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濒危物种鳤鱼在朱湖湿地恢复繁衍
9月8日,湖北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中心野生动植监测人员意外发现,几条鳤鱼在水草边慢悠悠地游弋,当即拍照记录,经网络上传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站邵韦涵博士远程鉴别,的确是极度濒危物种鳤。
鳤(guǎn)是长江流域的珍稀鱼类,2016年修订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鳤的保护等级上升为极度濒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的府河、沦河分别是长江、汉江的支流,20世纪80年代前,还经常可以见到这些鱼类。据孝感市野生鱼类资源调查研究专家王新越介绍,“由于以往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水文环境变迁,再加上过度捕捞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包括鳤在内的很多鱼类的种群数量下滑。鳤鱼的野外种群已数十年没有活动记录,曾一度被认为区域性灭绝。”
金秋时节,鱼儿进入育肥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鱼类保护工作者在专业科研人员指导下,坚持每天监测取样。近三年来,工作人员池清华见证着府河这条长江一级支流生机的复苏,“原本只在府河出没的鳤、鳡、鯮等鱼类,这两年也开始在湿地流域大渠大湖发现,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府河、沦河。长江流域监测到的土著鱼类同比增加34种,干支流水质评价总体为优。”前不久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显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近年来,江豚频频现身,刀鱼恢复大规模春季洄游,一些旗舰物种重归大众视野,成为长江生态改善的鲜明例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邵韦涵博士认为,“近年来,鳤鱼在湖北水域频频现身,它印证了长江大保护、长江十年禁渔取得成效,包括鳤鱼在内的部分水生生物种群,也正在慢慢恢复生息,长江生物多样性正在稳步向好。”
鳤鱼(Ochetobius elongate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鳤属,属于洄游性鱼类,性成熟年龄为3—5年,它的怀卵量大,繁殖能力较强。只要加以保护,十年内可以为鳤鱼提供2—3代的繁殖机会,其中的成鱼还可多次繁殖,种群恢复速度较快。
武汉知名科普博主、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达人胡恺认为,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持续实施,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种以及数量极少的鳤鱼等珍稀鱼类在这两年内种群数量开始呈现逐渐回升的趋势。但整体来看,眼下长江只是“大病初愈”,加快恢复流域生态还面临诸多挑战。
“汉江钟祥段已划设鳡鳤鯮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保护和监测鳡、鳤、鯮、鳜、黄颡鱼、长吻鮠等水生生物资源。”邵韦涵博士风趣地说,“这条路子坚持走下去,千湖之省鱼类资源千姿百态的喜人局面必将重现,但保护还要加把劲儿。”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