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10/18 20:26:51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水生动植物病原库 作者:杨先乐 李圆圆 浏览次数:16526
细菌性病是极常见,危害性最大的鱼病,其易产生耐药性,与某些鱼病症状相似,给实际治疗带来极大难度,正确诊断与防治细菌性鱼病显得尤为重要。
一、细菌性鱼病的主要特征
1、细菌性鱼病的特点
细菌性鱼病是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鱼病,其病原与病毒病和寄生虫病不同,可人工培养,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因此通过培养测定其敏感物有利于防治。防治常采用化学药物,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容易产生耐药性,有些细菌性鱼病症状与病毒、寄生虫鱼病有类似之处,容易弄错。
2、与病毒、寄生虫鱼病症状的区别
(1)细菌性烂鳃病
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症状: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多,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鳃上附着的泥不易洗掉。取病灶黏液或鳃丝镜检可见大量细长的杆菌滑行。
除了细菌能引起烂鳃之外,寄生虫和鳃霉也会出现烂鳃症状,它们间的区别是: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烂鳃,其主要症状是黏液多,病鱼鳃盖张开,呼吸困难;鳃丝末端肿胀,弯曲,变形。镜检鳃上有大量寄生虫,大黄和抗菌药治疗无效。
鳃霉引起的烂鳃,其症状是鳃出血,淤血,呈花鳃,严重时整个鳃青灰色。镜检可见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中,细菌则不进入组织内部。
(2)白头白嘴病
细菌、车轮虫病及钩介幼虫均可导致白头白嘴的症状,细菌性白头白嘴病的主要症状是病鱼从吻端至眼球处一段皮肤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口周围皮肤糜烂有絮状物粘附;而车轮虫病与钩介幼虫导致的白头白嘴病主要症状是病鱼皮肤、鳍、鳃上有许多白色小点,来势不如细菌性白头白嘴病凶,死亡率不高。
(3)细菌性肠炎病
肠炎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由细菌所导致的肠炎病轻按病鱼腹部有浓液流出,肠道内充满黄色积液,活检时,肠壁弹性较差,严重时,肠腔内少量红细胞脱落;而由病毒导致的肠炎(如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则轻按病鱼腹部无浓液流出,肠道没有黄色积液,活检时肠壁弹性较好,严重时有大量红细胞脱落。
(4)疖疮病
细菌性导致的疖疮病是皮下肌肉感染、发炎,化脓形成脓疮。而黏孢子虫等寄生虫也可出现疖疮现象,它们寄生在肌肉内引起体表隆起,患处肌肉失去弹性,二者通过镜检可区别。
(5)斑点叉尾鱼回肠型败血症
斑点叉尾鱼回肠型败血症与斑点叉尾鱼回病毒病所导致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均有腹部膨大的症状。但这两种病却有显著区别,前者病鱼头部常有空洞性损伤,而后者则无此症状;前者只感染1龄以下的鱼,后者除了感染1龄以下的鱼体外,还可感染2龄以上的鱼。
二、几种主要细菌性鱼病的防治
1、细菌性烂鳃病 (Bacterial gill-rot disease)
【病原】该病病原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曾认为病原是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 calumnaris)。
【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病鱼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群众称此病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末端的病变比较严重,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鲤鱼、鲫鱼、白鲢、鳙鱼、团头鲂、金鱼等也都可受人工感染,罗非鱼、团头鲂与三角鲂杂交鱼、纹唇鱼等也都可发病致死。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短。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地养鱼区都有此病流行,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诊断方法】眼观诊断要点是鱼体发黑,鳃丝肿胀,粘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取鳃上淡黄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玻片上,加上2-3 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min 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吨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⑵ 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0.5-1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⑶ 五倍子,一次量,每1吨水体,4g,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⑷ 大黄,一次量,每1吨水体,2.5-3.7g,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⑸ 干乌桕叶,一次量,每1吨水体,3.7g,先将乌桕叶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沸10分钟,再连水带渣,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二)治疗
⑴ 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一次量,每1kg体重,30mg,或10mg,或2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⑵ 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均为5-15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⑶ 磺胺间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体重,2-4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⑷ 硫酸链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20mg,亲鱼肌肉注射,3天后再注射1次。
⑸ 卡那霉素,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3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2、白皮病(White skin disease)
【病原】该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e columnaris)和白皮假单胞菌(P. dermoalba)。
【症状】病鱼初期尾柄部呈灰白色,随后至背鳍基部后的体表全部发白,严重时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发病时病鱼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即死亡。
