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 比大熊猫还珍贵!

发表时间:2020/01/28 18:06:47  浏览次数:361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被誉为“黄金水道”的万里长江,气势雄浑,波澜壮阔,不仅给沿江人民以舟楫之便,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世界瞩目的珍稀动物白鳍豚就生活在这里。

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白鳍豚又叫白鱀豚、扬子江豚,渔民多简称为白鱀白旗。它的体态矫健优美,体长为2米左右,体重100~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吻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颌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称为“额隆”。皮肤细膩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鳍的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的颜色一致,是长期适应混浊的江水环境的结果。从水面向下看时,由于水的透明度小,光线暗淡,背部灰色的皮肤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被发现,如果从水底向上看,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强烈的光线交织,也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样就可以逃避敌害,也能较容易地接近猎物。

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白鳍豚:溯临灭绝的“活化石”(或许已经灭绝)

白鳍豚是很古老的动物,根据化石考证的结果,至少在4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就已经存在,比大熊猫还要古老,是真正的“活化石”。与其他鲸类一样,它原来也是陆地上的动物,由于环境变迁,再次回到水中。为了适应水中的生活,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体表变成流线型,原来的前肢变成像鱼鳍一样,称为鳍肢,与三角形的背鳍一起保持身体的平衡。后肢退化,尾部末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靠尾部的上下摆动推动身体游泳前进。为了在水中保持一定的体温和减轻身体的比重,皮肤下面还长有很厚的一层脂肪。它用肺进行呼吸,有一个长圆形凹穴状的鼻孔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

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白鳍豚的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嗅觉也已退化。在江水中联系同类,趋避敌害,识别物体和探测食物等,完全依靠发出的声呐信号。

白鳍豚是非常聪明的动物,有人认为它甚至胜过黑猩猩和长臂猿等类人猿,大脑十分发达,表面面积较大,上面沟回复杂,而且大脑两半球还能轮流休息,以便能够昼夜不停地在水中游动,它的声纳系统更是极为灵敏,其上呼吸道有三对功能奇异的气囊和一个像鹅头一样的喉,没有声带,却有着独特的发声和接收回声定位的组织,能在水中发出不同的声音,频率多在超声范围。它所发出的信号,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通讯联络的信号,其持续时间为0.26秒左右,把这种信号的录音放慢几倍,听起来就像老虎和狮子的吼叫声,因此称为“啸叫声”;第二类是回声定位信号,是它们的探测信号,持续时间极短,人耳不能直接听到;第三类是表达情绪的信号,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入耳可以直接听到。

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白鳍豚性情温顺,很重情感,一般群居生活,从一对到十几只,大多在水深流急的江段,特别是长江与其支流交汇的地方或湖口处活动。夏季江中水位上涨后,则进入沿江的大型湖泊中生活,冬季水位下降后再回到江中水深处越冬。

在长江里游泳前进时,成年雄兽在前开路,雌兽则带着幼仔在后紧随,出没于万顷波涛之中,顺江游动的速度可达每小时80千米,景象十分壮观。它们一般每隔20~30秒钟就耍呼吸一次,当身体上升接近水面时,鼻孔首先露出水面呼吸,出水时间为0.2~0.6秒,在寂静的夜晚可以听到它出水换气时发出的“噗哧,噗哧”的声音,有时也可以屏气潜水,最长时间可以达到200秒。

白鳍豚偶尔也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江豚混在一起追逐戏水,以鲤鱼、鲢鱼、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等淡水鱼类为食。白鳍豚每天要吃10千克左右食物,并不咀嚼,直接吞食。

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白鳍豚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雌兽的怀孕期是10~11个月,每隔一年才生一胎,一胎仅产一仔,繁殖率较低,偶尔也发现有生两胎的,这在鲸类中已属少见。在野外,白鳍豚雄兽和雌兽的性比为1:1,而雌兽中仅有30%为性成熟的个体,而其中又仅有30%能够怀孕产仔。以100只白鳍豚来计算,每年仅有5只雌兽能够怀孕,但长江的自然环境条件又如此复杂,幼仔死亡率很高,实际上白鳍豚种群能够得到补充的幼仔已经寥寥无几了,如果没有特殊的保护措施,其灭绝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长江:白鳍豚“失落的家园”

20世纪50年代时,在长江中尚可见到10~20只的较大白鳍豚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首先在富春江、钱塘江绝迹,此后在汉江、鄱阳湖、洞庭湖也不再能见到它的身影。到80年代时,长江干流中还有42个群体,大约300多只,90年代初总数已不足100只,若干年前的统计证实已经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下降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威胁白鳍豚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增加,渔业、航运、水利等开发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的有毒有害工业废水排入江中,使长江水质不断恶化。由于长江沿岸农业发展的需要,围湖造田、近岸挖沙、江中炸鱼等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沿江湖泊绝大多数建立了坝闸等水利工程,将长江与连通的湖泊等隔开,破坏了白鳍豚的生存环境,截断了鱼类洄游的通道,造成白鳍豚的食物来源减少。此外,还有沿江居民对于白鳍豚的捕杀,长江上的机动船的螺旋桨经常击中准备潜水转变方向的白鳍豚,用于捕猎刀鱼和鲥鱼的刺网上的滚钩,也常常误伤白鳍豚。

