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1):九种少见鱼病---卵巢肿瘤、鱼鳔病、淋巴囊肿病、睡眠病、抗酸菌病、黄杆菌病、乳头瘤、新开口病等

发表时间:2022/12/24 22:35:51  浏览次数:1387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本文摘编于《新鱼病图谱》、《鱼类疾病诊疗原色图谱》的内容。本文以卵巢肿瘤、鱼鳔病、病毒性睡眠病、淋巴囊肿病、疱疹病毒性乳头瘤、抗酸菌病、黄杆菌病、新开口病(溃疡病)等病害为主要内容介绍,仅供参考。

备注:《新鱼病图谱》、《鱼类疾病诊疗原色图谱》是2早年出版的图书。本文图片大多数不清晰,是那个时代的相机像素低所致,加上印刷技术欠佳,是最原始的图片,希珍惜!

1.卵巢肿瘤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卵巢肿瘤,本病只见于锦鲤、黑鲤鱼的雌性成鱼,一般叫肠膨胀,是一种很早以前就知道的鱼病。病因不明,但是有一种倾向,不产卵的观赏用雌成鱼的发病率高于每年产卵的雌性亲鱼。发病见于4~5岁以上的成熟雌鱼。病鱼不久便死亡,不传染其它的鱼。

[症状]

初期在腹部的局部有些膨胀,体态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在腹部膨胀部位鱼鳞上积存有水样物,表现竖鳞症状,全身的鳞片立起的“松果症状”。再进一步发展肿瘤变大,呈背肌萎缩症状。像“舟蛾”一样呈反过来的体形。同时表现为眼球突出,色彩减退(照片1)。肿瘤直径从3~20厘米以上(照片2)不等。除重症者外,患鱼未见食欲下降。

[病因]

在组织病理学诊断上认为是一维瘤(照片3)。多数情况下,卵巢肿瘤初为一侧发病,然后另一侧正常的卵巢也发生了肿瘤。

[对策]

尚无有效的防制措施。用作观赏的成鱼,应使其产卵。以便防病于未然(对于锦鲤,为了不降低观赏效果,通常将雌雄分别饲养,不让雌鱼产卵)。也有用手术方法摘除肿瘤而康复的病例,因为只能在有条件的动物医院实施手术,因此不是通用的治疗方法。

2.鱼鳔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照片5

鱼鳔病,人们早就知道锦鲤有一种病,鱼鳔肥厚膨胀,最终坏死崩解。本病与欧洲养殖鲤鱼的杆状病毒感染的鳔炎(Swim bladder inflammation,SBI)类似,但在日本散发的鱼鳔病尚未发现有传染性。最近在鳔炎病鱼鳔内被证明能形成黏孢子虫的孢囊,在这里杆状病毒参与了病变过程,因此可能成为传染病

[症状]

本病的外观为单侧性双侧性的腹部膨大(照片1、2)。剖检后发现,腹部膨大是由于鳔的异常膨大所致(照片3)。其鳔壁显著肥厚,呈茶褐色或黄褐色,有的病例鳔壁已经破裂。多数鳔腔内留有乳白色、淡黄色或暗红色的液体。未发现有细菌感染。

[病因]

将肥厚的鳔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发现,鳔壁上有大量的黏孢子虫孢囊(照片4)。并在肾小管管腔内也观察到了黏孢子虫(照片5)。在鳔壁增殖的黏孢子虫,在肾小管内形成孢子的可能性很大。肾脏的黏孢子虫和欧洲报道的一种居肾球孢子虫(Sphaerospora renicola)类似。

3.病毒性睡眠病

照片1

照片2

1975年前后首次确认了本病的发生,而且只有锦鲤发病。本病多发生于当年鱼,不过有时也发生于1龄以上的成鱼。秋天,从育成池转移到冬池后的1~2周内发病较多,在低水温进行倒池等操作后比较容易发病。

[症状]

患鱼横卧池底如睡觉状。部分患鱼横卧飘浮于水面(照片1)。患鱼初看似已死亡,一旦有声音刺激便游动。刺激结束后再次横卧。外观上可见体表浮肿,鳍及体表淤血,眼球凹陷。对该情况置之不理便会出现死鱼(照片2)