【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当年鲢、鳙苗及鱼种,受伤鱼体更易感染。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d 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当年草鱼有时也可发病。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 龄及2 龄以上的成鱼偶尔可发病。该病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d 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诊断方法】背鳍以后至尾柄部分皮肤变白,镜检有大量杆菌存在。鳍条、皮肤无充血、发红现象。该病主要流行在鲢、鳙鱼的夏花鱼苗、鱼种中。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含氯石灰(漂白粉),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吨水体,1-1.5g,或0.3-0.6g,或0.2-0.5g,或0.1-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⑵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吨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⑶ 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0.5-1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⑷ 五倍子,一次量,每1吨水体,4g,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⑸ 大黄,一次量,每1吨水体,2.5-3.7g,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二)治疗
⑴ 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一次量,每1kg体重,30mg,或10mg,或2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⑵ 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均为5-15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⑶ 磺胺间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体重,2-4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⑷ 强碘或杀菌红,一次量,每1吨水体,0.45g或0.15-0.22g,全池泼洒,15天1次。
3、白头白嘴病(White head-mouth disease)
【病原】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病原体是一种黏细菌(Myxococcus sp.)。
【症状】病鱼从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褪,变成乳白色,口肿胀,周围皮肤腐烂,有絮状物黏附其上,呈“白头白嘴”症状。将病鱼拿出水面,症状不易观察。个别病鱼的颅顶充血,呈“红头白嘴”症状。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尤其对草鱼危害性最大,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此病流行于夏季,从5月下旬开始,发病高峰为6月,7月下旬以后较少见。
【诊断方法】本病的诊断应抓住以下三点:
⑴ 病鱼在水中白头白嘴的症状比出水面时明显。病鱼衰弱地浮游在下风近岸水面,对人、声反应迟钝,可见明显的白头白嘴症状。若把病鱼拿出水面,白头白嘴症状又不甚明显。
⑵ 有似粘细菌的病原菌通常只感染鱼苗和夏花鱼种。刮下病鱼病灶周围的皮肤,放在载玻片上,加2-3 滴清水,压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除可看到大量的离散崩溃的细胞、粘液、红细胞外,还有群集成堆、左右摆动和少数滑行的细菌。
⑶ 注意与车轮虫病和钩介幼虫病相区别。从病鱼的外表来看,这两种病也可能显白头白嘴,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病原体不同,危害程度的差别也很大。车轮虫病和钩介幼虫病来势不如白头白嘴病凶猛,死亡率也没有这么高。镜检白头白嘴病患处粘液有大量滑行杆菌,若见大量轮虫或钩介幼虫则为寄生虫病。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菌毒必克或超碘,一次量,每667m3水体,均为80-100ml,全池泼洒,20天1次;同时用迪诺康或速康灵,一次量,每1kg饲料,均为6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天。
⑵ 45%苯扎溴铵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0.22-0.33ml,全池泼洒,每隔2-3天1次,连用2-3次。
⑶ 50%二氯异氰脲酸钠粉,一次量,每1吨水体,0.12-0.2g,全池泼洒,15天1次。
(二)治疗
⑴ 复合碘溶液,或10%聚维酮碘溶液,或10%聚维酮碘粉,一次量,每1吨水体,0.1ml,或0.45-0.75ml,或0.15g,全池泼洒1次。
⑵ 1%高碘酸钠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1.5-2ml,全池泼洒,每2-3天1次,连用2-3次。
⑶ 次氯酸钠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1-1.5ml,全池泼洒,每2-3天1次,连用2-3次。
⑷ 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0.135g三氯异氰脲酸片,一次量,每1吨水体,0.3-0.45g或0.3-0.5片,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1-2次。
⑸ 10%戊二醛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0.4ml,全池泼洒,每2-3天1次,连用2-3次。
4、赤皮病(red skin disease)
【病原】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属假单胞菌科。
【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体表局部或大面积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充血,尾部烂掉,形成“蛀鳍”。鱼的上下鄂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有时鳃盖烂去一块,呈小圆窗状,出现“开天窗”。在鳞片脱离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寄生,加重病势。发病几天后就会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
【诊断方法】根据外表症状即可诊断。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因放养、扦捕、体表寄生大量寄生虫等原因造成鱼体受伤后,给病原造成可乘之机是发病的基础。同理,冬季由于冻伤,藕塘中饲养的草、青鱼也容易发生赤皮病。注意该病与疖疮病相区别,疖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充血发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含氯石灰(漂白粉),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吨水体,1-1.5g、或0.3-0.6g、或0.2-0.5g,或0.1-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⑵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吨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⑶ 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0.5-1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⑷ 五倍子,一次量,每1吨水体,4g,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⑸ 大黄,一次量,每1吨水体,2.5-3.7g,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二)治疗
