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钩介幼虫病的鉴定与防治

发表时间:2023/09/22 22:38:47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2期  作者:钟诗群  浏览次数:357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钩介幼虫专营寄生生活,特别喜欢寄生于无鳞鱼的体表、鳍条、鳃等处,吸食鱼体营养,引发皮肤瘙痒,严重时会引发鱼类大量死亡。钩介幼虫在各种类型的水体中都有广泛分布,是淡水水体常见的寄生虫之一。2014年7月,放养于大通湖围网中的二龄斑点叉尾鮰发生较严重的钩介幼虫病。

一、钩介幼的发生与发育

钩介幼虫是部分底栖软体动物(如: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圆顶珠蚌等蚌科动物)的幼虫。淡水蚌科动物,在每年的夏季(少数在秋季)开始繁殖,排出大量钩介幼虫;刚排出的钩介幼虫在水体中一边浮游,一边寻找寄主——鱼类;当钩介幼虫的足丝碰到鱼体时,就会迅速吸附于鱼体上,并用贝壳上的钩钩破鱼的皮肤,将身体埋入其中;鱼体受到刺激后,分泌组织蛋白将其包裹起来形成包囊;钩介幼虫在包囊中继续发育,直到幼蚌时,便破囊而出,落入水底营自由生活。钩介幼虫在鱼体上的寄生时间,随水温不同差别较大,高温季节一般为6~18天。

钩介幼虫对寄主没有明显的选择性,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淡水鱼类都可被寄生,特别是无鳞鱼,如:黄颡鱼、鲶鱼、泥鳅、斑点叉尾鮰等是钩介幼虫最爱寄生的鱼类。钩介幼虫主要寄生于鱼体皮肤、鳍条上,也可寄生于口腔、鳃片上。钩介幼虫寄生于皮肤、鳍条上时,会引起皮肤瘙痒,鱼类就会用身体磨擦硬物,导致皮肤发红出血,尤其是头顶伤痕最为严重。寄生于鳃和口腔时,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和摄食。少量寄生时,对鱼类影响不大,大量寄生时会引发鱼类死亡。

二、斑点叉尾鮰钩介幼虫病的鉴定与治疗

2014年7月中下旬至8月初,放养于大通湖围网中的斑点叉尾鮰,几乎全部个体都寄生有钩介幼虫,少数个体寄生量特别大,小红点密布全身,头顶处有大量的划痕。钩介幼虫寄生于皮肤上的主要症状是:如针孔般大小一致的小红点,红点表面略鼓起;位于鳍条基部的小红点常密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包囊。由于钩介幼虫易碎并和囊膜混杂在一起,很难取到清晰完整的虫体,只有刚刚寄生,包囊尚未完全形成时,用胶头吸管蘸水吸取,有时可以提取到较完整的钩介幼虫样本。

由于钩介幼虫有包囊的保护,药物浸泡,很难将其杀死;钩介幼虫囊包与鱼体之间并没有血管相连通,内服药对其也无济于事。为此,在确定斑点叉尾鮰患的是钩介幼虫病后,我们采取的措施有:①在人工配合饲料中拌入硫酸新霉素,用药量为4g/kg饲料,连喂5天,用于预防皮肤破损而被细菌感染。②增加营养,提高斑点叉尾鮰抗寄生能力。增加鱼粉的添加量,使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1~2个百分点;同时适当增加复合维生素的添加量。

由于斑点叉尾鮰具有较强的耐钩介幼虫寄生能力,再加上以上措施,虽然钩介幼虫寄生量较大,但是并没有导致斑点叉尾鮰大量死亡。

三、钩介幼病的预防

钩介幼虫一旦寄生到鱼体上,就很难被药物灭杀。因此,预防钩介幼虫病的发生和鱼类的死亡只能从清除蚌源和提高斑点叉尾鮰抗寄生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

1.增加中华绒螯蟹的放养量,以蟹控蚌

中华绒螯蟹对底栖软体动物(螺、蚌、蚬、蛤等)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当放养量达到50只/亩以上时,当年就能使各种底栖软体动物数量显著下降,3~5年就能使底栖软体动物消失殆尽。因此,放养中华绒螯蟹是控制河蚌数量十分有效的方法。对于任何自然水体来说,河蚌完全消失或数量过大对于大水体渔业生产都是不利的,因此,中华绒螯蟹的放养量必须加以控制,要根据资源量科学放养。

另外,青鱼、鲤鱼也能大量捕食各种底栖软体动物,适量放养也是预防淡水蚌类过量繁殖的有效方法。

2.人工捕捞

当河蚌的数量较大时,可进行人工捕捞,并加工上市。河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是我国人们十分喜爱的美味佳肴,蚌肉为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食品,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安神、消炎生肌、止咳化痰、止痢消积等功效,非常适宜于阴虚内热的人食用,在市场上十分畅销。目前,河蚌的捕捞方法主要为人工摸捕和铁耙网拖捕,仍然非常原始,亟待进一步研究。

3.药物灭杀

可杀灭河蚌的药物有很多,如:溴乙酰胺、烟酢酰苯胺、硼镁石粉、茶粕等。药物灭杀一般只用于池塘,可结合干池清塘同时进行,每亩用生石灰70~75kg或茶粕40~50kg彻底清塘都能有效杀灭大部分河蚌。药物灭杀在大水体一般不宜使用。

4.改良底栖动物组成

在大水体中,底栖软体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净化水质、充分利用残饵和代谢废物、提供生物饵料、提高综合养殖效益等。完全灭杀不利于大水体的渔业生产。为了消除钩介幼虫对斑点叉尾鮰的危害,可对底栖软体动物组成进行改造,逐渐消除产生钩介幼虫的底栖软体动物,如: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保留不产生钩介幼虫的种类,如:黄蚬、环棱螺等。

5.改变放养品种,以有鳞鱼代替无鳞鱼

在同一水体中,钩介幼虫常大量寄生于无鳞鱼身上,寄生于有鳞鱼体表的则较少。由于鳞片不利于钩介幼虫的附着与寄生,所以钩介幼虫对有鳞鱼危害较小。因此,在钩介幼虫数量较大的水体,可不放或少放无鳞鱼,增放有鳞鱼。

6.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斑点叉尾鮰抗寄生能力

实际观察发现,斑点叉尾鮰耐钩介幼虫寄生能力较强。当钩介幼虫大量寄生于鱼体时,要适当增加投饲量,提高饲料营养成份及必要的维生素,以增强斑点叉尾鮰的体质及抗病能力,必要时,可在饲料中加入抗菌类药物,以防感染。

(通联:230031,安徽生物工程学校)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