[病因]

本病由和病毒性鲤鱼浮肿病病原相同,痘病毒样病毒感染所致。通常认为在水温、水质变化时移动鱼是本病的诱因。梅雨结束前后,幼鱼期患病毒性浮肿病的锦鲤,有易发生本病的倾向。由于病毒侵害,鳃上皮细胞的渗透压调节功能障碍,是导致患鱼死亡的病因。大量飘游鱼波豆虫寄生时也出现类似本病的症状,但发生本病的患鱼几乎没有飘游鱼波豆虫寄生的情况存在。

[对策]

将水温升至20~25℃,在0.6%~0.7%盐水和抗生素水中持续药浴10~14天,对治疗本病有显著疗效。另外,鲤鱼在入越冬池时用0.6%~0.7%盐水浴并加温,然后少量逐渐添加新水冲淡盐水,可预防本病。该措施的机理在于,高水温可抑制病毒的增殖,提高鲤鱼免疫力,盐水浴可帮助维持鱼体渗透压。因此认为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4.疱疹病毒性乳头瘤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照片5

本病在中世纪的欧洲,作为鲤鱼鼓疱疹病(皮肤隆起)已被人们认识。日本的锦鲤、黑鲤鱼也发生本病。几乎没有因该病致死的情况,但患鱼因外观受损而失去商品或观赏价值。当年鱼也发生该病,但本病主要发生于1龄以上的鲤鱼。初夏至盛夏水温升高后,肿瘤组织退化、脱落而自然痊愈的情况较多。

[症状]

多数病例的体表特别是鳍部可见白色隆起(照片1、2)。在组织学检查中可见上皮细胞增生,以及增生的上皮细胞深入结缔组织(照片3)。患部因上皮增生,若无出血基本上呈白色,并有弹性。内脏各器官没有发现病变,也未发现病变向脏器转移。实验结果表明,用本病毒感染2周龄的幼鱼,死亡鱼可达60%~95%;数月后,幸存者肿瘤发生率很高。

[病因]

本病由鲤鱼I型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 I (CYHV-1) (=Carp herpesvirus,CHV)]感染所致。CHV虽然是疱疹病毒,但与KHV不同。病毒感染谱,除鲤鱼外还不清楚。

[对策]

病发过鱼的脑组织可中检出该病毒的基因。因此,携带病毒的亲鱼可能传染下一代。另外,从体表脱落的肿瘤组织中也能分离出病毒。因此,这些因素均有可能成为感染源。由于锦鲤通常是活鱼交易,以及将锦鲤拿到评价会上进行展示,故很难断绝原体和锦鲤的接触。因此,根除本病是困难的。

患病鱼在环境温度升高时肿瘤组织死亡、脱落而痊愈。在实验条件下将形成乳头瘤的鲤鱼(照片4)放入水温14~20℃的环境时可见肿瘤退化,16天后所有的个体均自愈(照片5)。

5.淋巴囊肿病

患病牙鲆体表出现囊肿物

[病原]

淋巴囊肿病毒,病毒粒子二十面体,其轮廓呈六角形,有曩膜,囊膜厚约50~70纳米。病毒能在BF-2、LBF-1、GF-1、SP-1、SP-2等细胞系上复制,引起细胞出现巨型囊肿细胞,且在边缘有嗜碱性胞浆包,生长温度20~30℃,适宜温度为23~25℃。

[流行情况]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海水鱼类,特别是鲈形目、鲽形目、鲀形目鱼类苗种阶段和1龄苗种,死亡率可达30%以上,2龄以上的鱼很少出现死亡,但病鱼失去商品价值。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水温10~20℃时为发病高峰期。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鱼在病情较轻时,行为摄食基本正常,但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其食欲下降,甚至不摄食,并发生死亡。在病鱼的皮肤、鳍和尾部等处出现许多分散或聚集成团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状囊肿物,偶尔在鳃丝、咽喉、肌肉、肠壁、肠系膜、围心膜、腹膜、肝、脾等组织器官上也有发生。囊肿物多呈白色、淡灰色、灰黄色,有的带有出血灶而显微红色。水疱状的囊肿物是鱼的真皮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肥大而成,并在胞浆内可见大量的体和病毒颗粒

