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2):浮肿病、疱疹病毒病、痘疮病、鲤春病毒血症、败血症、出血病、烂鳃病、叉尾鮰病毒病、打印病、肤孢虫病等
本文摘编于《鱼类疾病诊疗原色图谱》、《新鱼病图谱》的内容。本文以病毒性鲤鱼浮肿病、鲤鱼疱疹病毒病、鲤痘疮病、鲤春病毒血症、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打印病、肤孢虫病等病害为主要内容介绍,仅供参考。
1.病毒性鲤鱼浮肿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病毒性鲤鱼浮肿病、本病自1972后在日本广岛和新潟发生以来,迅速蔓延至全日本。当时本病只发生于锦鲤。在孵化后(约6月份)至梅雨结束(约7月份)期间集中发病,现在该病的危害仍然很大。从秋雨时节发病死亡的鱼中,以及被称为“睡眠病”的病鱼中分离到了相同的病毒,因此认为上述疾病与本病由相同病毒所引起。本病毒在实验条件下也可使鲤鱼发病,并造成死亡。
[症状]
病鱼漂游于水面,在池角、岸边以及进水口等处聚集(照片1)。死亡数量急骤增多,数日可造成全部死亡。病鱼身体浮肿(在尾柄部易判定,呈白色不透明状),眼球凹陷(照片2),鳃丝棍棒化,有明显粘连现象(照片3)。另外,有时还伴有体表出血。在血液学检查上,表现为红细胞压积上升,血浆渗透压下降,乳酸值上升等。
但是,最近发病的表现为,身体浮肿、鳃丝棍棒化及粘连的症状轻微,也不是短时间发生大量死亡,而是多见于1周至10d内逐渐出现死亡。
[病因]
在鳃上皮细胞内,可见具有260kbp的双链DNA、类似痘病毒样的病毒(鲤鱼水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CEV)(照片4)感染。由于该病毒的感染使鳃上皮细胞增生,呼吸及渗透压调节发生障碍。一般认为这是造成死亡的病因。
[对策]
将发病鱼从饲养池取出,用0.6%的食盐水加抗生素药浴5~7d可治愈。但是体型较小的幼鱼较难恢复,通常多在采卵时净化本病。治愈的鱼可能携带病毒,对此应注意。另外,池中浮游植物对水质的净化,能抑制本病的发生。通常认为,本病毒通过亲鱼、成鱼传播。因此,消毒受精卵在防止感染上是有效的。
2.鲤鱼疱疹病毒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国外的鲤鱼疱疹病毒病情况是,1998年以色列和美国发生了本病。在日本,2003年5月在冈山县的河川里发生了本病,造成鲤鱼的大量死亡。这是在日本最先确认的本病病例。本病在水温16℃以上时,特别是20~23℃易发。从目前的情况看,水温在13℃以下或30℃以上时不发病。本病死亡率高,有时可达80%以上。目前还不知道鲤鱼之外的其他鱼是否具有易感性。在日本,野生鲤鱼也能发病,且具有通过水系形成感染链的特点。在河川里放流的观赏鲤鱼中如果混有感染本病的鱼,会加速扩大本病的发病区域。
[症状]
多数病鱼表现为眼球及头部皮肤凹陷(照片1、2)。感染发生后,体表出现斑纹,背鳍似乎重叠。之后,体表分泌大量黏液(照片3)。多数病例发董烂鳃(照片4),此时经常可以检出黄杆菌。内脏未见明显的病理变代。
[病因]
本病由鲤鱼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在30℃以上不能增殖。
[对策]
不引进带毒鱼以及隔离饲养,是本病的基本防制方法。使用天然水系养鱼时,发病危险性增大。一旦发病,需将全池鲤鱼捕杀并对鱼池进行彻底消毒。在池水消毒时,应使池水中的有效氯保持数0.25~0.5ppm。另外,发眼卵用聚乙烯吡咯酮碘(有效碘浓度50ppm,15min)消毒有效。在国外,用升高水温的方法治疗本病,即将水温升至30~32℃,维持1周以上。而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感染后出现黏液分泌明显增加时,将水温升高32℃并维持数小时便可抑制死亡。但是,愈后的鲤鱼有可能成为带毒鱼,因此应引起注意。
3.鲤痘疮病
患病鲤鱼体表和尾鳍出现“石蜡样增生物”
患病鲤尾鳍和背鳍上出现“石蜡样增生物”
[病原]
鲤痘疮病病原是鲤疱疹病毒。病毒颗粒近似球形,直径140~160纳米,有囊膜。对乙醚、pH及热不稳定。在FHM、MCT及EPC等细胞系上均能生长,并出现细胞病变。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鲤、鲫及圆腹雅罗鱼等。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水质肥的池塘、水库和高密度的网箱养殖流行较为普遍。目前在我国上海、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发生,以前认为该病危害不大,但近年来有引起大量死亡的报道。
[症状及病理变化]
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色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目逐渐增加、扩大和变厚,形成“石蜡样增生物”。这种增生物既可自然脱落,又能在原患部再次出现新的增生物。病鱼生长性能下降,表现为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4.鲤春病毒血症-1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鲤春病毒血症,本病在欧洲、俄罗期、中东、美国及中国等地均有发生,截止2005年日本尚无发病报道。本病主要发生于水温18℃以下的春季。如果在低水温时发病,虽然日死亡数不高,但死亡持续时间很长,故总死亡率很高。在欧洲死亡率可达30%~70%,但水温18℃以上时几乎不发生死亡。在欧洲,本病主要危害1龄鱼,每年受损鱼总量可达4000吨,相当于总产量的10%左右。因此,从经济角度上讲,该病是一种很重要的疾病。
鲤春病毒血症(SVC)的SVC病毒感染谱很广,鲤鱼、金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淡水鲤、拟鲤(Rutilus rutilus)、圆腹雅罗鱼(Leuciscus idus)、欧洲鲇鱼都有发病报道。不过,本病还对鲤鱼的危害最大。文中照片由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大学的Fijan教授提供。
[症状]
被感染鱼避开强水流,精神沉郁,反应迟钝。体色变黑,部分病鱼眼球突出或因大量腹水而导致部膨胀(照片1)。但有些急性死亡病例,有时见不到上述症状。本病最特征性的症状为严重贫血(鳃丝白色,照片2)和肌肉点状出血(照片3)。
[病因]
由属于杆状病毒的SVC病毒感染引起。
[对策]
