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渔文化的前世今生

发表时间:2024/09/09 15:55:27  来源:中国水产 2022年8期  作者:张胜宇  浏览次数:139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区域性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区域环境造就形式各异的文化特征。洪泽湖渔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及特定区域范围内,经过纵向的发展与延续、横向的流传与交融,在兼容并包湖情、水情、渔情、社情和人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特征的语言、文字、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具有浓厚“洪泽湖鱼腥味”的文化特质,为洪泽湖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洪泽湖渔文化值得思考与探索。

一、独树一帜的自然禀赋滋养了洪泽湖渔文化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隋朝时称“洪泽浦”,自唐代始称“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苏北平原中部偏西、淮河中下游结合部,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1128年,洪泽湖水位不断抬高形成“悬湖”,造就了洪泽湖独树一帜的自然风貌。

(一)湖广

洪泽湖水域面积2069km,南北长60km,东西宽58km,湖岸线达354km,地跨淮安、宿迁两市六县(区),共有大小湖汊116个。这些湖汊成了渔船停靠的天然避风港,为大量外来渔民定居聚集、生产生活提供了基础。

(二)水清

洪泽湖平均水深仅1.35m,最大水深4.75m,水质常年保持整体Ⅲ类、部分Ⅱ类水标准,是典型的浅水型湖泊,适合水生植物繁殖生长。洪泽湖的植被类型有芦苇、蒲草等15个群丛之多,造就了“百里芦荡、万顷草滩”的美景。2006年,泗洪国家级湿地和洪泽湖省级东部湿地两个保护区分别获批。

(三)鱼丰

洪泽湖地处我国地理气候南北分界线,兼容南北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年无霜期长,鱼类资源丰富,湖水通淮河、长江、黄海,是良好的鱼类天然洄游通道,饵料丰富,拥有鱼类84种之多,是我国主要淡水渔业基地之一。

(四)景秀

卫星云图上的洪泽湖宛若一只振翅翱翔的天鹅,镶嵌于江淮大地,故又被称为“天鹅湖”。其湖岸浅滩披绿葱茏、翠柳依依、苇荡摇曳、岸青水秀,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湿地风景区等景观集中连片。

(五)鸟多

洪泽湖是鸟类的天堂。据调查,洪泽湖共有15目44科194种鸟类在此越冬和栖息,其中包括4种国家Ⅰ类、26种国家Ⅱ类重点保护鸟类。沙特国王秘书曾于城头林柴场捐建观鸟台。登台远眺,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湖畔鸟景。

(六)岛美

洪泽湖的岛屿并不多,但各具特色,恰到好处。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穆桂英练兵之地穆敦岛、黑色沙滩形成的王沙岛、始皇帝御赐得名的大敦岛、传说中牛郎织女幽会的情人岛等。

(七)霞艳

有诗云“何劳泰岱簇高峰,泽国临淮瞩望中,涌出金盘红似火,绘成霞绮彩如烘,升腾上下汤盆浴,行走东西宇宙通,潋滟水光无尽处,一轮旭日渐凌空。”形象地道出了洪泽湖美丽的日出、独具特色的日落。清乾隆皇帝南巡至此,欣然题词:“水乡泽国、人间仙境”。

二、历史悠久的渔业赋予渔文化丰厚底蕴

(一)史前痕迹

史海钩沉,洪泽湖区域的鱼类踪迹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1200万年~1400万年,相当于地质年代上的新生代晚第三纪中新世。1952年~1982年,学者陆续在泗洪县松林庄、双沟、戚嘴、下草湾等地发现鱼类化石2科6种,其中,鲤科有白鲢、草鱼、鲤鱼、鳡鱼、鲴鱼,鮠科有黄颡鱼。

洪泽湖区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使用骨镖、鱼网等工具进行捕鱼了。1954年,学者发现距今4万年~5万年前的泗洪县下草湾人,就已经“靠打猎、采集、捕鱼来维持生活”,这也是目前为止洪泽湖区所发现最早的原始人类捕鱼活动。1977年秋,下草湾地区发现了不少非海相瓣鳃类化石,表明洪泽湖区在当时新石器时代气候温湿、植物繁茂、动物麇集、鱼类成群。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捕鱼技能更加成熟,捕鱼工具愈加先进,洪泽湖区渔业活动越来越频繁。

(二)古代的渔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有居民在洪泽湖地区垦殖渔猎;先秦时期,洪泽湖地区出产美鱼,捕鱼是当地居民重要生活来源之一;两汉时期,据文献记载,汉人普遍嗜鱼,鱼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末三国时期,淮河和黄河中均出产鳣鱼,肉黄肥硕,做成鱼鲊,骨软可啖,甚为时人所重,是《魏武四時食制》中的名贵食品;魏晋南北朝时期,洪泽湖地区出产鳣鱼、鳆鱼等名贵鱼种,人们对鱼的形态肉质、生活习性、产地、加工和食用方式等均有比较全面、成熟的认知;唐宋时期,洪泽湖地区鱼市较多,重要鱼种有淮白鱼和朱衣鲋,淮白鱼已成为当时著名的贡品,宋人杨万里的《初食淮白鱼》有云:“淮白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鱼产品主要加工方法有干、糟、鲊等;明初,洪泽湖地区设立了八个专为征收渔课的河泊所,占南直隶河泊所总数的12.7%,并建立和完善了一套严密的渔政制度;明清时期,洪泽湖水面不断扩大并最终完全形成,渔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周边百姓世代以捕鱼为生,渔业贸易亦颇为兴盛,有就地交换供当地消费、远销他方等形式,史称“水生茭蒲芡实,洪湖巨浸,芦苇实繁,而尤以鱼利为大”。

