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斜管虫病
1.病原
鲤斜管虫(Chilodonella cyprini),虫体腹面观卵圆形,后端稍凹入。侧面观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端较薄,后端较厚。活体大小为40~60×25~47?m。背面前端左侧有1 行刚毛,其余部分裸露;腹面左侧有9 条纤毛线,右侧有7 条纤毛线,余者裸露。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流行于春、秋季节。繁殖温度为12~18℃,最适温度15℃左右,当水质恶劣、鱼体衰弱时,在夏季及冬季冰下也会发生斜管虫病,引起鱼大量死亡。
3.症状和病理变化
寄生在淡水鱼体表及鳃上,少量寄生时对鱼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产生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粘液层,在组织损伤,呼吸因难。
4.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与症状,结合显微镜检查可确诊。
鱼类斜管虫的形体
鱼类斜管虫病的病原体为鲤斜管虫。虫体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面较薄,后部较厚。腹面观一般呈卵形,刚死去的个体呈圆形。背面除有横行刚毛外,其余部分无纤毛。在纤毛线上长着纤毛,腹面中部裸露。身体后部有一个大核,一般在大核的旁边或后面有一球形小核。身体的腹面前中部有一胞口,胞口由16-20根刺杆作圆形围绕成漏斗状的口管,并与身体纵轴向左成30度倾斜角,故名斜管虫。
(斜管虫的形态结构,A和B是活体标本,C和D是染色标本)
显微镜下的斜管虫会呈现出卵圆形以及鸭梨形的形状,分腹面、背面、侧面三处种形态。因为腹面中部有一胞口,所以会在镜头下面看到类似小气泡的圆圈,而当观察的的斜管虫是背面则没有,如果是侧面则呈现出的是一头大一头小拉长的椭圆,犹如鸭梨形状。
鱼类斜管虫的生长特性
斜管虫、车轮虫、指环虫、鳃隐鞭虫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寄生虫病,鱼类的寄生虫最擅长、最喜欢寄生到瘦弱的鱼体上。。斜管虫多在暗沟、阴暗、适温、粪便、污水、淤泥和腐殖质中繁育,适宜斜管虫繁殖的水温为8-18摄氏度,最适繁殖水温为5-12摄氏度。因此,每年3-4月和11-12月是此病的流行季节。夏秋两季比较少见。斜管虫主要爆发的水温在12-18℃,一般在养殖过程中12-22℃都比较容易爆发斜管虫。初冬和春季最为流行,斜管虫最为活跃。
鲤斜管虫形态(仿黄琪琰)
鱼类暴发斜管虫病,多在温度回升较快,池塘底质不良,如果又逢阴雨持续,溶氧不稳定,此时最适合寄生虫的繁殖。斜管虫在养殖环境恶化,鱼体的抵抗力差的时候,据说30度以上的水温也能大量繁殖。
鲤斜管虫形态 (仿R.Herbert)
斜管虫离开鱼体后在水中自由状态下可维持生活1-2天,可以直接转移到其他鱼体或水体中去。斜管虫常常寄生在鳃、鼻孔和皮肤上,如果环境不适应,斜管虫就会形成胞囊,通过直接接触或胞囊进行传染。
镜检斜管虫时要检测新鲜的病鱼,对于死亡两小时以上的鱼,斜管虫会逃离寄主,会给诊断可能带来误诊。斜管虫的活体大小在20至50毫米大小,只有成虫期的小瓜虫十至二十分之一大小。
斜管虫主要是侵袭鱼的鳃和皮肤,以鳃和皮肤上的粘液作为营养,当鱼体被大量寄生时,鳃和皮肤遭到破坏,并会刺激鳃和皮肤分泌大量的粘液,体表可形成苍白色的粘液层,鳃丝遭到破坏会导致鱼呼吸困难出现趴边或上浮水面的状况,严重时会感染细菌导致大量死亡。
5.防治方法
斜管虫与车轮虫、指环虫、鳃隐鞭虫可能同时并发,杀灭方法基本相同(可参照)。
(1)生石灰彻底清塘,斜管虫怕碱性环境,杀灭底泥中的病原。
(2)苗种下塘前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浸泡20分钟。
(3)发病时,可全池泼洒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5:2)。
(4)每100平方米水体用8~10斤苦楝树叶煎汁全池泼洒,或者苦楝树枝叶扎捆泡塘。
(5)施用杀灭寄生虫专用药物,比如:车轮斜管净、敌百虫、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和菊脂类杀虫药。
另请参阅中国西南渔业网相关文章!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