鲮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
鲮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
许政生,梁文浪
(肇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广东 肇庆 526072)
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俗称土鲮、鲮公,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鲮鱼为杂食性鱼类,摄食池塘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残饵粪便等,在养殖中起到“清道夫”和增产增效作用。鲮鱼作为鳜鱼、笋壳鱼的优质饵料,需求量不断增大,已成为热门养殖品种之一。近年随着草鱼的价格低迷,鲮鱼价格坚挺,广东传统四大家鱼养殖模式中加大了鲮鱼放养数量,甚至以鲮鱼为主养品种。
鲮鱼养殖密度加大的同时,也增加了病害发生的风险。养殖过程中,主要有车轮虫病、锚头鳋等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主要为败血症,且具发病速度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经过多年对鲮鱼病害的跟踪和诊治,现总结广东肇庆地区鲮鱼败血症的防治方法。
1 基本情况
1.1 病原
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与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两种病菌可在水温14.0~40.5℃范围内繁殖,最适温度为28.0~30.0℃;适应pH值在6~11,最适pH值为7.27。
1.2 症状
发病早期,病鱼上下颌、口腔、眼眶、鳍条基部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严重时鱼体表充血以至出血,鳞片脱落,眼球外突(图1),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解剖可见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浑浊腹水,腹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图2)。肝、肾、鳃等器官颜色变淡、贫血。病鱼无力游于水面或静止不动,时而乱窜、挣扎,最后衰竭死亡。
图1 病鱼的眼球突出
1.3 流行及危害
流行时间为3—11月,高峰期5—10月,几乎除了冬季,都可能引发疾病。水温15~36℃均可发生,25℃以上发病较为严重。鱼苗和成鱼阶段均可感染,其中以小规格鲮鱼发病率高,达80%。
2 预防措施
2.1 改良底质,调控水质
图2 病鱼的腹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
彻底清塘、晒塘,清除过多的的淤泥,干塘后用生石灰干撒于塘底,用量50 kg/667 m2,以杀灭虫卵和病原菌。养殖过程每15 d泼洒1次芽孢杆菌或EM菌调控水质,维持各指标正常及水体菌相平衡;后期每20 d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改底1次,保证底部环境良好。
2.2 投足饲料,定期保健
投喂营养均衡的人工配合饲料,鲮鱼养殖密度增大,相互间竞争抢食,需投喂足量的饲料且要增大投饵面积,一方面保障鱼体的正常生长,避免分级明显;另一方面减少鲮鱼对水中藻类过量摄食,保持水体藻相平衡。每15 d在饲料中添加黄金多维、免疫多糠、大蒜素等,以提高鲮鱼免疫力。
2.3 消毒预防,杀虫到位
病发季节,每20 d用二氧化氯对水体消毒1次,用量0.3 g/m3;如果pH过低时可泼洒生石灰,用量10 kg/667 m2,既可杀灭病原体,又可调节pH。寄生虫是间接引起鲮鱼败血症的因素,特别是锚头鳋类的大型虫体,易损伤鱼体表,病菌容易入侵感染,因此要勤于观察,做好杀虫工作。
3 治疗措施
发现有寄生虫应先杀虫,丁虫克星(C49H75O13)60 mL/667 m2,全塘均匀泼洒。
止血菌力克(苯扎溴铵)150 mL/667 m2;隔日杀菌红(二硫氰基甲烷)125 mL/667 m2,全塘均匀泼洒。
氟苯尼考(15%)20 mg/kg鱼或恩诺沙星(10%)100 mg/kg鱼、鱼血停(亚硫酸氢钠甲萘醌)2 mg/kg鱼,混合拌饲投喂,连用5 d。
4 小结
不可盲目增加鲮鱼养殖密度,要以环境条件、养殖设施和技术为依据确定放养量和搭配种类,较高的放养密度需要较好池塘条件、水源条件、养殖设施和技术支撑。因为放养密度增加,意味着养殖中残饵、粪便等对水质和底质的影响会加重,同时养殖动物在饵料、空间等方面竞争更加激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应对以保持水体环境、动物健康状况良好。
跟踪发现,水体中藻类总量少也与败血症间接相关。鲮鱼为杂食性,长期摄食藻类后引起水体pH偏低、溶氧量下降,环境正好适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繁殖生长。在治疗时,常会出现复发、治愈难度大等情况,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藻类旺盛与提高pH对败血症的防治有很大帮助。
对于鱼类疾病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水产动物都会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水质与底质环境恶化、病原生物大量繁殖三者叠加的条件下暴发疾病,这3个因素存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防控措施,方能确保养殖成功。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