自1985年起,在国家环保局的主持下,一个包括就地保护、迁移保护和人工繁殖在内的保护白鳍豚的系统工程悄然开展,这是我国继大熊猫之后的又一项拯救珍稀濒危动物的宏大工程。这项工程如果实施成功,不仅将扭转白鳍豚这个物种行将灭绝的厄运,还将对世界拯救濒危野生动物提供宝贵的经验。

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1992年,新螺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布成立,江段总长度为135千米,河谷开阔,坡降缓和,河道迂口曲折,发育有大量的江心洲,有小清河、内荆河、红庙河等河流通过黄盖湖、洪湖等与长江相连通,江段内有三毛矶、赤壁矶等十多座大小截流矶头。这样的水文地理条件构成各种长江鱼类生活栖息的良好环境,也是白鳍豚生活繁衍的理想自然环境,

1997年2月,英国科学家宣布成功地克隆出一只名为“多利”的雌性绵羊,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从此以后,能否用克隆的方法繁殖白鳍豚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事实上,我国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1980年就曾培养出世界上第一尾无性繁殖的试管鱼,并且在室内饲养达3年之久。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所的科学家通过对哺乳动物的

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细胞核移植,成功地克隆了家兔,但是,如果克隆像自鳍豚这样的濒危物种,虽然从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实施起来却是非常的艰难。以克隆绵羊“多利”为例,它有3个母体,1个提供乳腺细胞,1个提供未受精的卵细胞,生成胚胎后,又植入到另1个母羊的体内发育。但目前人工饲养的白鳍豚仅有1只,而且还是雄兽,如果再捕捉一只雌兽,不仅需要耗资近百万元,而且很难保证它的存活。由于白鳍豚是水生动物,克隆时在获取细胞、卵子以及放入子宫的操作过程,都比陆生动物的难度要大得多。此外,克隆动物将会导致基因多样性的消失,造成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下降,最终仍然会使物种走向灭绝。

异地保护:白鳍豚最后的希望

白鳍豚的保护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保护工作的成败已远远超出了一个特定物种的生死存亡的意义,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一千标志。更何况,白鳍豚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科:白鳍豚科,通常在一个科里都会有很多物种,但白鳍豚科只有白鳍豚一个物种。因此,白鳍豚的灭绝不是一个物种的灭绝,而是一个科的灭绝。

由于白鳍豚的种群数量太少,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其预危程度远远超过了大熊猫,迫切需要采取极为有效的保护措施,而易地保护则是保护白鳍豚的唯一选择和最后希望,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在多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达到的共识。

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由于长江中的人类经济活动迅速增加的趋势在短期内无法逆转,白鳍豚已经无法在长江中继续生存下去了。因此,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只有把尽可能多的白鳍豚捕捞起来,迁移到自然条件与长江接近的地方,禁止各种对其有害的人类活动,使其处于完全的保护之中,才有希望得到繁衍生息,并在将来合适的时候再返回长江之中。

经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宂所等科研单位的深入研究,石首市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是实施这项计划的理想场所。天鹅洲故道是1972年长江自然截弯取直后形成的,全长21千米,面积14平方千米,位于石首市下游大约20千米处的长江北岸。这里水质洁净,无工业污染,鱼类资源丰富,而且故道形成以前就有白鳍豚分布。

早在1995年12月19日,人们成功地捕获了一只体长为1229毫米的白鳍豚雌兽,并把它安全移入天鹅洲保护区内,这也是保护区内的第一只白鳍豚。那么,当时人工饲养的“淇淇”是否可以与放进天鹅洲江段的这只雌兽结合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淇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已经生活了16年,很难再重新回到环境条件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去,也不可能在自然条件下捕食,因此把“淇淇”放到保护区内是不合适的。而成年的个体也难以适应人工的环境,所以把保护区内的这只雌兽放进饲养馆也是不妥当的,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应该尽快地从长江中再捕捉到白鳍豚雄兽放入保护区中,当然也不排除将来人工采取“淇淇”的精液,对保护区的雌兽进行人工授精的可能性。根据遗传学理论推算,保护区内至少要有20~25只白鳍豚组成的有效种群,才能避免发生近亲繁殖的现象,种群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生活在长江中被称作“长江女神”的哺乳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科学家们曾悲观预计长江中白鳍豚的数量不会超过50头,然而,现在看来还是“乐观”了。2006年底,一个由中、日、美、英、德和瑞士等国生物学、声学、环境学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宣布,他们运用先进监测仪器和研究分析方法,在宜昌至上海长达3336千米的江段中进行了为期38天的大规模野外考察,没有在长江中发现白鳍豚。因此,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尽管有人坚持说,“目前还不能完全断定白鳍豚已灭绝”。因为,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年内未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一个物种灭绝,而2004年曾在长江南京段发现因搁浅而死的白鳍豚,也有科学家指出,这次科考可能存在遗漏,因为考察只覆盖长江干流,每天观测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有人不久前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一种水生动物,被鉴定为极有可能就是白鳍豚,

但是,包括一些科学家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白鳍豚这一物种幸存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参加这次考察的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首席科学家鲍勃·皮特曼说过这样的话:“白鳍豚是少数几种我未在野外观测到的豚类,我认为今后很难再看到它的踪迹了。”鲍勃,皮特曼曾有在野外观测过70多种豚类的经历。

在2000年前的《尔雅》里,白鳍豚就被称为“长江女神”。这是我国的祖先给予白鳍豚的最高美誉。但是,我们这代人,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看到这个美丽的女神吗?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