就需要我们给鱼类增氧(开动增氧机)、换水和提前用药,给予鱼类福利,让鱼类生活得比较舒服。
2.饲料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鱼类的食物基本依靠人工饲料,饲料质量的好坏、投放的多寡,都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
衡量饲料质量的好坏不是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而是鱼类的适口性,让鱼吃起来合口味很重要。对植物食性的鱼类即素食性鱼,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能太高,否则会使它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容易生病;对动物食性的对象即荤食性鱼,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高一些,且可多用动物性的蛋白质。蛋白质含量过低容易造成鱼类营养不良,影响生长。举例来说,不能让吃草的马儿吃肉,也不能让吃肉的老虎来吃草,否则后果严重。
饲料的投放量要根据鱼类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确定,投饲不足(没吃饱)会减缓它的生长速度,影响产量,严重时易导致体质虚弱而生病;投饲过多(多吃了)也会因过于肥胖或消化不良而生病。人们常说“鱼不会饿死但会吃死”,就是这个道理。许多人家里养的金鱼,就常常会因投饲过多而“撑死”;草鱼因吃食是大胃口型,像有些人那样吃东西不大讲究,常常还会因吃得过多而生病死亡。就常理而言,对动物来说保持适度的饥饿状态,会提高鱼类的活力,让它一直有还想再吃点的动力而觅食活跃,饱食后反而使其产生惰性,或者“好吃懒做”不利于健康,这跟我们说的"饱懒饿心荒"同理。
3.人为操作
美国大豆协会斯密特博士曾说过:“我看到你们很多人把鱼放到养殖水体中,不是拿来放,而是拿来抛的。试问,如果是你的孩子,也会这么抛吗?”这些话,明确指出了渔业生产中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违背动物福利的一种粗暴操作行为。在现实生产中养鱼新手(但也不一定)的野蛮行为多一些,野蛮捕捞最常见,有时是不懂,没想到鱼的生命结构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喜怒哀乐也会有的。对鱼类的粗暴操作很容易使它受伤挨痛,当然这也是导致鱼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许多水产养殖技术操作手册或技术标准中,都会提到“人为操作要轻快”,但往往得不到养鱼人的重视。
4.应激反应
应激是机体(鱼自身)应对刺激时表现出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当个体意识到环境要求超过他(它)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应激产生,这是生命活动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在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环境噪音突然响起、水环境的突然变化、人为惊动、捕捞运输、让鱼干水称秤等非正常性的因素均能导致鱼发生应激,比如受惊、憋气、心荒等,对鱼的内心是极为恐惧或不舒适。其实,我们人类何尝不是。
研究证明,应激反应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抑制,抗病力下降,对各种病原因素的易感性增强,从而引发疾病。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满足鱼类的心理福利,减少恐惧和焦虑的心情,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稳定、安静的生活环境,鱼的身心健康当然好,病少肯长是必然。
5.不规范用药
“是药三分毒”,每一次用药对鱼类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提倡要尽可能做到少用药或不用药,在非用不可的情况下,也一定要做到对症下药。但生产者往往是病急乱投药,只要一发病,不管三七二十一是药就用,让鱼类受折腾,轻病拖成重病,重病更会死得快一些,这些绝对不可取。
在实际生产中还有流行用药防病的做法,比如3月施用杀虫药防寄生虫、4月用杀菌剂防细菌病等等。这些做法也是对鱼类发病时节习惯的总结,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夏天容易中暑,寒冷易流行感冒。我们应该提前谋略应对,科学合理照顾到动物福利的待遇上来,让它不发病也生不了病。
二、以动物福利原理来防治鱼病
根据动物福利的原理,鱼病的防治应做好以下工作。
1.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必须对选定所养鱼类的生物学习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肉食性和杂食性以及热带鱼和冷水鱼要分清。养殖场所的水文、气象及其它水系生态环境必须确保环境必须满足所养鱼类的适应性。要根据鱼类的习性,为其建造一个尽可能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尽量保证其生活环境的相对稳定,尤其要加强水温、水质及投饲管理,总之,让鱼安居乐业。
2.排查发病原因
如果发现鱼类生病,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用药,而是要查明发病的原因,尤其要从生态环境入手进行排查。一旦查明原因,就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在现实中,许多鱼病多是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因此,我们应根据其生活习性,及时调节环境因子,最后才是针对性用药。让鱼享受到类似于我们人类生病,先体检确诊后再施治,少受痛苦,病又能治好。
3.做到科学防治
鱼病防治一定要做到“科学防病、合理用药”。平时要从动物福利的角度出发,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对养殖环境要进行严格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调节。日常防病要以调节环境为主,用药为辅。在发现鱼病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仔细检查病因,及时向有经验的同行咨询,做到合理用药。
三、最后
养鱼养得好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是把鱼当人看待,呵护着鱼类像小孩那样快乐的成长,水好、氧足,饭菜(饲粮)又好,其乐融融,在这样的场景下,养的鱼儿想让它生病都很难,这就是我们最喜欢的结果---当然是鱼儿不生病。其实,我们平时对鱼儿的福利好,鱼儿当然要对我们予以回报,如此而为,这就是养鱼的最高境界,它好你好大家都好!
备注: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杂志;原作者:吴燕琴,陆君,黄富友;修编:西南渔业网。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侵权可删,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