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和病毒性出血病区别及防治
一、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温和气单胞菌、鲁氏耶尔森氏菌、维氏气单胞菌等病原菌也可引起出血病。
► 死亡只有3-5天的时间,生产上往往还没有来得及确诊,鱼已大批死亡,死亡率一般在30%~80%。该病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
►早期表现为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尚见有少量食物。
►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鳃丝充血,呈浅紫色,肿胀,肌肉呈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腹腔内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鳃丝末端腐烂,肛门红肿并伴有肠液溢出。病鱼周身病变,在水中行动迟缓或阵阵狂游。
►严重时鱼体表成片的发红出血,眼球突出,眼眶发红,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或红色浑浊腹水,腮、肝、肾肿大,鳃、肝、肾的颜色均较淡,呈花斑状,脾呈紫黑色,胆囊胀大,肠系膜、腹壁、肠壁充血发红黏液多,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体,肠内无食物(有的个体肠内充气)。个别死鱼无明显症状,此病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死亡前1-2天抢食旺盛,同时漂浮水面,游动缓慢,上下沉浮,病情严重的鱼厌食或不吃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狂游,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死亡。
二、病毒性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多发于季节交替(水温变化大)、天气突变及水质突变时期,尤其是在每年的“白露关”和“桑尖瘟期”更是造成大量死亡,感染本病的鱼类为草鱼和青鱼。
►预防本病的方法是使用草鱼免疫疫苗浸泡或注射,治疗本病一般通过改良水质或底质以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草鱼的应激,通过口服药物提高其免疫力与抗病力的方法来降低或控制死亡量。
①“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一般在较大(13cm以上)的鱼种中出现。
②“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而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出血,一般在较小(7~10cm)的鱼种中出现。
③“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在大小草鱼中都可出现。
肠炎型出血病:主要表现为肠道充血发炎,肠道局部或全部因出血而呈鲜红色,肠壁微血管充血明显,肠道虽然充血但不腐烂,有韧性,同时伴有口腔出血。
①②③三种类型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单独出现,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混合发生。
④“白鳃”型,鳃丝呈白色,肠道、肝脏等内脏器官呈白色。
【诊断方法】在实际诊断中,只要发现草鱼口腔充血或鳃呈白色,即可诊断为该病。诊断时,要注意以肠道出血为主的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前者表现为肠道充血发红且无脓液或有琉晶样物质。
该病流行范围广,发病季节长,发病率高。从2.5~15cm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以7~10cm的当年鱼种最为普遍,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青鱼、麦穗鱼也可感染,但其他鱼类如鲢、鳙、鲤、鳊等末见感染。该病从4~5月开始流行,流行季节一般为6月下旬到9月底,10月上旬仍有流行,8月为流行高的季节。一般发病水温在20~30℃,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
►该病的传染途经有二个,其一是水平传播,其二是垂直传播。
►【并发症】同一养殖塘中的草鱼,有的表现为草鱼病毒性出血病,而有的表现为细菌性疾病如烂鳃病、赤皮病及肠炎病等,也有的表现为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且常并发肝损伤综合症。
三、细菌性出血和病毒性出血主要区别
►细菌性:发病后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并有溶血现象。早期肠道内有少量食物,并且有充气的现象、多粘液,同时鳃丝末端腐烂。
►病毒性:病鱼体表各组织器官或组织出现斑点或块状出血,甚至全身出血,撕开表皮后可见全身肌肉呈现红色。鳃丝出血或呈苍白色,体腔有时有腹水,肠道内无食物,充血但不糜烂。
四、防治措施
对于细菌性引起的爆发性出血病,治疗时需要内服外用一起考虑,内服抗生素和提高免疫解毒的药品,外用杀菌调水的产品需要根据池塘水质条件和病情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病毒病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草鱼出血病的防治以减少诱发因素、避免加重死亡、提高鱼体免疫力为主要措施,主要通过内服保肝产品和提高免疫解毒等方面的药品来稳定病情,西药抗生素效果不显可以用中药抗生素辅助治疗,并且要特别注意水质的调控,优质的水体有助于疾病的抑制。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