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发病的内因与外因---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根本

发表时间:2019/01/30 20:04:38  浏览次数:313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任何经济动物,在人为饲养条件下,都有可能患病。生活在水中的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和陆上动物还 不一样,一是它们得病后很难发现,二是很难实行面对面地打针服药治疗。鱼虾蟹等水生动物患病后, 大多丧失食欲,很难通过内服药治疗,即使使用外用药物,水体面积过大也难以奏效。因此, 主张采用“无病先防、防重于治”的方针为主。

一、水生动物为什么会生病?

我国有成千上万个水产养殖场,有的设备条件还十分精良,但是却没有一个养殖场能保证在生产中鱼虾蟹等水生动物不会得病。因为水生动物生活在一个很复杂的环境中,它们的生长和生活除 了受到水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人为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的影响。以上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超越鱼虾蟹等水生动物本身的适应能力,或是水生动物自身抵抗力减弱,都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水生动物患病的因素

鱼虾蟹等水生动物患病的因素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因素:

一是外因,包括池水的理化性状、生物性状及人为作用等;

二是内因,即水生动物本身抗病力的下降。这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鱼虾蟹等水生动物本身的内在因素。

三、水生动物发病的外因

鱼虾蟹等水生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有适合其生活的良好水环境。因而池塘水体的理化性状,如水温、溶氧量、pH、营养盐与微量元素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鱼虾蟹的生活,当这些因素变化过大、变幅太快时都会导致病患。

1.水温

鱼虾蟹等绝大多数的水生动物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水温而变。当水温急剧升降时,水生动物不适应就会发生应激而病变。如鱼体皮肤起异状,影响抵抗力,导致各种疾病直至死亡。在短时间水生动物对水温突变的适应能力,一般苗种不能超过3℃,成鱼不超过5℃。因此,在苗种运输、下塘时就要随时注意水温,两处水温温差太大,不加调节后再投放,就会造成损失。

各种水生动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某些病的抵抗能力,对水温也有一定要求:如我国养殖鱼类最适合生长的水温是25〜30℃ 。草鱼、鲢鱼越冬期间水温不能低于0℃。罗非鱼在水温17℃以上时生活正常,长期生活在13〜15℃水中,会寄生水霉导致疾病,40℃以上或 10℃以下又会死亡。草鱼、青鱼在20℃以下时不会感染肠炎,而在25℃水温条件下,会引起肠炎流行,而且十分难治。

2.水质

pH:我国养殖鱼类对池水pH的要求,一般为7.0〜8.5左右的弱碱性,如果长期在不适宜的酸性或碱性水域中,水生动物会出现异常。比如在我国中南地区红土壤地带,池水大多在5〜6.5的酸性状态,那里的鱼虾蟹成活率一般很低,生长迟缓,体质差,容易感染嗜酸性的卵甲藻而患打粉病。只有经常施用生石灰,才能缓解这些麻烦。

溶解氧:水中溶解氧量的高低,对水生动物生存和生长有重要影响。一般热带鱼类能耐受较低的溶解氧,比如罗非鱼;而冷水性鱼类对氧的要求就十分苛刻,比如虹鳟鱼。就我国四大家鱼来看,当水中溶氧量降至1毫克/升左右时就会浮头,不久即会窒息而死。 一般溶解氧要求在4〜5毫克/升。溶氧过多,也会使鱼虾患气泡病。水生动物长期生活在较低溶氧的水中,摄食下降,对饵料利用率低,体质也弱。

3.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

对于连年养鱼又不清塘的池塘,一般都会在池底沉积50〜100厘米甚至更厚的淤泥,这些由残饵、粪便及动植物尸骸构成的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池塘溶氧,在氧气不足时,微生物的厌氧呼吸还会放出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水生动物有毒害作用。有些地区,鱼池的土壤中铅、锌、汞等重金属盐含量较高,主要是由化工、印染、造纸等行业造成的,水生动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会慢性中毒或死亡,其肉质易变味,而且有些毒物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所以这是健康养殖的大敌。

4.生物因子

水生动物的常见病,多数还不是由环境因子导致的,而是由某些生物传染或侵袭鱼虾机体引起的。这些能使水生动物生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黏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其中由原生动物、 蠕虫、甲壳动物引起的病害,常称作侵袭性疾病或寄生虫疾。由病毒、细菌、黏细菌、 霉菌藻类等引起的病,习惯上称为传染性疾病

5.人为因素

水生动物不能健康生长的一个重要因子,还是人

首先,在生产操作时不够细心,拉网、运输、放养鱼虾时,常常会擦伤机体掉鳞、伤壳、伤鳍,使鱼虾失去皮肤、黏液的保护,导致病菌感染或受寄生虫的侵袭而致病。

其次,养鱼池塘生产多年不清整或清塘不彻底,池底污泥过多,池边杂草丛生,都为病原体的繁衍提供了场所和条件,放养的苗种未经消毒,带进了病原体;投喂的饵料不清洁或不新鲜;投饵不均匀,时多时少,或投喂时间不当;在高温季节,不能保证水质清洁;不及时携出剩余的草渣残饵,病死鱼虾及其他生物残骸未及时捞除,很容易腐败变质导致疾病。施肥有益于池塘物质循环,但施肥不当会造成池塘污染,也会引起鱼虾烂鳃病和鳃霉病。

最后,人们常常为了达到高产更高产,在放养苗种时,不考虑在鱼虾蟹等水生动物长成后池塘能承受的最大载鱼量,放养密度过大;搭配鱼类品种过多或不当,也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 放养过密,很容易出现饵料不足,更重要的是会出现鱼池缺氧,这样会造成馆料利用率降低,而且会出现水生动物生长速度不匀、减慢,以至体质衰弱,抵抗力下降。一旦发生传染病,放养密度过大的鱼池相互接触传染的机会多,容易大量死亡。

各种养殖水生动物食性虽然不同,但相互之间仍有着密切的食物关系,如果搭配不当,就会造成某种鱼生长不良。 比如将同样数量的和同样大小的鲢鱼和鳙鱼混养在一起,由于鳙鱼抢食不及鲢鱼,而且鳙鱼所食的浮游动物数量又受鲢鱼摄食的浮游植物的影响,这样就会导致鳙鱼因食物缺乏而生长不佳,甚至发生萎瘪病。

四、水生动物发病的内因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源,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水生动物健康养殖过程中,它们是否患病,更重要的是看水生动物本身对病害的抵御能力。而水生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因其种类、年龄、个体而不同

比如: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鲢、鳙鱼很健康,而青鱼、草鱼却很容易患肠炎,还很难治愈。同样情况下,鲢、鳙鱼易患打印病,皮肤上老长疮,而青鱼、草鱼却安然无恙。夏花阶段的草鱼容易患白头白嘴病(黏球菌引起),但长大以后,2龄以上的草鱼就不容易感染此病。

在同一个池塘中的同种同龄的鱼虾蟹等水生动物,有的严重患病死亡,有的病情较轻而能够自愈,有的则丝毫没有感染,这就与个体的体质状况和抗病能力相关。所以在健康养殖时,也应选择优生优育的苗种,让其先天具有抗病能力,就可以免受更多病害侵袭, 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来源:重庆丰祥渔业公众号 水花鱼公众号)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