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发表时间:2022/01/26 00:09:46  作者:刘文俊  浏览次数:1052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向水体施肥是人工促进水中饵料生物增长从而提高鱼产量的有效措施,虽然鱼池施肥在养鱼生产中已被广泛采用,但施肥的品种和投肥方式并不是都有足够的依据和恰当的尺度,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让水肥不矫枉过正,恰到好处地有益于水产养殖。

一、肥水养鱼

不懂养鱼的人可能会认为鱼类可以吃食肥粪而生长,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能量转换的过程,向水中施肥虽然会有一定的腐屑物质(主要是农家肥会产生)会被直接吃掉,但主要作用是为了促进水质肥沃,从而培育出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来作为水生动物的饵料。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浮游生物)

肥料本身也是营养物质,鱼塘施肥,其实质就是肥水养鱼,这个"肥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肥,科学的施肥养鱼讲究的是水不瘦但也不肥,此处的水"肥"是指不能肥度过大,不瘦不肥才为最好

在生产一线中,在精养塘以吃食性鱼类为主又投饲量很大的池塘,多数人对水的要求是宁瘦勿肥,特别是滤食性鱼类比如白鲢套养过少甚至没有混养,往往水体自动肥沃还过了头,水质过于太肥容易形成水质富营养化,令人厌烦的蓝藻容易暴发。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而在新塘或土质贫瘠地区的鱼塘容易水瘦,瘦水缺乏浮游生物致造氧力弱、鱼类缺乏天然饵料,影响鱼的生长及其生产量,这需要投施肥粪来促进水质改善。但如果过度追求水肥,让水体从"很瘦"的极端又走向"过肥"的另一个极端,让水质或水生态系统剧烈波动变化,往往后果不堪设想,需要慎重。

二、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

鱼池施肥后生态系统产生迅速演替,在几周内可以从贫营养型发展到富营养型或超富营养型,生物群落结构和饵料生物的种和量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主要是生发浮游植物为主。

1 浮游植物

施肥几天后浮游植物的生产量和生物量明显增长,毛产量 (pG)达到最大值后因自荫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净产量 (pe)达到最大值后则因池水呼吸量 (pe)的增大而迅速下降,甚至呈负值。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浮游植物)

饲养白鲢的鱼池因鱼的不断滤食,浮游植物生物量不易积累,自荫作用降低,施肥量和初级产量均可提高。池水呼吸量的高低反映了物质循环的强度,也是肥效的重要指标,施肥后PG/Re以近于1为宜,若比值过高,表明初级产量转化效率不高。施肥鱼池浮游植物生物量从每升几毫克到几百毫克间变动,一般以20-100毫克/升为佳。生物量过高常是水质老化的标志

施肥后浮游植物种类演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与原保留种类组成有关,又受到施肥特点的影响。初期通常是那些世代时间短、增长率高、易传播的小型藻类占优势。如果施入的氮、磷量不高,水温较低,小型硅藻和金藻常首先占优势,如果施入氮肥量高,绿球藻类常占优势,如果氮、磷质量比很低或仅施磷肥,可能促进固氮蓝藻的大举增长。

然而,施肥特点对浮游植物种群的影响和调控,主要在初期起作用,以后随着群落中种数的增多和种群密度的增大以及环境的复杂化,种间关系上升为主要矛盾,优势种转为营养要求复杂、增长率较低但竞争能力强的大型藻类。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蓝藻)

在中国传统养鱼池中,后期占优势的通常是大型鞭毛藻类和蓝藻。两者都能自由移动选择光照、温度和养分条件适宜的水区生活,在种间竞争上处于有利地位。如果水质良好,追肥及时,水中溶解有机质丰富,营兼性营养的鞭毛藻类将占优势,如果施肥和水质控制不当,水中有机质和营养盐类减少以及二氧化碳(CO2)的枯竭,pH迅速上升,蓝藻将取得竞争上的优势。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鞭毛藻)

前已指出,当施有机肥料时浮游动物可能先于浮游植物繁殖起来,如果浮游动物增长太快,浮游植物被大量滤食,即使追施无机肥料也难以增长,这时水中氧少氨多,对养鱼很不利,必须及时用药物杀灭浮游动物。

