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亿年前九尾狐甲鱼 名字来自《山海经》神兽

发表时间:2023/08/15 15:03:41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160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九尾狐甲鱼特异保存的“九指状分叉”的尾鳍。

九尾狐甲鱼及其一起特异保存的盾皮鱼类化石标本照片。

九尾狐甲鱼生态复原图。


名字九尾狐甲鱼

传说名称取自《山海经》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古神兽“九尾狐”

年代来自4.1亿年前

特点盔甲鱼类,是目前发现的世界首个完整保存尾鳍的盔甲鱼类化石

似乎没有一个上古传奇,能比《山海经》更惹人遐思。《山海经》中,描绘了100多只神兽,美丽无边,九尾狐是其中之一。据记载,九尾狐住在青丘国,有四只脚和九条尾巴,声音像婴儿。九尾狐经常以“狐狸精”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影视及游戏作品中。

今年,广西发现的一种早期盔甲鱼类也长着九条尾巴,被命名为“九尾狐甲鱼”。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盖志琨、林翔鸿、山显任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合作,发现距今约4.1亿年前的盔甲鱼类新属种“九尾狐甲鱼”。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首个完整保存尾鳍的盔甲鱼类化石。

[如何命名?]

取自《山海经》上古神兽“九尾狐”

九尾狐甲鱼名称取自《山海经》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古神兽“九尾狐”。

《山海经》是中国古老的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奇书,里面有很多关于珍禽异兽的记载,其中就包括声名远扬的九尾狐和一种叫做赤鱬的人面鱼。

研究团队将此次新发现的盔甲鱼类新属种命名为九尾狐甲鱼,一方面可以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指示其尾鳍除了典型的下歪尾以外,还具有9个手指状的分叉,与传说中的“九尾狐”的尾巴有异曲同工之处。

[长什么样?]

尾鳍具有9个手指状分叉

九尾狐甲鱼长约10厘米,身体和头甲长度均约5厘米,全身覆盖细小的菱形鳞片,并呈现有规律的、倾斜排列的鳞列。

除了拥有盔甲鱼类典型的下歪尾,其尾鳍还具有9个手指状分叉,是原始的叉形尾,上面覆盖有整齐排列的鳞质鳍条,表明鳍条之下有强壮的辐状肌附着。

令人惊讶的是,九尾狐甲鱼的9个手指状分叉分别保存了舒张和收缩两种不同的状态,这指示盔甲鱼可能是灵活的游泳者,能很好利用肌肉收缩来控制尾鳍与水流的接触面积,从而产生不同的推动力。

研究团队成员介绍,九尾狐甲鱼在系统分类上属于盔甲鱼亚纲多鳃鱼目都匀鱼科。九尾狐甲鱼,除了具典型的都匀鱼科的特征外,头甲边缘具有锯齿状的小刺,鳃囊数目在25对以上,可与都匀鱼科的其他属种明显区分,代表了都匀鱼科的一个新属种。

[有何特征?]

其貌不扬的“游泳高手”

鱼类尾鳍的面积和形状被认为是检验鱼类游泳能力的关键指标。最难得的是,这一九尾狐甲鱼化石的正模标本和副模标本,分别完整保存了尾鳍收缩和舒张时的两种不同状态,最大程度揭示出盔甲鱼类尾鳍的形态细节。

“这指示了盔甲鱼可能是灵活的游泳者,能够很好地利用肌肉收缩来控制尾鳍与水流的接触面积,从而产生不同的推动力。”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盖志琨说。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对九尾狐甲鱼尾鳍的几何形态进行了游泳速度分析,结果表明盔甲鱼类是一类游泳能力较强的快速游泳者,它的巡航游泳速度甚至要比一些更进步的有颌鱼类还要快。

[有何意义?]

否定传统“有颌类起源”假说

研究结果表明,缺甲鱼类和盔甲鱼类的游动速度最快,而盾皮鱼类、骨甲鱼类和异甲鱼类的游动速度较慢。

这一发现否定了“积极的捕食策略倾向导致有颌类起源”假说,即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特点是向着游泳速度越来越快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导致有颌类的起源。

这些早期鱼类的巡航游度与系统发育树不存在关联性,因为巡航速度最快的缺甲鱼类跟现生有颌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远,而跟现生有颌类亲缘关系最近的骨甲鱼类和盾皮鱼类的巡航游速却最慢。

首次揭开盔甲鱼类尾巴神秘面纱

我国最早发现盔甲鱼类化石可以追溯到1913年。然而,由于盔甲鱼类的身体主要由软骨和零散鳞片组成,很难完整保存为化石,因此,其头后身体解剖难题在过去100多年里都没有解决。

2012年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团队瞄准这个百年难题。

2022年,“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发现的灵动土家鱼首次揭示了盔甲鱼类身体的全貌,但仍缺失尾鳍细节。此次发现的九尾狐甲鱼,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揭开了盔甲鱼类尾巴的神秘面纱。

延伸

九尾狐甲鱼化石来自广西生物群

九尾狐甲鱼化石来自非常重要的古鱼类特异埋藏生物群——广西生物群,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泥盆纪古鱼类特异埋藏生物群。

广西生物群大致分布于桂中以及桂东地区,共生种类丰富的盔甲鱼类、盾皮鱼类、其他有颌鱼类以及腕足动物等其他无脊椎动物,还有以工蕨、石松类植物为代表的丰富早期植物化石群。生态多样性高、种类独特,集中反映该地区早泥盆世低纬度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相对封闭的古地理条件。

广西生物群中所含中国工蕨等化石组合,指示其时代为早泥盆世布拉格期。

早泥盆世正是植物登陆演化以及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对研究动物与陆生植物的早期协同演化、植物的登陆发展以及早期脊椎动物在早泥盆世的大辐射、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化石库为较为特殊的原地埋藏

广西生物群所含丰富的保存有完整身体的动物化石群,指示该化石库为一类较为特殊的原地埋藏,初步判断为古海盆边缘泻湖周边的潮坪沉积,为潮上或者潮间带,水体较浅,其中夹杂周期性的风暴沉积。

这种快速沉积的出现有利于近岸生物的原地埋藏和近原地埋藏,从而产生丰富的保存有完整身体的古鱼类化石以及完整植物化石的透镜体。

亚洲首个泥盆纪特异埋藏生物群

中科院古脊椎所表示,目前已知发现的世界级泥盆纪特异埋藏有苏格兰的莱尼燧石、德国洪斯吕克板岩生物群、加拿大魁北克米瓜莎国家公园、澳大利亚的戈高生物群等少数几个特异埋藏化石地,广西生物群是亚洲地区第一个泥盆纪特异埋藏化石群。

“广西生物群除带来大量化石信息外,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谜团,相信这些谜团将会在不久的未来一一得到破解,其埋藏机制及相关的生物化石研究,正在由我们团队持续深入研究。”盖志琨透露说。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