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鱼治疗投药更精准的经验

发表时间:2023/08/04 13:56:29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作者:陈昌福 周鑫军 王晓娟 陆珍珠  浏览次数:349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本文仅简要介绍日本学者对治疗患病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时,如何投与水产用抗微生物药物的研究结果。旨在帮助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者,借鉴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提高在治疗养殖鱼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效率。

PART.01

治疗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时选择抗微生物药物的依据

1.1依据抗微生物药物的抗菌谱初步确定供试药物

从患病的养殖鱼体内分离病原菌,利用革兰氏染色等方法初步鉴定其种类后,测定致病菌的对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的敏感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再根据不同药物的抗菌谱,就可以大致明确什么抗微生物药物,可能是治疗养殖鱼类当前疾病的有效药物。因此,在进行分离菌株的药敏实验时,应该优先根据抗微生物药物的抗菌谱,决定选择哪些种类的抗微生物药物作为检测分离病原菌药敏试验的供试药物。

1.2致病菌对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的测定

如果选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对致病菌没有抑制作用,使用后就不可能获得对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然而,即使某种抗微生物药物能抑制分离致病菌,来自不同地方或者养殖鱼类的致病菌,对同一种抗微生物药物的感受性也是存在差异的。

病原菌对药物的感受性一般都是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即每升(L)培养基中的抗微生物药物以毫克(mg)表示,作成倍比稀释系列,当接种在培养基中的98.0%以上的病原菌被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即表示为药物对致病菌菌株的MIC。

1.3根据药敏监测结果制定一次、二次和多次选择的用药计划

在同一个水产养殖区域或者水产养殖场,要注意根据致病菌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有计划地安排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选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因为如果在同一个养殖水体中多次使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病菌产生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最后导致具有抑菌、杀菌作用的抗微生物药物越来越少的局面。如果通过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在疾病的治疗初期就选用病原菌最敏感的药物,就可能随着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无法再获得有抑菌作用的治疗药物了。因此,选择使用抗微生物用药物时要有计划地留有余地。

PART.02

抗微生物药物如何拌和在鱼类饲料中投喂养殖鱼类

2.1投喂水产用医药品标准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拟用水产用医药品对致病性细菌监测的MIC和养殖鱼类种类(具有不同的用药系数)决定用于治疗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用药量。因为鱼类是变温动物,不同温度条件下摄食量是不同的。因此,对养殖鱼类计算水产用医药品用量,只能根据鱼体重计算,而不能根据饲料的用量。

2.2根据养殖鱼类重量计算标准水产用医药品用量

所谓标准水产品医药品用量,就是根据不同的水产用医药品种类和养殖鱼类的种类与摄食特性等,对养殖鱼类投与水产用医药品后能在短时间内,在其体内上升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并能维持一定时间的药物剂量。如果超剂量地对养殖鱼类给药,使养殖鱼类体内的药物浓度高于有效药物浓度时,就可能导致养殖鱼类机体受到水产用医药品的伤害,这对于养殖鱼类疾病的治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此相反,如果给药量过少,药物在养殖鱼类体内不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尤其是具有抑菌作用的水产用医药品就难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3将水产用医药品添加在养殖鱼类不同饲料中的要求

因为长时间用人工饲料喂养的养殖鱼类,在鱼体重和水温等条件均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鱼体每天的摄食量也是比较稳定的。根据养殖鱼类体重确定投饵量,通常以投饵率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水产养殖生产中制定的投饵率表,是不能根据养殖鱼类的饱食量计算的,而是应该根据养殖鱼类能出现最高的饵料效率的投饵量计算的。因此,一般按养殖鱼类饱食量的80%计算为宜。标准用药量、投饵率和添加率的关系如表1所示。

