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治技术

发表时间:2024/06/29 09:42:56  来源:黑龙江水产 2020年6期  作者:施录禄  浏览次数:153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是最近几年开始发生、流行的鱼类一种病毒性疾病,该病的主要宿主是异育银鲫等杂交鲫鱼。大家都知道,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物质。营养物质、氧、代谢产物、激素、进入体内的药物等都要通过血液运送,而一旦造血器官坏死,就会危及鱼类的血液循环系统,使得上述物质不能及时运送到鱼类的各器官中。该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 2012年4月开始,江苏省淮安市、盐城市等异育银鲫发生大面积病害,受灾面积约45万亩,占全省鲫鱼养殖面积的1/2,死亡率在50%以上,严重地达到90%,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4亿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该病为二类疫病[1]。该病需要通过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疾病确诊。确诊方法有二种:一是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二是依赖实验室专业设备PCR或巢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比对分析。近几年黑龙江省个别地方出现了疑似病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是由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感染引起的一种宿主特异性病毒病。 水温在18℃~28℃是高发期,且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呈典型的暴发病特征。

2 症状和病理特征

体表略发红,侧线鳞以下及胸部尤为明显;鳃盖肿胀,鳃盖张合或鱼体跳跃过程中,会有血水从鳃盖下缘流出,重者出现血流如注的情况,放入水桶很快将桶水染红;鳃丝肿胀并附有大量黏液,呈暗红色;鳍条末梢失血发白,程度不一,尾鳍尤甚,严重时如蛀鳍状。肝脏充血(部分肝胰脏肿胀),脾脏(亦有萎缩情况)、肾脏充血肿大(亦有失血情况);肠道发炎、食物较少。因而在临床诊断中,鳃瓣出血可视作该病的典型症状[2]。

3 防控技术措施

3.1 对苗种采取检疫措施

养殖户(企业)在购买鱼种前应对供苗单位或个人做好苗种产地发病历史的调查工作,尽量在质量信誉较好的良种场购买鱼苗。按照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要求,不少省份已开展了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因此在购苗时要索取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证明,从苗种源头切断病毒输入性传播途径,运输途中也要避免接触病毒。

3.2 实施消毒措施

发现染疫时病鱼必须销毁,对养殖设施应进行彻底消毒。对所有因患造血器官坏死症而死亡的鲫鱼应采用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病原进一步传播。对所有涉及疫病池塘水体、患病鱼体的操作工具应采用高浓度高锰酸钾、碘制剂消毒处理。切忌将患病池塘水体排入进水沟渠。

3.3 加强水质调控

有针对性地进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消防或降低有毒有害因子,保持水环境健康与稳定,减少应激。可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以及底质改良剂,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光合细菌以小分子有机物、二氧化碳等作碳源,氨、铵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氮源,使得光合细菌可以在水质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地除去水体中硫化氢,降低水体中氨及COD累积;芽孢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大量产生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能迅速降解鱼残留饵料和排泄物中蛋白质、淀粉、脂肪等有机物,降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减少底泥生成;硝化细菌是一类能降解氨和亚硝酸盐的自养型细菌。在好氧条件下,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并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保持池塘一定的水深,增加水体的自循环和外循环。

3.4 坚持科学投喂

在鲫鱼整个养殖过程中,特别是疾病高发季节,切忌过度投喂。可在鲫鱼饲料中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免疫多糖制剂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等,提高鱼体细胞免疫活性。改善鱼体内代谢环境,提高鱼体健康水平和抗应激能力。

3.5 使用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进行防治

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除了对病毒复制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以外,还能调节鱼体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病原生物感染的抵抗力,而且对鱼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将黄芪、大青叶、板蓝根等多种中药材超微粉碎后拌饵料,在发病季节前进行预防,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进行治疗。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的使用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0.5g/kg~1.0g/kg,连续投喂4d~6d即可。

3.6 外用药物防治技术

在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爆发期间,使用碘制剂包括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等,碘制剂是杀灭病毒较为有效的药物,碘制剂性温和,刺激性小,对养殖环境、水体以及鱼体影响小,其使用浓度为每立方水体0.3mL~0.5mL,可以连续泼洒2~3次,隔天1次。

3.7 采用“休克”疗法

在防治鯽造血器官坏死症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爆发时,采取“不换水、不投喂、不用药”等“三不”原则,患病鲫鱼死亡率经过4d~6d后可显著下降,进入一个平缓发生期。这一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总体上是避免给患病鲫鱼造成进一步的应激压力,从而让患病鲫鱼自身建立抗病毒状态,达到缓解疾病进程的目的。在患病期间采取不换水、不泼洒外用药物、不内服抗生素、减少饲料投喂量至正常量的50%~70%,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病情可以得到较为迅速地缓解,死亡量下降明显或维持在不增长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

[2]刘文枝,曾令兵.2019年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状况分析. 2020我国水生动物重要疫病状况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48-64.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