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鲤鱼疱疹病及其防控措施

发表时间:2019/06/10 20:38:07  浏览次数:291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淡水鱼是水产养殖的主要鱼类之一,是主要食用鱼类之一,而且许多品种还是供观赏的,比如色彩艳丽的锦鲤。淡水鱼类在养殖中会受到各种致死性疾病的侵袭,致死性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
        一、病毒
       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病毒的病理学两重性
一方面: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问题,是同宿主细胞相对而言的,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机体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在细胞水平有细胞病变作用,但在机体水平可能并不显示临床症状,此可称为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感染。
另一方面: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所致的临床症状有急、慢之分,有的病毒一般只表现急性感染而很少表现慢性感染;有的则既有急性过程,也有慢性过程。
所以,病毒病原微小,感染动物后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抗菌素对病毒几乎不起作用,而化学药物在灭活病毒前就可能对宿主细胞产生损害。尤其在每年的春秋季节,是鱼类病毒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因为水温是最适合病原生长繁殖的。同时,病毒性疾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一,发病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
     
       二、锦鲤疱疹病毒
       1、鲤疱疹病(KHVD)危害
       新华社2010-07-15
       日本多家养鱼场因鲤鱼疱疹病毒而报废
新华社信息东京1月17日电(记者何德功)因日本茨城县霞浦和北浦鲤鱼养殖场无法根除鲤鱼疱疹病毒,58家鲤鱼养殖业主近日向茨城县知事提出申请,决定放弃渔业养殖。
据《读卖新闻》16日报道,从2003年11月开始,霞浦和北浦两湖养殖的鲤鱼大量死亡,化验结果表明是受鲤鱼疱疹病毒感染。有关部门12月作出决定,销毁两湖养殖的所有鲤鱼。由于没能查明感染途径,若干年内无法开业,鲤鱼养殖业主经过讨论于近日作出决定,放弃渔业养殖,并向茨城县有关当局提出补偿要求,具体补偿额还有待商议。霞浦和北浦两湖养殖的鲤鱼占日本市场鲤鱼份额的50%,业主放弃养殖鲤鱼之后,市场鲤鱼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持续下去。
据悉,个别鲤鱼养殖业者为再次开业曾向银行申请贷款,但遭到拒绝,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渔业养殖。
       2、鲤鱼疱疹病的发展
 1998 年, 在以色列首先暴发锦鲤疱疹病毒病, 使以色列锦鲤和鲤鱼养殖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紧接着, 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 如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亚洲一些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日本和南韩养殖的锦鲤也因锦鲤疱疹病毒病而大量死亡,累计死亡率达到90 %.。2002 年4 月中旬在印度尼西亚养殖的锦鲤和鲤鱼中暴发此病, 损失达500 万美元。2003 年10 月日本10 余个县暴发该病,到11 月份已经造成近千吨的鲤鱼和锦鲤死亡。2004年4 月, 我国的台湾省报道流行锦鲤疱疹病毒( KHV)病, KHV 病毒从2002 年12 月就已入侵台湾, 由于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造成了锦鲤的大量死亡, 死亡率高达80%~100%。
2004-02-03 农业部渔业局 农渔养殖函[2003]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渔业主管厅(局):关于加强鲤疱疹病毒应急监测工作的通知
       症状:病鱼临床症状为停止游动,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状斑与水泡,鳃出血并产生大量黏液或组织坏死,鳞片有血丝,鱼眼凹陷,患病鱼1-2天内死亡,目前主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诊断。
      措施:为避免疫情的传入和蔓延,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要紧急启动鲤疱疹病毒的监测工作,重点加强进口养殖鲤鱼与锦鲤的监测,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送国家水生动物病重点实验室检测,并向我局报告。 二、对有疑似病例的养殖场要按照《动物防疫法》及有关水生动物防疫的规定实施隔离监管,并做好防疫消毒工作,对确诊病例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渔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将情况通报畜牧兽医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强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的水生动物疫病名录及特征
       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二类动物疫病(77种,其中水生动物疫病17种)
       鱼类病(11种):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刺激隐核虫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流行性溃疡综合症
       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动物防疫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应当采取下列控制和扑灭措施:
      (一)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控制、扑灭措施。
 
