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过程中小龙虾“五月瘟”病害分析和春季预防措施
近十几年来,随着小龙虾市场需求的增长,养殖小龙虾的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以及过度追求高产、盲目提高放养密度导致养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小龙虾病毒病害迅速蔓延,病死率高,给养殖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就是小龙虾“五月瘟”。
对于小龙虾养殖户来说,每年五、六月份就是他们最担心的时候,因为这个阶段会出现大规模发病死虾的情况。这种病一般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病发时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并发,这时想要治疗已经非常困难了。
扬州地区小龙虾放苗一年两次,第一次是3 月中下旬,第二次是5-7 月,重在达到轮捕轮放的效果,同时第二次放苗也能弥补头批苗因天气、病害等原因损苗过多的情况。在这样的放养模式下,五月发病的时候,第一批放苗的小龙虾还未达到上市规格,提前售卖价格上不去,第二次放苗时正值夏季高温发病高峰期,也容易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随着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小龙虾的疫病问题逐年增多,不少养殖户反映,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病害不能准确判断,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不能有效进行防控。
一、“五月瘟”的表现症状
1.活力差。活力差是“五月瘟”的典型症状,具体表现为:四肢无力、行动迟缓、甚至有人触碰都不会进行逃跑。
2.摄食量明显降低。摄食量变低是小龙虾肠道、肝脏发生病变的典型症状,吃料速度慢,严重影响生产速度,甚至直接死亡。
3.体质下降,容易受到应激。小龙虾的体质显著下降,抗应激能力差,比如一场大雨过后小龙虾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死亡。
现在我们大部分认为“五月瘟”发病原因主要是白斑综合征和细菌病导致。白斑综合征(WSD)俗称白斑病,病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是一种具有囊膜、无包涵体的杆状双链环状DNA 病毒,是目前唯一对小龙虾养殖有影响的病毒。最初流行于南美白对虾之中,该病最早于2006 年5 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发生,2007 年5 月江苏省首次在省内发现养殖小龙虾发生白斑综合征,2008 年江苏省白斑综合征发病面积占整个养殖面积的20%。该病在水温为20-28℃的时候容易发生,且暂无任何的特效药物,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白斑综合征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
小龙虾细菌病是最常见、分布最广的一类病害,由许多兼性寄生细菌侵染引起。从小龙虾上分离到的细菌有10 属,包括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气单胞(A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微球菌属(Micrococc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弧菌属(Vibrio)。
二、“五月瘟”的防治
春季是小龙虾繁育、苗种投放的关键时期,也是一年中做好病害防控基础工作的重要时期,小龙虾养殖户应因地制宜做好小龙虾“五月瘟”的预防,为小龙虾中后期养殖生产做好准备。
1.苗种选择
选择健康的不带病原的小龙虾苗种是防控工作的基础。带有病毒的亲虾产出的卵及其培育的幼体也很可能被污染,因此必须选择健康不带病毒的虾作为亲虾。养殖户应首选有检验检疫证明的“SPF 苗种(不携带WSSV)”,要做到不从疫区和疫情不明地区引进虾种,不贪图便宜苗种,选择活力充沛、无病无残、体表完整、规格均匀、肝胰腺呈金黄色的“普通健康虾苗”。
2.苗种投放
注重控制放养密度,实行粗放稀养的养殖。养殖密度过大,在养殖过程中会导致虾体互相刺伤,病原更易入侵虾体。此外,大量的排泄物、残饵和虾壳、浮游生物的尸体等不能及时分解和转化,产生非离子氨、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使溶解氧不足,虾体体质下降,抵抗病害能力减弱。
同时在放养苗种前要做到严格检疫,避免将病原生物带入养殖池塘。小龙虾体内携带的病毒、真菌、孢子虫等病原生物,一旦被带进新的养殖环境后,就难以将其再从养殖环境中彻底清除。这些病原生物引起疾病暴发,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在引进苗种时实施严格的检疫,避免将病原生物带进养殖环境中,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3.营养供给
投喂新鲜而多样性饲料,及时清除残饵,经常对养殖环境消毒。在保证饲料新鲜的前提下,尽量提供多样性的饲料以满足小龙虾的营养需求,有利于疾病预防。及时清除残余饲料,防止因饲料腐败而滋生大量病原生物。根据水质状况,及时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保持养殖水环境清新。
虾苗培育过程中,建议投喂高蛋白高营养的饲料,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增强小龙虾的体质,投喂量根据温度及虾吃食情况等调整。虾苗捕捞时需保证充足溶氧。
成虾养殖过程中,要保证饲料的足量投喂。饲料不足会导致小龙虾为争夺饵料而械斗,从而造成虾体损伤,甚至互相蚕食。若塘口已发病,在捕捞销售时切忌捕大留小,要保证捕出的虾不返塘。
4.养殖管理
苗种投放前,应对养殖水体用生石灰或茶粕素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杀灭野杂鱼及白斑病病原中间宿主。移植水生植物,定期清除池底过厚淤泥,勤换水,使水体中的物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此外还可以定期泼洒生石灰或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 菌等,调节池塘水生态环境,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5.疾病预防
对接触养殖水体的工具、器皿等定期消毒杀菌处理,养殖区域内尽量避免闲杂人员的进入,养殖人员作业前也要做好自身的清洁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及时捞出病死小龙虾,采用焚毁、掩埋、高温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检测病毒。一旦发现病毒,严格防止池间互相传染。在病毒病流行季节应每天到虾池观察,发现淡水螯虾体色、吃食和活动异常,就应进一步采捕病虾用显微镜检查,诊断或疑为病毒病时,应严禁排水,防止疾病蔓延。确诊后应将池虾全部捕起,并彻底消毒池塘。病虾应销毁勿乱丢。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