⑴ 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一次量,每1kg体重,30mg,或10mg,或3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⑵ 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均为5-15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⑶ 复方新诺明,一次量,每1kg体重,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天,首次用量加倍。
⑷ 磺胺间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体重,2-4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首次量加倍。
⑸ 硫酸链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用量20mg,肌肉注射,3天之后再注射1次。
5、鲤白云病(White cloud disease of carp)
【病原】鲤白云病病原为恶臭假单胞菌(P. putida),此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症状】患病早期可见鱼体表有点状白色黏液物附着,并逐渐扩大,严重时好似全身布满白云,以头部,背部及尾鳍等处黏液更为稠密。重者鳞片基部充血,鳞片脱落。解剖可见肝脏、肾脏充血。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加州鲈。常发于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流行温度为6-18℃。当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流行,常并发竖鳞病和水霉病。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的诊断,并须刮取鱼体表粘液进行镜检。因鲤斜管虫、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大量寄生时,也可引起鱼苗、鱼种体表有大量粘液分泌,并引起病鱼死亡。进一步确诊,则必须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含氯石灰(漂白粉),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吨水体,1-1.5g,或0.3-0.6g,或0.2-0.5g,或0.1-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⑵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吨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⑶ 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0.5-1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⑷ 五倍子,一次量,每1吨水体,4g,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⑸ 大黄,一次量,每1吨水体,2.5-3.7g,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二)治疗
⑴ 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一次量,每1kg体重,30mg,或10mg,或2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⑵ 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均为5-15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⑶ 复方新诺明,一次量,每1kg体重,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天,首次用量加倍。
⑷ 磺胺间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体重,2-4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⑸ 硫酸链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20mg,亲鱼肌肉注射,3天后再注射1次。
6、细菌性出血败血症(Bacterial septicemia)
【病原】该病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也有报道是温和气单胞菌(A. sobria)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
【症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眼眶周围也有充血,尤以鲢鱼,鳙鱼为甚。病鱼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浑浊腹水。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肿大。肠系膜、腹及肠壁充血,肠腔内积有大量液体或有气体。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白鲫、异育银鲫、团头鲂、鲢、鳙、鲤、鲮及少量草鱼、青鱼等。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流行时间为3-11月,高峰期常为5-9月。水温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5℃以上时严重。
【诊断方法】
⑴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⑵ 在病鱼腹水或内脏检出嗜水气单胞菌可确诊。南京农业大学在1991 年研制出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可在3-4h 内做出正确诊断。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高锰酸钾,一次量,15-20g,浸浴,10-30分钟。
⑵ 含氯石灰(漂白粉)或漂粉精,一次量,每1吨水体,1g或0.2-0.3g,全池泼洒1次。
⑶ 8%二氧化氯,一次量,0.1-0.3g,全池泼洒1次。
⑷ 诺氟沙星,一次量,每1kg体重,10-3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⑸ 大黄,一次量,每1吨水体,2.5-3.7g,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二)治疗
⑴ 沙拉沙星,一次量,每1kg体重,15-2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⑵ 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均为15-2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⑶ 复方新诺明,一次量,每1kg体重,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天,首次用量加倍。