       三、流行情况
       1、概念
       锦鲤疱疹病毒( koi herpesvirus , KHV)仅限于锦鲤和普通鲤鱼, 而金鱼、草鱼、罗非鱼等对 KHV 有抵抗力. 该病呈季节性爆发(春秋两季) ,发病时水温为18~28 ℃,22~24 ℃病毒感染力最强。 KHV 某些物理、生化性质与鲤鱼疱疹病毒(CHV) 相似,但在细胞系特异性、CPE类型、抗原特异性等方面有所不同.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KHV 可感染各年龄段普通鲤鱼和锦鲤,而 CHV 主要感染小于 2 月龄的鱼,大于 2 月龄鱼对 CHV 有抵抗力。
       KHV 是近年来在锦鲤和普通鲤鱼中发现的一种新病毒,它传染性强,死亡率高达80%~100%,死亡较快,,呈世界性分布和流行, 一旦暴发流行,就给锦鲤观赏渔业和鲤鱼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1)养殖鲤鱼
       临床表现为行动迟缓,病鱼在水面停滞或漫游,有的体色严重发黑、在池塘边缘少量聚堆、停滞,渔民称“散边”。
       体表花斑状,特别是无鳞的框鲤,在水中明显。有鳞的鲤鱼不明显。
       体表多黏液,但大多数无皮肤溃疡或出血。
       缩头:渔民也叫“骷髅头”、“扣扣眼”。有的鱼不明显。实际是眼内陷。(眼和头部皮肤内陷)
       烂鳃:鳃丝呈条状坏死样烂鳃,不烂处的鳃丝外观正常,并挂泥。与细菌性慢性烂鳃呈大面积浅表溃烂不同。养殖户称“花鳃”或“黑鳃”。
脾肿大、肾肿大(似水肿,感觉很肥厚,像含水)。
       鱼肠道内壁呈均匀的大面积出血,肠内无黄色脓状物,为单一症状,无没有其他症状。
       2)锦鲤
       病程不同时期, 锦鲤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有差异性。
       发病初期
       体表有少量出血, 少量鳞片脱落, 鳞片松动, 鳞片上出现血丝; 眼凹陷; 肛门轻微红肿; 鳍条尤其尾鳍充血严重, 估计是尾鳍日常运动多的原因; 撕开皮肤, 出现皮下充血和肌肉出血症状, 出血和充血沿着肌刺分布较多; 打开鳃盖, 鳃丝颜色深红色, 剪去一条全鳃, 流出的血液明显偏少并且凝集非常迅速, 约流出4 s 开始快速凝固, 血液凝固时间明显比健康鱼短; 打开腹腔剪开心脏, 出血明显比健康的鲤鱼少, 并且凝血迅速;肠道无其他炎症但充血发红, 尚未出血; 肝小叶末端有细小出血点, 表面活性物质部分丧失, 易碎; 脾脏有出血点, 镜检发现内部有少量出血点, 出血点呈鲜红色;后肾肿大, 镜检有出血点, 鲜红色; 胆固缩, 颜色变深。
       发病中后期
       患病锦鲤出现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行为上会出现无方向感的游泳, 或在水中呈头下尾上的姿势漂游, 甚至停止游泳; 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斑和水泡; 鳍条充血, 尤其是尾鳍; 鳞片上出现血丝, 病鱼口腔充血和出血, 腹部出血, 病鱼鳃出血并产生大量粘液或组织坏死; 患病鱼在1 d~2 d 内就会死亡。
       KHV 发生时, 表现出发病急、感染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 并且最先死亡的往往是个体肥满度比较高的,最后带毒存活的往往是比较畸形、瘦小的个体。
       试验室诊断
       临床表现与许多普通的细菌感染和寄生虫侵袭相似, 因此不能单纯通过观察鱼的外部特征或临床表现来进行决定性的判断。该病毒的最后确认需要试验室的诊断结果, 临床症状仅供初步判断。目前有效的检测和诊断手段不多, 主要是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方法。国外对KHV 检测方法尚未标准化, 但通常是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分离病毒, 然后用PCR 进行鉴定。
       3、致病途径
       锦鲤疱疹病毒的致病机制还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有研究人员提出过这样一种假设:遭受锦鲤疱疹病毒粒子感染的鲤鱼或锦鲤,它们污染过的水里可能存在的病毒粒子可以通过鳃进入鱼体内,病毒粒子在鱼体内进行大量复制,同时导致表皮黏膜腐败和坏死。然后病毒粒子快速的从鳃传播到肾,诱导间质性肾炎,最终诱导健康鱼发病;另一种说法是病毒通过表皮脱落或腐败的方式释放到水中,在经过鳃侵入鱼体内进行复制,再把病毒粒子释放到水中,以此重复循环感染鱼体。Costes 等学者也证实了病毒粒子主要是通过皮肤感染进入鱼体内的。
       4、传染性强
       传染方式:鱼种、网具、水源等。
       从各个池塘发病时间上看,有明显的相邻池塘接连发病、逐渐向远方传染的现象。
       5、 发病时间
       据报到该病毒的试验室最适培养温度是21℃, 发病水温18℃~29℃, 发病高峰水温为22℃~28℃, 该病在春季和秋季多发生。本地区大致发生时间: 5 月中下旬、8 月上旬~9 月上旬;。鱼类已经感染KHV 的情况下, 养殖水温在18℃~27℃之间持续的时间越长, 就越有可能暴发。
        6、药物治疗
        用抗菌药物外泼和内服无效。