(三)近代的渔文化

民国时期,战乱纷争、水利设施失修、严重的水涝干旱灾害,给渔民的水上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加之各种封建势力以及滩主、帮主、行主的层层盘剥,渔民生产生活受到重大影响,洪泽湖渔业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捕捞方式和技术有所进步,渔具和捕捞方法较为全面,基本形成了8类、数10种渔具。20世纪40年代,滨湖一带零星出现利用沟塘从事养鱼的情况。

三、物质遗存为渔文化构建了传承载体

(一)标志物

洪泽湖是典型的“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交互作用的湖泊,并在前者向后者演替过程中形成了遍布四周的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洪泽湖的标志物,洪泽湖大堤又称“高家堰”,全长67km,被喻为“水上长城”,是水工建筑,更是水利等诸多文化成果的集中体现,展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

(二)古建筑遗迹

古建筑遗存星罗棋布,被列为文物保护的遗存达217处,其他古遗迹、古墓群、古石刻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遍布洪泽湖周边。泗城遗址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石窟寺及三河闸历代石刻遗存、老子山犹龙书院碑等石刻清晰地记录着当年的传奇故事;分金亭、挂剑台、韩信故里、甘罗城等更为世人所熟知;清康熙四十年监造官王国用铸造的镇水铁牛依然镇守于三河闸上。

(三)寺庙祠堂

寺庙祠堂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古时洪泽湖地区寺庙祠堂林立,但大多毁于水灾、战火和时代变迁。据史料记载,仅洪泽区境内就有大小寺庙30余座,民国以前,还有“三步两座桥、一步两个庵”的美称。如今,大吉祥寺、安淮禅寺等众多寺庙依然香客纷至、晨钟悠扬。

(四)水利工程

洪泽湖地区的水利工程随处可见。自诞生之日起,洪泽湖承接着黄河、淮河、长江三水流域交汇蓄容的多重使命,因而洪泽湖历史也是一部治水抗洪的斗争史。在治水抗灾过程中,洪泽湖区留下了众多遗迹,周桥大塘就是其中之一,它反映出以林则徐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治水大家的勤劳智慧、廉洁自律和责任担当。不同历史时期的洪泽湖也建造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闸”和“坝”,“闸”有高良涧进水闸、三河闸、二河闸等,“坝”有著名的仁、义、礼、智、信五座滚水坝,洪泽湖因此也被水利界称为“闸坝博物馆 ”。

(五)红色教育资源

洪泽湖红色教育资源丰富,是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和推翻国民党统治阶级的重要阵地,彭雪枫、江上青等老一辈革命家长眠于此,陈毅、张爱萍等军事家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当地还建有李绍武烈士陵园等一大批烈士陵园,以及洪泽湖水上斗争纪念馆等多处红色教育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胡耀邦、温家宝、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考察过洪泽湖,留下了一系列珍贵史料。

四、多元融合为渔文化标注了美丽

音符

(一)文化特色

洪泽湖地区的居民,古称“淮夷”,系古东夷族的一个分支,后来淮夷文化逐渐融合于周围的楚文化中,形成了风格独特、客土兼容的淮楚文化。明清时期,受黄河夺淮的影响,洪泽湖水域面积扩大。所谓“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其利蒲鱼”,丰富的渔业资源汇集了13省68个县的众多群众来此以捕鱼为生。饥馑之年,洪泽湖汇集了带有淮河流域特征生活方式和习俗的20余万流民。他们带来的风俗习惯与淮楚文化融汇在一起,形成多元特质的洪泽湖地区文化,历史学家翦(jiǎn)伯赞曾描述道“洪泽湖地区堪称‘浓缩着中华民族半部文化史’”。洪泽湖的渔文化和生活习俗与我国其他淡水湖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崇尚传统、吸收创新,天南海北、包容并蓄。

(二)渔具渔法

洪泽湖地区自古以来宜农宜渔,人们为更好地利用洪泽湖出产的水产品和绿植,不断改进渔具渔法和农耕器具,练就了传统的手工技艺。洪泽湖边的盱眙县范家岗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独木舟。因水浅和开花浪的自然条件,洪泽湖船舶跟其他湖泊船舶在外形和部件设置特点上有差异,其“方头平底”,船底浅而宽、吃水浅,船行平稳、能抗风浪。洪泽湖曾有渔具16类61种之多,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更好利用湖区丰盛出产的芦、柳、竹、蒲等绿植,柳编、竹编、芦编、蒲草编织等传统工艺应运而生。

