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鱼虾蟹应激反应:原因、影响与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3/11/27 21:41:11 来源:水产研究社 浏览次数:633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应激”是水产动物一种常见的生理状态。这是水产动物机体对外界环境或身体内产生异常刺激时做出的各种生理应激反应的总和。
水产动物应激的生理学表现的主要指标是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大量产生或长期处于高水平,使其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升高,抑制生长和繁殖活动。
处于应激状态的对虾通过神经体源的生理作用,调动身体的每个器官来应对环境的突变。
“应激”消耗了大量的体能,体能下降了,免疫能力就会下降。
原来潜伏在体内的隐性病害就会抬头,有害的细菌趁虚而入,容易引起对虾发生病害。
所以应激反应是水产养殖的最常见问题,必须引起养殖业者的高度重视。
(1 )引起对虾应激的主要原因
①虾池盐度的改变。由于连续暴雨、纯淡水远离了南美白对虾最适盐度范围,使对虾出现虾壳变薄,抗离水能力差等体质下降等特征,易发生应激反应。
②池水水温的剧烈下降。每年清明前后、立秋前后,温度突变,且昼夜温差较大。
南方七、八月份,连续降雨,由于池水表层水温最高,纯淡水的暴雨比重较低,池水与雨水的混合主要发生在上表层。
导致了表层池水温度的急变,对浮游生物和对虾影响很大,导致发生应激性红体病。
③池水透明度突然增加。由于某种原因,养殖水体的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甚至变红。
池水透明度突然增加,出现这种情况后2 3天可能出现发病死虾。
④养殖池水溶解氧含量低。由于管理不善或池水长期不换,有机物含量太高,或在高温季节,池水老化,浮游植物大量死亡。
短时间内又不能恢复繁殖,或在连续的阴雨天气,池水长期光照不足,溶解氧长时间低于3mg/L以下。
表现为对虾摄食量减少,低溶氧的刺激,最容易发病。
⑤虾塘水质底部污染。近几年来,虾农为追求养殖高产高效,不断增加放养密度及投饵量,加上管理不当,引起水质底质恶化。
使水中营养元素氮磷等发生非正常反应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对虾池的污染。
当水体环境因子产生异常时,虾池原有的生态失去了平衡。
对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理机能紊乱,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并逐渐感染疾病死亡。
⑥频繁使用化学消毒剂和药物。化学消毒剂和药物虽然对预防和治疗对虾疾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但当使用高刺激性的强氧化剂或消毒剂浓度过高时,能引起对虾非生理性的大量脱壳,造成应激发病。
(2 )鱼类的应激病状多数是由环境恶化造成或主导的
如鲤鱼“急性烂鳃”症状:一般白天大量鱼儿上浮水面漫游着,池鱼不耐低氧,早上增氧机停不了,傍晚增氧机就得早早打开,遇到阴雨天,全天增氧机都需要开着。
捞起漫游的鱼儿,打开鳃盖,鳃色或暗红发乌,或呈棕褐色,或呈紫红色,有大量黏液,有时挂有赃物。
这种症状多是水质恶化、环境胁迫因素造成的。
如氨氮严重超标、pH又居高不下时,鲤鱼上浮到表水层漫游,其实是氨中毒的应激反应,鳃色暗红,即俗话说的“暗浮头”。
再如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含量超标时,鱼类呈现上浮到上表水层漫游,厌食。
这是因为鱼体内缺少有携氧能力的高铁血红蛋白,所以鳃色呈棕褐色。
遇到上述情形的应激病状,如果泼洒抗生素类药物或水体消毒剂,会给鱼儿带来更大的伤害。
即使出现病原性的应激病状,我们也要相信只能依靠鱼类自身的免疫力,尽量减少消毒杀菌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
由于现有的鱼用药物,外用泼洒的杀菌杀虫药物,在施用时肯定会破坏池塘生态系统及其自净能力,破坏生态系统食物链(网);
内服药饵,难以避免“一条鱼儿有病,全池鱼儿陪着吃药”的局面,以致干扰和破坏鱼体自身的免疫力。
所以,即使出现病原性的应激病状,我们也应该相信依靠鱼类自身的免疫力是可以克服的。
另外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改善水质状况,增强鱼体体质,提高鱼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3 )防治应激反应的对策
①充足增氧,提高水体的氧化能力。合理使用机械增氧,同时及时正确配合使用化学性增氧片以提高底部溶氧。
②增强免疫能力。定期在饵料中拌喂VC,多补充VC配合多维,增强鱼虾蟹抵抗力。或者开胃健食的乳酸菌等提高抗应激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当环境突变时,如大风暴雨、温度突变、水色突变、 溶解氧偏低时,应配合外用vc增加抗应激反应。
③及时解毒。在使用化学消毒杀虫药物后,应及时使用果酸有机酸来解除药物残留和负面影响,从而减少应激。
④用微生物制剂调养水质。定期使用em菌种,芽孢杆菌等净化调节水质,稳定水体藻相和菌相平衡,防止水质突变恶化引起的对虾应激。
⑤尽量减少应激刺激。向池中添加水时,严禁水流直接冲入池塘,应使水流垂直于池水水面向空中喷射入池。