       使用消毒剂(二氧化氯、强氯精、溴氯海因、戊二醛、三黄粉、一些中药水剂)、杀虫剂(硫酸铜、硫酸亚铁、敌百虫、高锰酸钾、葵甲溴铵、代森铵)、食盐等后,加重死亡。
       采用减料、增氧、稳水、抗应激、增强免疫力的方法效果好。早期采用此方法,能够缩短病程、减少死亡。如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死亡量增加,先解毒,再采用此方法,同样能够大幅度降低死亡。后期应该结合外泼抗菌药物,控制烂鳃引起的死亡效果明显(但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禁止外泼抗菌药物)。该病后期也对药物刺激反应强烈,可以建议后期少量多次外泼聚维酮碘等刺激小的药物。
       7、免疫性
       池塘春天得过疱疹病毒病后,不重复感染,一般秋天不再得该病。秋天得了,一般次年春天不得。
       四、疾病预防措施
      “防大于治”,它对于淡水鱼病毒性疾病也同样适用,所以淡水鱼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要怎么预防成了关键因素。对于病毒病目前还没有特效预防药。而专家们也一致反对滥用药物,认为那样不仅会降低鱼等水生动物的肉质质量,并留下残留的毒性,还会降低动物自身的抗病能力,污染水体环境。
       1、疫苗
       制备高效价的疫苗是预防淡水鱼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从疫苗的研究情况看,灭活疫苗、减毒疫苗、细胞工程疫苗等对草鱼出血病的防治已做出重要贡献,对于其他水生动物,疫苗的制备与使用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锦鲤疱疹病毒到目前为止,只有组织灭活疫苗的研究,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该病的较有效的疫苗是通过变温的方法或在敏感细胞上连续传代获得非致病的突变株,作为弱毒疫苗免疫锦鲤和鲤鱼,免疫保护率可达80%以上。但是弱毒疫苗存在易返祖和不易保存等缺点,还需要研究更加安全有效的基因工程疫苗。
       2 、预防措施
       从病毒病的致病机理看, 由于病毒是专一性寄生于细胞内的生物, 当病毒感染鱼体后, 在细胞内进行复制, 消耗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 最终结果往往是破坏细胞结构, 使细胞崩解而死亡, 这就是病毒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体外有许多方法杀死病毒, 而在体内则十分困难。所以对付病毒病的最好方法是要以预防为主,不让鱼与病毒接触。措施如下:
       2. 1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利用我省现有的水生动物病害测报系统和各级鱼病防治网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并依据《水生动物防疫管理办法》,建立疫情逐级报告制度。对有疑似病例的养殖场要按照《动物防疫法》及有关水生动物防疫的规定实施隔离监管并做好防疫消毒工作, 对确诊病例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2. 2 建立隔离制度
养殖动物疫病一旦发生, 特别是传染性疾病, 首先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以免疫情传播蔓延。实施隔离, 即对已发病的池塘或地区首先进行封锁, 对池内的养殖动物不向其它池塘和地区转移, 不排放池水。工具未经消毒不在其它池使用。与此同时, 饲养人员要勤于清除发病死亡尸体, 及时掩埋、销毁。对发病鱼类及时做出诊断, 确立对策指导疾病防治和控制疫情流行。
       2. 3 不从疫区引进苗种
在水产苗种引进、运输、饲养过程中, 要教育渔民增强风险意识, 特别要增强病毒病的防范意识, 不从疫区引进苗种。
       2. 4 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综合防治
要采取以防为主的措施。采用: 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 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提高养殖种群和养殖群体的免疫力等全面综合预防措施, 防止病毒病的发生。
       3、 管理措施
       3.1在鱼苗入池后,尽快调节池水温度。锦鲤疱疹病毒在23~28℃是最易发病的温度,水温保持在18℃左右可以减少发病几率,也不会对鱼的生长造成影响;
       3.2轮养 在流行过此病的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而且放养前要对水池彻底清理,入池前的鱼苗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消毒;
       3.3饵料中要富含鱼苗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3.4合理的换水增氧,尤其在阴雨天或是冬季,保持鱼塘内有充足、新鲜的氧气;
       3.5养殖密度不宜太大;
       3.6加强日常管理,做到每天都观察鱼体活动情况,并做好记录;
       3.7使用的工具及运输车辆要定期消毒;