(三)传统文化

1.口音

洪泽湖地区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口音和服饰。这里的原始村民以淮夷为主,后来的渔民大多来自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等地,后淮夷方言逐步演变,形成了偏向北方话“侉”音的方言。

2.服饰

由于受到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等地服饰习惯的影响,洪泽湖渔民的服饰多为上衣对襟下身免裆裤,色调以黑、蓝、白三色为主,俗称“奤子棉袄两面蓝”“渔毟子穿衣一身黑”,具有山东省、河南省典型的服饰特点。

3.娱乐

来自不同地区的渔民将具有淮河流域特征的文艺形式带到洪泽湖地区,在民歌小调和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发展了奇特的渔歌渔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洪泽湖地区文艺形式。当地民歌格外丰富,既有南腔北调,又有正宗的黄梅戏、河南梆子、山东吕剧、江苏淮剧、杨柳青等民间传统戏剧唱法,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渔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岔河高跷》《高渡花船》等是流传至今、久演不衰的群众性表演节目。

4.美食

洪泽湖湖鲜为名闻天下的淮扬菜提供了食材原料,“湖水煮湖鱼”成就了当地的珍馐美味,奠定了淮安入选世界美食之都的基础。洪泽湖大闸蟹、蒋坝酸汤鱼圆、朱坝“活鱼锅贴”、盱眙十三香龙虾、洪泽湖河蚬以及与太湖“三白”同宗同源的白鱼、白虾和银鱼等一大批美味珍馐名扬四海。

5.礼俗文化

洪泽湖渔民的人生礼俗浸透着淮楚和齐鲁文化的元素。此外历史上洪泽湖地区频繁遭受洪涝灾害,民间信仰大多反映出敬水畏水的心态,拜谒河神就表达了祈求河神安澜洪水的愿望。岁时节令,从年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传统习俗并传承至今。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泽湖渔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民间文学、诗词歌赋、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曲艺、民俗风情剪纸等多个方面,现有代表性传承人近千人。

7.神话传说

美丽传说给洪泽湖增添了神秘的传奇色彩。与洪涝灾害作斗争过程中,人们期盼有一种神圣的力量,帮助他们摆脱洪涝灾害,继而演绎出许多与洪泽湖有关、带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九牛二虎一只鸡传说》《九龙湾传说》《龟山传说》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此外,洪泽湖区还流传着大禹抗洪驻扎龟山岛、三过家门而不入,老子在老子山炼丹普度众生、播撒道家文化,姜太公垂钓淮水、运筹济世良策,岳飞、梁红玉、穆桂英驻扎洪泽湖抗击外敌入侵等一大批生动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洪泽湖渔文化。

五、现代元素为渔文化植入了新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洪泽湖真正实现了淮水安澜。新时代新使命,洪泽湖除了继续履行水利、南水北调、航运、灌溉等重大任务外,发挥好生态调节功能也成为其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之一。对应的,洪泽湖渔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将越来越受挤压,禁捕退捕、退养还湖、压缩渔业生产总量将成为常态,原本依湖而居、以渔为生的渔民面临转产转业另谋生路的挑战。

转变传统粗放的“靠水吃水”方式,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文化优势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是洪泽湖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沿湖地方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大湖风韵与亲水观湖、文化休闲融为一体,不断为洪泽湖渔文化植入新元素,充分发挥“渔文化+”综合效应,力求让文物“说话”、古迹 “说话”、历史“说话”,使陈列在沿湖周边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淮安市洪泽区先后建成集主题公园、酒店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方特综合性休闲旅游度假区及以渔文化为特色的西顺河渔家风情园等。2005年还建成全国首家以湖为主题的博物馆——洪泽湖博物馆。泗洪县建成运营5A级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打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舞”的发源地和传承基地穆敦岛景区等。泗阳县建成江苏泗阳成子湖旅游度假区以及多元文化旅游景点妈祖文化园。盱眙县以小龙虾为特色打造多个万亩连片稻虾共作示范区,建成全国首家盱眙龙虾博物馆。此外蒋坝、穆敦岛、临淮等专业渔业乡村,通过改造修复民居开展民宿经营,营造了传承洪泽湖传统渔文化的浓厚氛围。

“3·18中国·洪泽湖放鱼节”已连续举办十二届,共吸引了近万人参加,2017年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洪泽湖生态渔业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不仅赋予了传统渔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也为其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而熠熠生辉。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深入推进,洪泽湖传统的捕捞渔民于2020年底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世代沿袭的传统渔业文化生态发生改变,数千年积淀延续的洪泽湖渔文化恐面临断层失传的风险。

保护、传承、弘扬洪泽湖渔文化,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也是适应文化时代特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转型升级渔业发展、建设湖泊生态文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既要保持洪泽湖特有的渔家风情、湖光风貌、人文景观,又要深度挖掘渔文化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广泛地吸收新时代的文化血液,不断丰富、创新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式,做到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呼应,充分激发出洪泽湖渔文化传承发展的 “精气神”,为洪泽湖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