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时节鱼类水霉病不用怕,治疗有诀窍绝招!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是由水霉科中的水霉和绵霉感染所引起的,多发于晚冬和早春时节,当水温低于20℃时易感染此病,其繁殖适温为13℃—18℃。
水霉病发生
水霉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鱼体体表受到损伤所引起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扦捕
在冬季或早春水温较低时干塘或用网扦捕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拉网时间过长,引发鱼体剧烈活动或跳跃,造成其体表鳞片部分脱落。
2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鱼体处于相对密集状态,相互挤压或擦伤。
3体表寄生虫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在晚秋气温下降后,未用最后一次杀虫药,致使体表原先残存下来的寄生虫(例如锚头鳋、中华鳋等)得以存活,寄生部位有伤口。
4越冬冻伤
在冬季寒冷条件下进行拉网起捕,或者是囤养池水位过浅,因寒潮等原因引发鱼体冻伤。
5池中有死鱼
由于水霉是腐生性的,在鱼类的尸体上水霉的繁殖速度特别快,进而对其它受伤的鱼体产生继发性感染。
6其它因素
冬春季塘水过于清瘦,鱼体极度饥饿或营养不良,也易感染上水霉病。
水霉病的症状
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能够觉察到病症时,此时的水霉菌丝体已经侵入鱼体伤口,使鱼体表皮肤发生溃烂,水霉菌的一端(内菌丝)会深深植根于鱼体肌肉内部并使附近的组织坏死为其提供养份,另一端(外菌丝)向外迅速生长形成如棉絮状的菌丝;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水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水霉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粘附,有的水霉外生部分平堆,色灰白,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於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离孢子到水体中,经由水体流动而扩散传播。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病鱼体表黏液增多,焦躁或迟钝,常与池中其它固体硬物等发生摩擦,外表看似粘满泥浆,体表的水霉常呈泥土色,患病鱼的鳍条常有“蛀鳍”现象,缺损较普遍,鱼体负担过重,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弱死亡。
水霉病的治疗诀窍
很多人,可能在看文章或者咨询时,就专门找药物这个版块,只要看到听说什么药管用,就猴急的关掉文章,马上去买药用下去,然后就发觉---无效!如果简简单单的某种药一用,就能百分百搞定水霉的话,那就没必要写,各位也不会主动来看了。因此,还是耐心来了解其中的诀窍绝招。
治疗水霉的药物有:
(1)硫醚沙星
(2)戊二醛:也可以使用戊二醛合剂,如戊二醛
(3)水杨酸(配合碘制剂更佳)
(4)五倍子(配合碘制剂更佳)
(5)厂家成品药。
(备注:本文作者不详)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