最重要的是采取彻底的防疫措施。如前所述,该病毒感染谱广。该病即使在日本有发病情况,也不知其危害程度。病鱼可通过尿、粪、鳃、黏液等排泄病毒。幸存病鱼几乎检不出病毒,但是在产卵期的生殖液中有时可检出病毒。因此,有必要对发眼卵进行消毒。鲤鱼发眼卵可耐受有效碘浓度为200ppm的聚乙烯吡咯酮碘,15min消毒,通常在50ppm,15min的条件下消毒即可。另外,也可用酒精消毒。
5.鲤春病毒血症-2
患病鲤腹部膨大,体表充血、出血
患病鲤双侧眼球突出
[病原]
鲤弹状病毒,亦称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病毒颗粒呈棒状或子弹状,大小为(90~180)纳米×(60~90)纳米,有囊膜。病毒能在鲤性腺、鳔初代细胞、BB、BF一2、EPC、FHM、RTG一2等鱼类细胞株上增殖,并出现细胞病变;同时也能在猪肾、牛胚、鸡胚及爬行动物细胞株上增殖。
[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流行于水温12~18℃的春季,死亡率可达80%~90%。主要危害鲤,但也可感染草鱼、鲢、鳙、黑鲫、鲫等。鱼年龄越小越敏感,成年鲤可发生病毒血症,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但通常不发生死亡或者死亡率很低。病毒可能是通过鳃和肠两途径感染鱼体。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色发黑,呼吸缓慢,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聚集于出水口。眼球突出,肛门红肿,体表充血、出血,腹部膨大,有多量带血的腹水。由于该病毒在体内增殖,尤其是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造血组织和肾细胞内增殖,从而破坏了体内水盐平衡和正常的血液循环,因此病鱼表现为肝、肾、脾、心、鳔、肌肉和造血组织等多组织器官的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及炎症等病变,从而导致感染鱼死亡。
6.细菌性败血症
患病异育银鲫体表充血、出血,腹部膨大
[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多种病原菌。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报道较多,危害严重。嗜水气单胞菌菌体呈杆状,两端钝圆,中轴端直,(0.5~0.9)微米×(1.0~2.0)微米,单个散在或两两相连、能运动,极端单鞭毛,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少数染色不均,呈两极染色。生长温度范围在4~40℃内,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生长合适的pH为5.5~9.0。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白鲫、异育银鲫、团头鲂、鲢、鳙、鲤、鲮、草鱼等淡水鱼类。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发病严重的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95%以上。流行时间为3~11月份,高峰期常为5~9月,水温9~36℃均有流行,25~30℃时发病最严重。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全身体表充血、出血,甚至肌肉也充血、出血而呈红色,有腹水,肝、脾、肾及胆囊充血出血、肿大,肠道表现为肠炎。肝细胞与胰脏腺细胞变性、坏死。
[诊断方法]
1.根据症状及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2.在病鱼腹水或内脏检出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菌可确诊。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体,一次量,含氯石灰(漂白粉)1克或漂白粉精(有效氯60%~65%)0.3~0.5克,全池泼洒。
2.大黄,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2.5~3.7克,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或用碳铵)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15天1次。
3.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千克体重均为15~20毫克,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7.草鱼出血病
患病草鱼鳃盖、胸鳍充血出血
患病草鱼臀鳍、尾鳍充血、出血
[病原]
草鱼呼肠孤病毒,又称草鱼出血病病毒。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的球形,直径70~80纳米,具双层衣壳,无囊膜。病毒粒子可在GCO、GCK、CIK、ZC-7901、PSF及GCF等草鱼细胞株内增殖,并出现细胞病变。
[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2.5~15厘米大小的草鱼,流行季节在6~9月,8月为流行高峰。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潜伏期一般为3~10天。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及麦穗鱼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与此同时鳃瓣因严重失血,呈“白鳃”,而外表无明显的病变。
2.“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
3.“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
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混合出现。
8.细菌性烂鳃病
细菌性烂鳃病,患病草鱼鳃盖内表皮腐蚀,形成“开天窗”病变
细菌性烂鳃病,患病草鱼鳃丝末端腐烂
[病原]