⑷ 庆大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10-3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为1个疗程。
⑸ 复合碘溶液(1.8-2%有效碘),一次量,每吨使用0.1ml,全池泼洒。
7、细菌性肠炎(Bacterial enteritis)
【病原】该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 punctata f.intestinalis),是条件致病菌。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常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肠壁充血发红,早期肠腔内少有或没有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后期肠粘膜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充塞于肠管中。
【流行情况】本病是养殖鱼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我国各养殖地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青、草、鲢等。草、青鱼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受害,死亡率高,一般死亡率在50%左右,发病严重的鱼池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水温在20℃以上开始流行,25-30℃水温时为流行高峰。流行时间4-10月,1龄以上的草鱼、青鱼发病多在4-6月,当年草鱼种多在7-9月发病。该病常和细菌性烂鳃、赤皮病并发。
【诊断方法】肠道充血发红,尤以后肠段明显,肛门红肿、外突,肠腔内有很多淡黄色粘液。从肝、肾或血中可以检出产气单胞杆菌。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含氯石灰(漂白粉),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吨水体,1-1.5g,或0.3-0.6g,或0.2-0.5g,或0.1-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⑵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吨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⑶ 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0.5-1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⑶ 大蒜(用时捣烂),或大蒜素,或食盐,一次量,每1kg饲料,5g,或0.02g,或0.5g,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3天。
⑷ 穿心莲、大青叶、黄芩、桑白皮和白矾,一次量,每1kg饲料,40g、30g、5g、10g和5g,打成微粉后,拌饲投喂。
(二)治疗
⑴ 干的穿心莲或新鲜的穿心莲,一次量,每1kg饲料,20g或30g,打成浆,再加盐,一次量,每1kg饲料,0.5g,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3天。
⑵ 磺胺-2,6二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体重,100mg,第2天起,一次量,每1kg体重,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7天。
⑶ 诺氟沙星,一次量,每1kg体重,10-30mg,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3-5天。
⑷ 甲砜霉素粉,一次量,每1kg饲料,7g,拌饲投喂,疾病流行季节,15天1个疗程,1天1次,连用5天。
⑸ 8%二氧化氯颗粒,一次量,每1吨水体,0.08-0.11g,全池泼洒;同时用鱼虾康或人参大蒜素,一次量,每1kg饲料,2-3g或2-3g,拌饲投喂,1天1-2次,连用4-5天。
8、打印病(Stigmatosis)
【病原】该病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 punctata subsp.punctata)。
【症状】主要病状是病鱼肛门两侧或尾鳍基部的皮肤及其下层肌肉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周边充血发红,状似红色印记。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糜烂,直至露出骨骼和内脏。病情严重的鱼,身体瘦弱,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终至衰竭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鲢鱼、鳙鱼,从鱼种、成鱼直至亲鱼均可发病。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夏、秋较易,28-32℃为其流行高峰期。一般认为此病的发生与操作受伤有关,特别是家鱼人工繁殖操作有很大影响,池水污浊亦影响发病率。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病理变化(尤其是病鱼特定部位出现的特殊病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接种在R-S 培养基上,如长出黄色菌落,则可作出进一步诊断,如用荧光抗体法则能作出准确诊断。注意与疖疮病区别,鱼种及成鱼患打印病时通常仅一个病灶,其他部位的外表未见异常,鳞片不脱落。患病鱼的种类限于鲢鱼、鳙鱼、草鱼等。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含氯石灰(漂白粉),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吨水体,1-1.5g,或0.3-0.6g,或0.2-0.5g,或0.1-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⑵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吨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⑶ 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0.5-1ml,1天1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⑷ 五倍子,一次量,每1吨水体,4g,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⑸ 大黄,一次量,每1吨水体,2.5-3.7g,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二)治疗
⑴ 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一次量,每1kg体重,30mg,或10mg,或2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⑵ 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均为5-15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⑶ 复方新诺明,一次量,每1kg体重,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天,首次用量加倍。
⑷ 磺胺间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体重,2-4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⑸ 硫酸链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20mg,亲鱼肌肉注射,3天后再注射1次。