6.抗酸菌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1981年秋至1982年春季,最先在日本新澙县的鲤养殖场确认了本病。其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和造成当年幼鱼死亡。本病只发生于当年锦鲤,只在从秋至春的越冬期间发病,未见真鲤的发病。

[症状]

病鱼离群,在池角不动。呈小头精子状消瘦,背部呈萎缩状态。症状进一步加重时,在鳔部位的腹部前方膨胀。解剖后见鱼鳔白浊肥厚,发生溃疡,内有大量腹水。也见有鳔后室萎缩(照片1、2)。进一步观察发现在肝、肾、脾脏等器官有病灶。长时间持续出现零星的死亡,累积死亡量很大。

[病因]

病原菌为无色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nonchromogenicum),是一种抗酸菌。本菌被石炭酸品红染色不呈红色。在组织内形成特征的结节状肉芽肿。在病原菌的培养方面,将病灶用4%苛性钠处理后,用3%小田培养培养约4周后,可长出灰白色菌落(照片3)。

[对策]

作为防治方法,可将水温升高至30℃(每天升高1~2℃,渐进升温),最少维持1周时间。另外,观赏鱼口服敏感抗生素(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也有效。

7.黄杆菌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本病不只发生于锦鲤,也发生于真鲤、金鱼、鳗鱼、香鱼、泥鳅、虹鳟鱼等多种淡水鱼,不论是温水鱼还是冷水鱼(偶尔在汽水域的鱼也能发病)都能发病。虽然有些病例发生全身感染,但通常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病灶,如鳃、鳍、口吻及体表其它部位。也称为烂鳃病、烂尾病、烂嘴病等。以当年鲤鱼受害最严重,水温在20℃以上时易发病。因捕捞、寄生虫叮咬等造成的伤口易成为细菌侵染通道,从而发生本病。

[症状]

在鳍、吻、鳃丝等前端有黄白色的附着物(照片1),同时发生皮肤炎症、崩解、坏死。外观与水霉病相似,但见不到水霉病时的线头样菌丝,因此可以与之鉴别。

感染鳃部(烂鳃病,照片2)时,初期很难发现,如不及时采取对策,死亡率会增高。病鱼食欲下降,动作缓慢,离群独处于进水口等附近。观察鳃部时发现,鳃的前端或部分鳃丝变成白色或灰白色。症状严重时部分鳃丝缺损。

病原菌(0.5微米×7微米)是具有运动性的长杆菌。这些细菌的特征为形成柱状结构(照片3)。

[病因]

称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Flexibacter columnaris,柱状屈桡杆菌)的滑走细菌为本病的病原菌。本菌的致死性因菌株而异。

[对策]

发病后应立即着手治疗,同时应防止发生蔓延。在治疗真鲤时可采用口服抗生素的方法,治疗锦鲤时可采用抗生素药浴和口服抗生素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由于病鱼食欲减退,口服给药时很难收到一致的疗效。在治疗锦鲤时推荐使用抗生素和食盐混合的药浴方法。在流行期间,鱼在出池或倒池前后进行药浴。

8.新开口病(溃疡病)

照片1

照片2

自1996年开始,一种以体表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开始流行于锦鲤中,数年间持续造成很大危害。全日本锦鲤振兴会于1997年专门为该病编辑了小册子发给该会会员。在这本小册子中,明确了该病与1971年以来10年间大规模发生于金鱼、锦鲤的“开口病”的特征性差异,将此病冠以“新开口病(溃疡病)”的病名。

[症状]

“开口病”的特征为溃疡患部多局限于躯干的一个部位。与此相比,“新开口病”的患部除了躯干部外,还广泛分布于鳍及鳍基部、口吻部、鳃盖等处(照片1)。本病发生于当年小鱼,升高水温也无治疗效果,死亡率较高。这些方面都和“开口病”不同。内脏器官无肉眼可见病变,而只是显著的体表溃疡方面与“开口病”相同

