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养成期和苗种期鳃霉病的防治
鱼类鳃霉病目前发病较多,本文为了描述方便,把鱼类鳃霉病根据发病时个体大小和孵化的时间分成养成期鳃霉病和苗种期鳃霉病。因为对此病重视度不够、显微诊断不完善、苗种高发、治疗药物效果待提高等因素,此病将对我国鱼苗种产业和成鱼养殖产业带来大的困扰。
一、鳃霉病的病原形态和流行病学
1.病原形态
鳃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主要病原是鳃霉。鱼类寄生的鳃霉,从菌丝的形态和寄生情况来看,有两种类型:
寄生在草鱼鳃上的鳃霉,菌丝较粗直而少弯曲,分支很少,通常是单枝延生生长,不进入宿主血管和软骨,仅在鳃小片的组织生长。
寄生在青鱼、鳙、鲮、黄颡鱼鳃上的鳃霉,菌丝较细,壁厚,常弯曲成网状,分支特别多,分支沿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
2.养成期鳃霉病流行病学
养成期鳃霉病流行季节为水温较高的5-10月,尤以7-8月为发病高峰,水温超过28℃高发,有机质丰富的水体高发,可短期内引起鱼大量死亡。
养成期鳃霉病在我国南方各省以及北方的辽宁等地均有流行,感染对象包括草鱼、青鱼、鲫鱼、鳙、鲮、银鲴和黄颡鱼等,并以鲮鱼最敏感,受害最严重。
3.苗种期鳃霉病流行病学
苗种期鳃霉病流行季节为苗种繁殖期,每年4月就有发生,繁殖期持续发生。苗种孵化出的第2天就能用显微镜在鳃上观察到鳃霉,在孵化池中的死亡高峰常从第5天开始。如果苗种在孵化池中感染水霉,但发病不严重,暂养到2厘米左右异地运输,下塘后大概10天左右开始发病,15天左右是死亡高峰。四川的加州鲈高发此病,导致2013年多地发生、要投苗3次才成功。
苗种期鳃霉病多种苗种易感。食用鱼类尤其以鳜、鲤、黄颡鱼、鲮等苗种高发,死亡率高。观赏鱼以分类地位原始的鱼类高发,如金龙鱼、银龙鱼。
近年来,广东等南方地区由于水温高、可提前1个月繁殖苗种、鱼苗繁殖配套好等因素,使得广东繁殖的鲫、鲤、加州鲈、鳜等品种水花和2厘米左右的苗种空运到四川、江苏等北方省市,在当地温室里培育1个月,销售给养殖户的模式得到极大的发展。南苗北运成为一种趋势,但2013、2014年南方地区苗种繁殖期持续阴雨、水温偏低、光照弱等因素导致受精卵孵化水温低、孵化时间长、孵化率低,加上对孔雀石绿严格禁用、鳃霉菌在环境中生存能力强等,使得苗种期鳃霉病高发,该病将对国内鱼苗产业带来严重打击。
(龙鱼)
观赏鱼中的银龙鱼苗种也高发鳃霉,从东南亚某国进来的银龙鱼苗种到达国内大概10天左右开始发病,15天进入死亡高峰。经过询问在当地的捕捞暂养苗场就发现黑鳃,进入国内时会看到鳃发青。水温越高则发病越快,30℃水温比28℃水温发病快得多。
二、鳃霉病的病理和特征
1.鳃霉病致病机理
初期无明显病变,当附着于鳃的孢子发育成菌丝,菌丝向内不断伸展,多次分支后,沿着鳃丝血管分支或钻入软骨,破坏组织,导致微血管堵塞,鳃小片上皮增生,鳃瓣黏液增多,鱼鳃苍白或出现点状充血、出血。鳃霉大量生长时,导致鳃组织坏死,鳃瓣边缘糜烂和缺损,病鱼因高度贫血而使整片鳃呈青灰色或黑色,呼吸困难,失去食欲,最终导致死亡。
2.养成期鳃霉病的诊断
现场诊断有3个特征:
①鳃丝呈青色或黑色;
②消毒剂或抗生素使用后死亡量不下降或增多;
③喜欢聚集在溶氧高处。
显微镜镜检可发现鳃组织中有分支的鳃霉菌菌丝或鳃霉产生的许多大小一致的透亮孢子,可确诊。
3.鱼苗期鳃霉病
现场诊断时有3个特征:
①背鳍后、尾鳍前、鱼背部有白点,较大的苗种肉眼可见,这个白点可能是血液阻塞、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②鱼苗嘴巴常张开,感觉鱼机体缺氧,但水体溶氧充足;
③鱼卵孵化、脱膜困难、鱼苗死亡率高。
尤其是第1个特征出现时,严重怀疑是鱼苗期鳃霉病。通过显微观察的方法确诊,因鱼苗期苗种比较小,鳃部发育不全,观察鳃霉需要耐心。
三、鳃霉病难以准确诊断的原因
目前对鳃霉病难以准确诊断的常见原因:
①对此病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此病发生率很少;
②鳃霉病和水霉病分不清楚,认为高温期不会有鳃霉病;
③教科书和鱼病图谱上描述不多,图片不多;
④判断该病需要显微镜观察仔细;
⑤现在很多鱼病诊断场所是显微镜连着电视,低倍物镜、低端摄像头搭配电视,造成电视显示失真。
鳃霉不像运动虫体利于辨识,需要从颜色来判断是否鳃霉,而很多电视显示时红色和黑色颜色锐利度差,难以判断。此病最好用肉眼通过目镜观察鳃丝颜色;
⑥此病经常被误判为水质不好、鳃丝脏或细菌性烂鳃等。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