病原为鱼害黏球菌,菌体细长、柔软而易弯曲,粗细基本一致,约0.5微米左右,两端钝圆,一般稍弯,有时弯成半圆形、圆形、U型、V型或Y型等,菌体长短很不一致,菌体长2~24微米,有的长达37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常见两种运动方式:一是像鳝鱼一样滑行运动,二是摇晃运动。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鲫、罗非鱼等,从苗种至成鱼均可受害;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盛,流行水温15~30℃。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变黑,鳃盖的内表皮往往充血和腐蚀,严重时腐蚀成一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败缺损,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鳃严重贫血呈白色、或鳃丝红白相间的“花瓣鳃”现象。
9.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患病斑点叉尾鮰腹部膨大,眼球突出
[病原]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直径175~200纳米。斑点叉尾鮰病毒仅能在BB、GIB、CCO和KIK等细胞株上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
[流行情况]
斑点又尾鮰病毒病病最早于1968年在美国发生,目前已成为危害世界各国斑点叉尾鮰养殖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主要危害小于1龄、体长小于15厘米的苗种。可通过水平和垂直两种方式传播。在20~30℃水温范围内流行,在此温度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水温低于15℃,几乎不会发生。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食欲下降,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部分病鱼有尾向下,头向上,悬浮于水中,出现间隙性的旋转游动的症状。病鱼鳍条基部、腹部和尾柄基部充血、出血,腹部膨大,眼球单侧或双侧性外突,肛门红肿、外突。剖解可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淡红色腹水,胃肠道空虚,没有食物,其内充满淡黄色的黏液;心、肝、肾、脾和腹膜等内脏器官出血。肾间造血组织及肾单位弥漫性坏死,同时伴有出血和水肿;肝灶性坏死,偶尔在肝细胞内可见嗜酸性胞浆包涵体;胃肠道黏膜层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10.打印病
患病鲈体表出现圆形病灶
[病原]
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菌体两端圆形,中轴直形,多数两个相连,少数单个散在,极生单鞭毛,有运动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适宜温度28℃左右,pH值3~11中均能生长。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鲢、鳙和鲈等,从苗种、成鱼直至亲鱼均可发病。感染率可高达80%。以夏、秋季较易发病,28~32℃为其流行高峰期。
[症状及病理变化]
苗种和成鱼患病的部位通常在肛门附近的两侧或尾鳍基部,极少数在身体前部;初期皮肤及其下层肌肉出现红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病灶逐渐扩大和深度加深,形成溃疡,严重时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
11.肤孢虫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照片5
肤孢虫病的病原体肤孢虫(Dermocystidium),在分类上还不明确是否属于真菌,也不清楚该虫的生活史。以前将该虫分类于鞭毛虫类的壶菌,现在认为是一种原生动物。鲤鱼在春季至初夏偶尔发生本病。
[症状]
患鱼的眼、鳍基部(照片1)、体侧部(照片2)等的皮肤或肌肉内形成丝状孢囊(照片3),患部的外观发红、隆起。营养体成熟后和寄生部位的肌肉一起脱落入水。因此,孢囊的形成部位发生溃疡。
[病因]
本病的病原体为鲤肤孢虫(Dermocystidium koi)。其孢囊呈线状,有的长度超过了10cm,内含大量孢子(照片4、5),平均直径为8.2μm。孢囊由一个球状体(球状包涵体)和一个核组成,球状包涵体的平均直径为4.5μm。鲤鱼因本病造成死亡并不多见。在诊断上,如果在患部能确认存在含有大量孢子的线状孢囊便可确诊。
另请参阅: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7):不适宜开展增殖放流(放生)的水生生物物种---国外外来鱼种与国内区域外来鱼种及其危害
请看水生生物图文目录合辑(一):水生动物图文欣赏(1)---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2)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3):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4):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5)---鲴鱼5种:喜食腐泥沉渣、有机碎屑和刮食着生藻类的改底生态鱼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6)---鮊鱼10种:地包天的翘嘴,柳叶形的身材!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8):认识长江流域一二级野生保护鱼种共33种及简介(上)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9):认识长江流域一二级野生保护鱼种(类)共33种及简介(下)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0):绦虫、线虫、三代虫、单极虫、指环虫、碘泡虫病、斜管虫等十种鱼类寄生虫病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1):九种少见鱼病---卵巢肿瘤、鱼鳔病、淋巴囊肿病、睡眠病、抗酸菌病、黄杆菌病、乳头瘤、新开口病等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