2 浮游动物

向水体施肥后虽然是以浮游植物繁育为主,但浮游动物的发展趋势与浮游植物类似,初期通常纤毛虫、轮虫等小型种类迅速繁殖成为优势种,以后依次为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取代轮虫而占优势。随着群落中种和量的增大,种间食物关系逐渐强化,食者 - 被食者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鱼类选食枝角类有助于轮虫数量的恢复和桡足类的增长。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浮游动物)

在肥效高的高产鱼池,浮游动物生物量可增大十几倍到几十倍,通常由几个优势种轮番更替,总种数较少。浮游动物量越高,优势种越少且在总量中所占比重也越大。肥水鱼池浮游动物量多在5-20毫克/升之间,国外多以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中国由于鱼类的密养和混养,在强大的滤食压力下,浮游动物趋于小型化,通常以轮虫占优势,原生动物次之。臂尾轮虫、裂足轮虫、巨腕轮虫、三肢轮虫和蚤、裸腹蚤等优势种类的出现是高肥效的标志。在肥水鱼池中浮游动物实际是不会缺乏食物的,其产量和生物量主要受到鱼类摄食压力的限制,以致种群的再生产潜力难于发挥。

3 底栖动物

有机肥料不仅提供食物,常常还起着附生基质的作用,因此明显地促进底栖动物的增长,特别是摇蚊幼虫生物量可增大几十倍以上。但对无机肥料的作用则尚有不同看法。据试验,无机肥料可使鱼池底栖动物量增长56%,使摇蚊幼虫增长144%。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水蚯蚓)

然而,多年试验表明,无机肥料对底栖动物数量的影响,最低限度在第一年是不明显的,原苏联其他一些作者的试验,也得出类似结论。无机肥料必须通过初级产量影响底栖动物,中间要通过1-2个环节,所以效果不稳定

三、施肥技巧和原则

养鱼水体(包含塘库河湖)施肥应坚持少施与勤施兼用的原则。每次的量不能多,如果一次性施入大量肥料,那么首先将因细菌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缺氧风险,随后可能出现原生动物高峰又将引起次缺氧危机。反之,周期性地多勤施,由于池水中已建立起食物链中各环节间的数量平衡和相互调控机制,细菌及微生物、原生动物数量和氧气情况将保持相对稳定。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主养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的水域,因鱼的不断滤食,浮游植物生物量不易积累,自萌作用降低,施肥更应勤施,必须保有一定的肥力。主养非滤食性鱼类的水域,吃食性鱼类比如草鱼、鲤鱼等基本上凭自身食量大所排出的粪便多,就能肥度超强,以不施肥为宜,还须配养白鲢消耗水中旺盛的浮游植物。有些不耐低氧的鱼类,大多是名优高档鱼类,这些鱼种(鱼类)一般喜欢瘦水忌水肥

四、施肥与鱼产量

施肥对鱼产量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施肥的强度和技术,还与鱼的放养情况有关。按照能量递降原理,鱼的营养级越高,单产将越低。此外,密养、混养池单产要高于疏养和单养池。

无机肥料的机制是提高初级产量,主要是浮游植物生产量,但是浮游植物增长到一定密度后即因自荫作用、二氧化碳不足和细胞老化等原因而受限制。因此,无机肥料对鱼产量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有机肥料的作用除通过初级产量的自养生产过程外,还可以通过腐质和细菌的异养生产过程,因此可以得到更高的鱼产量。大致说来,有机肥料所能提供的鱼产量约为无机肥料的2倍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有些鱼池水的透明度很低,浮游植物中又以超微型种类占极大优势,有机肥料通过自养生产得到的鱼产量就不超过总量的25%。我国肥水高产塘主养鲢、鳙、罗非鱼等能直接利用初级产量的鱼类,浮游植物中又以鞭毛藻类等优质食物占优势,可能有50%-90%的鱼产量来自自养生产。

总之,施肥可能得到的鱼产量是有极限的,更高的单产必须通过人工饲料获得,人工饲料营养价值高,食物链又较短,所以增产效果更好

另请参阅:

鱼池养鱼施肥:有机肥和无机肥交替或混合使用为宜

水质肥瘦与施肥养鱼:肥水与水肥,不瘦不肥才为最好

向水中施肥对天然饵料的影响与肥水养鱼的原理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质##浮游生物##鱼食##喂鱼##生态系统#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