对于不溶于水的水产用医药品,虽然可以添加在饲料中使用。但是,根据饲料种类的不同,药饵的制作方法应有所不同。在配合饲料中,如果是将水产用医药品拌在颗粒和微粒饲料中,首先要采用相当水产用医药品用量的2.0%~5.0%油(鱼油)与药物充分混合,然后将其加入饲料中混合,使油和水产用医药品的混合物吸附在饲料的表面,阴干20.0min后投喂,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粉状饲料和鱼糜可以将准备好的水产用医药品直接混合在其中即可。

能溶于水的水产用医药品制剂可以直接用水稀释后,将颗粒饲料放在其中并稍加搅拌,随着水分被吸入饲料内,药物也被吸附在饲料中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微粒饲料,由于颗粒比较小,遇水后颗粒很容易散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将水产用医药品加入到稀淀粉糊中后,再与微粒饲料混合。对于粉状饲料可以直接加入用水稀释后的药液中搅拌成糊状,作成块状药饵后投喂。由于鲜鱼和鱼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与药液混合后容易流失,一旦投入水中后其中的药物可能很快地散失到水体中,很难被鱼体摄入其体内。

因此,水溶性药物制剂添加在颗粒饲料中比较适宜,而不宜直接添加在鲜鱼和鱼糜中。在鲜鱼和鱼糜中添加时,需要采用特别的粘附剂等措施,尽量防止药物流失。磺胺类药物添加在不同饲料中的效果如表2所示。

为了提高水产用医药品对养殖鱼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将水产用医药品均匀地拌和在饲料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保证养殖鱼类均匀摄食到足量药物的前提。

在制作药饵时,可以将水溶性药物用相当于饲料重量3.0%左右的水溶解后,将颗粒饲料加入其中,让水分被吸入饲料中即可。如果水分过多不仅不能短时间为饲料所吸收,而且还可能导致颗粒饲料的外层散落,结果是固形部分中不含有水产用医药品,投喂养殖鱼类后就不能获得期待中的治疗效果。微粒饲料由于其粒子较小,表面比较粗糙,很容易吸入水分而散开,因此不宜作为水溶性药物的吸附物。可以用相当水产用医药品重量2.0%~5.0%的油(以鱼油最好,其他食用油也可以)与药物充分混合,然后与微粒饲料混合,使其吸附在微粒饲料的表面。这种方法当然也适用于颗粒饲料。在颗粒饲料中添加药物的方法与药饵入水后的溶出量的关系见表3。

2.4投饵量与投饵次数

为了治疗养殖鱼类的疾病,不仅要将药物均匀地拌和在饲料中,还需要考虑怎样投喂才有利于养殖鱼类摄取药饵。一般而言,养殖鱼类的个体越大、饲养水温越高,对饲料的摄食量也越大。但是,如果以养殖鱼类的单位体重考量摄食量,就会发现规格越小的养殖鱼类按体重计算的摄食量越大。

水产用医药品在药饵中的浓度越大,即药饵中饲料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增强对养殖鱼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了探讨投喂药饵的量与治疗效果的关系,以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为试验鱼进行了投饵量对鱼体吸收药物影响的研究。分别对3组试验鱼投喂相当于其体重1.0%、2.0%和3.0%的含有磺胺甲基嘧啶的药饵后,定时测定鱼体内的药物浓度,结果发现投饵量越大的试验组鱼体内的水产用医药品浓度越低。一般而言,养殖鱼类体内的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是呈正相关的,即体内的药物浓度越高治疗效果就会越好。所以,为了提高对养殖鱼类疾病的治疗效果,药饵中饲料的比例越小越利于养殖鱼类对药物的吸收。

每天的投饵次数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对虹鳟进行每天1次投喂饱食量或者分为3次投喂后,对供试鱼摄食状况的检查结果表明,每天投喂1次饵料的试验鱼能全群平均摄食。因此,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投喂药饵时,因为投饵量比平时减少,以1次投喂全天的饵料量为宜。空腹的鱼体更容易使药饵中的药物进入鱼体内而达到药物的有效浓度。所以,不是特别需要的话,投喂药饵的当天以不追加投饵为好,必要时则以投喂不添加药物的普通饵料为宜。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