[病因]

病鱼患部分离的非典型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经感染实验可复制出本病。本菌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比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快、且形成的菌落数也多。在所有的培养基中,18℃培养1周左右才能长出肉眼可见的菌落。“新开口病”的病原菌可与鲑鱼“疖疮病”病原菌、典型杀鲑气单胞菌的抗血清发生反应(照片2)。但是,非典型菌与典型菌或“开口病”的病原菌等显示出不同的生化特征。另外,依靠16S rDNA碱基序列而形成的系统进化树上也出现不同分支。

还没有从锦鲤以外的动物中分离出来与“新开口病”同型的非典型杀鲑气单胞菌。除鲤鱼、金鱼及鳗鱼外,比目鱼等海鱼也可感染不同型的非典型杀鲑气单胞菌,并发生有类似症状的疾病。

[对策]

在前面提到的全日本锦鲤振兴会编辑的小册子中,介绍了口服或肌肉注射拜有利,口服氟苯尼考,以及在患部涂抹碘酊等治疗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只能在兽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而且只能用于锦鲤等观赏鱼类,不能用于供食用的养殖鱼类。另外有报告指出,在治疗“开口病”中效果很好的抗菌药噁唑酸、四环素类对于本病几乎无效。

9.新开口病(溃疡病)---冠状病毒样病毒感染

照片1

照片2

该病被称为新开口病,1977年前后发生于锦鲤,在日本各地造成了很大的危害。1970-1975年间发生的开口病,其原发病原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广泛感染鲤鱼、金鱼、鲫鱼、鳗鱼等淡水鱼。而本新开口病的特征是只发生于锦鲤,另外也发生于韩国养殖的德国鲤鱼。

[症状]

病鱼躯干部、各鳍基部、口吻部等部分位伴有鳞片脱落、出血、溃烂、肌肉外露等形成疡灶(照片1)。患鱼即使体表病灶很小也能发生死亡。而且,不一定能从病灶中分离出病原菌。

在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较浅病灶表现为真皮坏死、出血、纤维素沉着,表皮脱落(照片2)。露出肌肉组织的较深病灶中可见组织坏死、细菌侵染。在心脏可见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进一步观察发现,肾脏造血组织及脾脏中可见核浓缩核崩解的大量坏死细胞。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真皮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纤维细胞、坏死的造血细胞、脾细胞、心脏细胞的细胞质内可见大量的冠状病毒样粒子。

[病因]

本病为冠状病毒样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真皮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细胞坏死,损坏真皮结构,形成溃烂病灶。该溃烂病灶被水中的条件致病菌侵染后,溃疡病灶进一步扩大。并且病毒感染造血细胞、脾细胞、心肌细胞等,并造成细胞坏死,进而导致患鱼死亡。该病毒呈球形至洋梨形,表面有明显的棘突样结构。大小为100~170纳米。病毒在受感染细胞内形成特征的含有晶体结构的包。病毒可在EPC细胞、FHM细胞上培养。培养的病毒皮内接种可形成溃疡灶。而且,腹腔接种后可致鱼死亡。

[对策]

尚无有效防制方法。选择对体表病灶内杂菌敏感的药物,并对患鱼进行肌肉注射,能治愈溃疡。但有的病鱼在病灶愈合后仍可出现死亡,或者注射抗菌剂后完全不见效果。

另请参阅:
请看水生生物图文目录合辑(一):水生动物图文欣赏(1)---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2)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3):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4):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5)---鲴鱼5种:喜食腐泥沉渣、有机碎屑和刮食着生藻类的改底生态鱼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6)---鮊鱼10种:地包天的翘嘴,柳叶形的身材!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7):不适宜开展增殖放流(放生)的水生生物物种---国外外来鱼种与国内区域外来鱼种及其危害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8):认识长江流域一二级野生保护鱼种共33种及简介(上)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9):认识长江流域一二级野生保护鱼种(类)共33种及简介(下)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0):绦虫、线虫、三代虫、单极虫、指环虫、碘泡虫病、斜管虫等十种鱼类寄生虫病


(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