9、斑点叉尾鱼回肠型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 ESC)
【病原】斑点叉尾鱼回肠型败血症的病原菌是鱼回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症状】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离群独游,反应迟钝,摄食减少或不吃食。典型的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垂在水中,有时呈痉挛式的螺旋状游动,继而发生死亡,死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眼部、背部、体侧、腹部、颌部和鳃盖上均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在深色皮肤区则出现淡白色斑点,有的病例头部皮肤和躯体皮肤发生腐烂,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鳃丝苍白而有出血点,肌肉有点状出血或斑状出血。脾、肾肿大和出血,胃膨大,肠道扩张,充血、发炎,肠腔内充满气体和淡黄色的水样液体,粘膜水肿、充血。
慢性型斑点叉尾鱼回肠型败血症:比经肠道感染的急性型病程长,病原经神经系统感染。最初病原菌通过鼻腔侵入嗅觉器官,再经嗅觉器官移行到脑,形成肉芽肿性炎症后,引起慢性脑膜炎,感染迅速经脑膜到颅骨,最后到皮肤,使皮肤溃烂,最后在头部形成一个空洞性的病灶,这个病灶一般在颅骨前,呈外突的或开放性的溃疡,因而,不需要切除脑颅骨即能看到脑,形成“头穿孔”。
【流行情况】本菌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鱼回,白叉尾鱼回,短棘鱼回,云斑鱼回,紫魳也有一定易感受性。美鳊、鳙鱼和大口鲈对该病有很强的抵抗力。在热带养殖的花鱂科鱼中,该菌也可以引起其神经系统的疾病。欧洲鲇、虹鳟和大鳞大麻哈鱼实验性感染很敏感。ESC 是一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当水温在24-28℃的条件下发生流行,因为该水温范围很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因此,每年的5-6月和9-10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在24-28℃的温度范围以外,也可能发生,但其死亡率很低,且多呈慢性疾病,隐性感染的斑点叉尾鱼回肠道内常有病原菌存在。
【诊断方法】对ESC 的确诊需对从靶组织内分离到的革兰氏阴性菌进行鉴定,并结合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诊断。急性型斑点叉尾鱼回肠型败血症病鱼肾脏是最佳病原菌分离器官,血液也是分离病原菌的良好病料;但在慢性型疾病,脑则是病菌分离的最佳部位。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条件,科学饲喂,减少应激,特别是高密度养殖会增加ESC 发生的机会,故放养密度不宜过大。经常加注新水,特别是低温水,以降低水温,当水温在病菌不宜生长的范围,ESC 会自行平息。
⑵ 做好免疫预防,在许多试验和实际生产中已证实,使用疫苗能有效地预防该病。用超声波粉碎菌体疫苗和用福尔马林灭活疫苗都可剌激鱼体产生抗体,产生保护免疫,凝集抗体可持续120天以上。
(二)治疗
⑴ ESC 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小与药物使用的早晚有关,如果怀疑ESC 发生时,应尽快做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若疾病已开始流行,来不及做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时,可先用一些药物投喂,随后再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选择治疗药物。土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本来对该病有效,但越来越多的鱼回爱德华氏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且有时在相同病例分离的不同菌株的抗药性都不尽相同,因此对药物的治疗选择非常困难。一些菌株对卡那霉素、链霉素、萘啶酸,氟哌酸、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等较敏感。磺胺类药每天每千克鱼用100-200mg,抗生素每天每千克鱼用30-50mg,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
⑵ 采用消毒泼洒剂进行水体消毒,杀死水环境中的病原菌,但斑点叉尾鱼回为无鳞鱼,应选择剌激性小的药物,如二氧化氯、二氯海因、溴氯海因等。
10、鱼类弧菌病(Vibriosis)
【病原】该病的病原主要是鳗弧菌,弧菌属(Vibrio)的一些种类,常见的有鳗弧菌(V.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溶藻胶弧菌(V. alginolyticus )、哈维氏弧菌(V.harveyi)、创伤弧菌(V. vulnificus)等。
【症状】弧菌病的症状既与不同种类的病原菌有关,又随患病鱼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别。比较共同的病症是体表皮肤溃疡。病鱼感染初期,体色多呈斑块状褪色,食欲不振,缓慢地浮游于水面,有时回旋状游泳;中度感染时,鳍基部、躯干部等发红或出现斑点状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患部组织浸润呈现出血性溃疡。
【流行情况】弧菌病是海水鱼类最常发生的细菌性疾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流行季节,各种鱼虽有差别,但在水温15-25℃时的5月末至7月初和9-10月份是发病高峰期。鰤鱼发病季节是5月末至7月上旬的初夏和9-10月的初秋,水温为19-24℃;真鲷的发病季节为6-9月25℃左右的高水温期和11月至次年3月15℃左右的低水温期;鲑鳟鱼类和大菱鲆为10-16℃;鲆科、鲽科和鳗科鱼类为15-16℃以上。养殖海水鱼类均易感染。流行时间6月中旬-10月,7-9月为高峰期。25℃以上发病严重;20-25℃时,偶有发生;发病死亡率一般为20-60%。一个养殖区一年最多暴发一次该病。
【诊断方法】从有关症状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应从可疑病灶组织上用TCBS 弧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已有鳗弧菌单克隆抗体、溶藻弧菌单克隆抗体、创伤弧菌单克隆抗体、杀鲑弧菌(V. salmonicida)单克隆抗体等,采用间接荧光抗体(IFAT)技术和ELISA 免疫检测,对上述弧菌引起的弧菌病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分子生物学PCR 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应用于弧菌病的检测。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含氯石灰(漂白粉),或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粉,或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吨水体,1-1.5g,或0.3-0.6g,或0.2-0.5g,或0.1-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0天1次。
⑵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吨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0天1次。
⑶ 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1.5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每7天1次。