进水前对水源的有关指标进行化验,确保水质没有问题时再进入,养殖后期逐步加深池水,以防冷空气来袭时,池水水温突降。
水产动物应激的生理学表现的主要指标是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大量产生或长期处于高水平,使其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升高,抑制生长和繁殖活动。
处于应激状态的对虾通过神经体源的生理作用,调动身体的每个器官来应对环境的突变。
“应激”消耗了大量的体能,体能下降了,免疫能力就会下降。
原来潜伏在体内的隐性病害就会抬头,有害的细菌趁虚而入,容易引起对虾发生病害。
所以应激反应是水产养殖的最常见问题,必须引起养殖业者的高度重视。
(1 )引起对虾应激的主要原因
①虾池盐度的改变。由于连续暴雨、纯淡水远离了南美白对虾最适盐度范围,使对虾出现虾壳变薄,抗离水能力差等体质下降等特征,易发生应激反应。
②池水水温的剧烈下降。每年清明前后、立秋前后,温度突变,且昼夜温差较大。
南方七、八月份,连续降雨,由于池水表层水温最高,纯淡水的暴雨比重较低,池水与雨水的混合主要发生在上表层。
导致了表层池水温度的急变,对浮游生物和对虾影响很大,导致发生应激性红体病。
③池水透明度突然增加。由于某种原因,养殖水体的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甚至变红。
池水透明度突然增加,出现这种情况后2 3天可能出现发病死虾。
④养殖池水溶解氧含量低。由于管理不善或池水长期不换,有机物含量太高,或在高温季节,池水老化,浮游植物大量死亡。
短时间内又不能恢复繁殖,或在连续的阴雨天气,池水长期光照不足,溶解氧长时间低于3mg/L以下。
表现为对虾摄食量减少,低溶氧的刺激,最容易发病。
⑤虾塘水质底部污染。近几年来,虾农为追求养殖高产高效,不断增加放养密度及投饵量,加上管理不当,引起水质底质恶化。
使水中营养元素氮磷等发生非正常反应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对虾池的污染。
当水体环境因子产生异常时,虾池原有的生态失去了平衡。
对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理机能紊乱,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并逐渐感染疾病死亡。
⑥频繁使用化学消毒剂和药物。化学消毒剂和药物虽然对预防和治疗对虾疾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但当使用高刺激性的强氧化剂或消毒剂浓度过高时,能引起对虾非生理性的大量脱壳,造成应激发病。
(2 )鱼类的应激病状多数是由环境恶化造成或主导的
如鲤鱼“急性烂鳃”症状:一般白天大量鱼儿上浮水面漫游着,池鱼不耐低氧,早上增氧机停不了,傍晚增氧机就得早早打开,遇到阴雨天,全天增氧机都需要开着。
捞起漫游的鱼儿,打开鳃盖,鳃色或暗红发乌,或呈棕褐色,或呈紫红色,有大量黏液,有时挂有赃物。
这种症状多是水质恶化、环境胁迫因素造成的。
如氨氮严重超标、pH又居高不下时,鲤鱼上浮到表水层漫游,其实是氨中毒的应激反应,鳃色暗红,即俗话说的“暗浮头”。
再如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含量超标时,鱼类呈现上浮到上表水层漫游,厌食。
这是因为鱼体内缺少有携氧能力的高铁血红蛋白,所以鳃色呈棕褐色。
遇到上述情形的应激病状,如果泼洒抗生素类药物或水体消毒剂,会给鱼儿带来更大的伤害。
即使出现病原性的应激病状,我们也要相信只能依靠鱼类自身的免疫力,尽量减少消毒杀菌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
由于现有的鱼用药物,外用泼洒的杀菌杀虫药物,在施用时肯定会破坏池塘生态系统及其自净能力,破坏生态系统食物链(网);
内服药饵,难以避免“一条鱼儿有病,全池鱼儿陪着吃药”的局面,以致干扰和破坏鱼体自身的免疫力。
所以,即使出现病原性的应激病状,我们也应该相信依靠鱼类自身的免疫力是可以克服的。
另外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改善水质状况,增强鱼体体质,提高鱼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3 )防治应激反应的对策
①充足增氧,提高水体的氧化能力。合理使用机械增氧,同时及时正确配合使用化学性增氧片以提高底部溶氧。
②增强免疫能力。定期在饵料中拌喂VC,多补充VC配合多维,增强鱼虾蟹抵抗力。或者开胃健食的乳酸菌等提高抗应激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当环境突变时,如大风暴雨、温度突变、水色突变、 溶解氧偏低时,应配合外用vc增加抗应激反应。
③及时解毒。在使用化学消毒杀虫药物后,应及时使用果酸有机酸来解除药物残留和负面影响,从而减少应激。
④用微生物制剂调养水质。定期使用em菌种,芽孢杆菌等净化调节水质,稳定水体藻相和菌相平衡,防止水质突变恶化引起的对虾应激。
⑤尽量减少应激刺激。向池中添加水时,严禁水流直接冲入池塘,应使水流垂直于池水水面向空中喷射入池。
进水前对水源的有关指标进行化验,确保水质没有问题时再进入,养殖后期逐步加深池水,以防冷空气来袭时,池水水温突降。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上一篇:鱼类的应激反应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一例鲟鱼应激性疾病的原因分析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