鲤鱼疱疹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鲤鱼疱疹病毒病是20世纪末被确诊的一种疾病,现已流行于世界各地。最近几年在我国主要鲤鱼养殖区域都有流行,并呈逐年暴发流行的趋势,网箱、池塘等各种养殖模式都呈现处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成为养殖户的心腹大患。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够,绝大多数从业者对此病了解不够,很多按细菌性烂鳃等病处理,结果造成越治越死,经济损失极具增加的情况。

一、病原

病原是锦鲤疱疹病毒,暂列为疱疹病毒科,鲤疱疹病毒属。又称鲤疱疹病毒Ⅲ型,与鲤痘疮病毒(鲤疱疹病毒Ⅰ型),和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疱疹病毒Ⅱ)同属。

二、流行情况

疱疹病毒病在辽宁地区每年有2个主要发病阶段,一是春夏交接(6月初到7月末)期。雨水多、长期低温的时候发病比较重。水温渐渐升高到30℃的时候,鱼病可逐渐缓解至痊愈。二是夏秋转换(8月末到9月末)期,水温逐步下降时。发病水温在18-28℃,以23-28℃最为严重。

该病传染性很强,鱼种、渔具及水源都会造成传染。往往一个地区发病,整个区域难于幸免,呈现出快速蔓延的趋势和流行特点。

三、症状

病鱼体质瘦弱,体表粘液增多,眼睛及头部上方凹陷,俗称“骷髅头”,有的鱼不明显。鳃丝局部腐烂。解剖内脏,肝脏有失血或出血现象,大部分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症状。胆和肾脏肿大,部分胆囊有充血现象,肠道发炎红肿。发病前有“暴食”现象,后期体表有花斑出现,框镜更明显。

四、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但要区分开和细菌性烂鳃的区别,细菌性烂鳃不会眼球突出或凹陷,从表层开始腐烂,呈现大面积浅表腐烂。疱疹病毒从里层鳃片向外层腐烂,且不烂处鳃丝正常。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1]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