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双穴吸虫病
1.病原
双穴吸虫(Diplostomulum spp.)的尾蚴及囊蚴,我国危害较大的主要是倪氏双穴吸虫(D. niedashui)、湖北双穴吸虫(D. heupehensis)、山西双穴吸虫(D. shanxinensis)、匙形双穴吸虫(D. spathaceum)。成虫寄生于红嘴鸥等肠内,第一中间寄主斯氏萝卜螺、克氏萝卜螺等,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
2.流行情况
此病为一种危害较大的全球性鱼病,尤其是在鸥鸟及萝卜螺较多地区更严重;危害多种淡水鱼,其中尤以鲢、鳙、团头鲂、虹鳟的苗种受害为严重死亡率达60%以上;急性感染时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流行于5~8 月;慢性感染则引起白内瘴或掉眼症状,全年都有发生。
3.症状和病理变化
急性感染时,病鱼在水面急游或上下往返的挣扎状游动;病鱼头部及眼眶周围充血、出血,发红;或病鱼失去平衡能力,头部向下,在水面旋转,鱼体颤抖,并逐渐弯曲,短期内出现大量死亡。慢性感染时,引起眼球晶状体浑浊发白,甚至出现晶状体脱落和瞎眼现象。
4.诊断方法
根据眼睛发白可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再挖出眼睛,剪破后取出水晶体放在生理盐水中,刮下水晶体表面一层,用显微镜检查,如发现有大量蠕动白色粟粒状虫体双穴吸虫,即可确诊。鱼苗、鱼种急性感染时,往往眼睛不发白,眼睛中寄生虫不多,这时需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当地是否有很多鸥鸟,池中是否有椎实螺等情况进行诊断。
患病的团头鲂(下)晶状体发白及健康鱼(上)(仿黄琪琰)
患病鲢眼球晶状体发白(仿D.Wolf)
患病鱼眼球晶状体发白(仿D.Hool)
患病鲢眼球晶状体切片见其内的虫体(仿D.Hool)
5.防治方法
(5)施用杀灭寄生虫专用药物。
另请参阅中国西南渔业网相关文章!
(1)鱼池进行彻底清塘,消灭中间寄主;进水时要经过过滤,以防中间寄主随水带入。
(2)饲养池中混养吃螺的鱼类,以减少和消灭螺。
(3)发病池可泼洒0.7毫克/升硫酸铜,24小时内连续泼洒2次,可杀灭螺,同时全池泼洒0.3~0.5毫克/升的90%的晶体敌百虫,以杀灭水中的尾蚴。
(4)驱赶鸥鸟,以减少次病发生的机会。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