⑷ 盐酸土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30-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二)治疗
⑴ 高锰酸钾,一次量,每1L水体,15-25mg,浸浴,5-10分钟。
⑵ 盐酸链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20-50mg,1天1次,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20天。
⑶ 氨苄青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20-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
⑷ 阿莫西林,一次量,每1kg体重,4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
⑸ 噁喹酸,一次量,每千克体重,3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续使用5-7天。
11、爱德华菌病(Edwardsiellosis)
【病原】该病病原为迟钝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革兰氏阴性,周生鞭毛。
【症状】感染不同鱼类产生的症状有所差异,真鲷、鰤于肾脏脾脏产生白色小点,牙鲆稚鱼主要症状为腹水,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肠道发炎,眼球白浊;牙鲆幼鱼肾脏肿大,产生许多白点,腹水呈胶质状;鲻鱼体测肌肉溃疡,溃疡周围肌肉组织出血,腹部充满气体而膨胀。
【流行情况】感染大多数养殖鱼类。流行于春秋季节。
【诊断方法】根据病鱼的症状作出初步的诊断。确诊应从可疑患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出病原菌进行培养和鉴定。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8%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吨水体,1g或0.5g,消毒饵料水蚯蚓30分钟。
⑵ 噁喹酸,一次量,每1kg体重,30-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⑶ 超碘,一次量,每667m3水体,125-150ml,全池泼洒1次;同时用“肝胆泰乐”(商品名)和“迪诺康”(商品名),一次量,每1kg饲料,6g和1-2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二)治疗
⑴ 四环素,一次量,每1kg体重,50-7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续使用7-10天。
⑵ 氟苯尼考,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续使用5天。
⑶ 灭菌灵和菌毒消(10%苯扎溴铵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0.6g和0.4ml,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2-3天;同时用病毒净、鱼虾康乐和三病康,一次量,每1kg饲料,6ml、3g和5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
12、链球菌病(Streptococcosis)
【病原】病原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osis iniae),革兰氏阳性的球菌,菌体相连成链状。
【症状】病鱼食欲下降,静止于水底或离群于水面缓游,有时旋转游动后沉于水低。眼球突出,眼眶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充血发红或出血;鳍充血、发红、溃烂;体表局部尤其尾柄溃烂或带脓血的疥疮。肝脏、脾脏、肾和肠管点状出血。
【流行情况】养殖鰤、牙鲆、鲷、鲳鲹等易感染。全年发生,流行高峰7-9月,稚鱼到成鱼均易感染。
【诊断方法】一般从眼球突出和鳃盖内侧出血等典型的外观症状和内部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就可初诊。进一步诊断需从病灶组织分离细菌,进行细菌学鉴定。另可制备链球菌标准菌株全菌抗血清,进行免疫学诊断。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含氯石灰(漂白粉),或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粉,或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吨水体,1-1.5g,或0.3-0.6g,或0.2-0.5g,或0.1-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0-15天1次。
⑵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吨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0-15天1次。
⑶ 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1-2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0-15天1次。
⑷ 盐酸强力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30-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二)治疗
⑴ 盐酸强力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40-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7-14天。
⑵ 螺旋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25-4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7-10天。
⑶ 氟苯尼考,一次量,每1kg体重,2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7-10天。
⑷ 盐酸林可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4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7-10天。
⑸ 交沙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7-10天。
⑹ 妥比西林,一次量,每1kg体重,10万国际单位,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7-10天。
13、诺卡氏菌病(Nocardiosis)
【病原】病原为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和卡帕其诺卡氏菌(Nocardia kampachi)。
【症状】诺卡氏菌病病情发展缓慢,发病和死亡率较高。初期病鱼体色稍变黑,离群独游或静止在网箱底部,食欲减退;肠充血,肾肿大,肝偶有白斑块。随着病情加重,体表轻微的出血,鳃色淡,肛门红肿;肝组织糜烂并有许多1mm左右的小白点,头肾、肾、脾肿大,白点较多;肠壁加厚,肠充血严重。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2龄的鰤、海鲈、大黄鱼、牙鲆,大黄鱼。流行季节9-11月。
【诊断方法】从病鱼结节处取少许脓汁制成涂片,进行革蓝氏染色,镜检发现有阳性的丝状菌,基本可以确诊。
【防治方法】
(一)预防
⑴ 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1-2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0-15天1次。
⑵ 盐酸土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60-8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