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病与“水瘪子”病的异同
浅析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病与“水瘪子”病的异同
孙修云,宫子慧
(泗洪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泗洪 223900)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是江苏省重要的淡水养殖种类。近几年我国河蟹养殖生产发展迅猛,已从最初的资源放流型养殖发展到目前的集约化高密度精养,从分散型向地域集约化发展。
伴随着养殖面积大规模发展的同时,河蟹病害也日渐增多,如常见的河蟹肠炎病、烂鳃病、肝胰腺坏死病等。尤其2015年、2016年在江苏部分河蟹养殖区大面积发生的以肝胰腺白化以及体内肉少水多为主要表征的俗称河蟹“水瘪子”病给河蟹养殖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也因此引起了相关科研机构及许多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宋学宏、朱茂晓等[1]将河蟹“水瘪子”病命名为“河蟹肝胰腺白化症”。以往生产中多数养殖塘口多多少少都会有少量“水瘪子”蟹,只因量少对产量效益尚未造成影响,所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是到了2015年在江苏兴化、泗洪等河蟹养殖区大面积暴发才备受关注。除了河蟹“水瘪子”病之外,生产上还经常可以见到另外一种具有“肝胰腺白化”症状的蟹病,称为“河蟹肝胰腺坏死”病。
肝胰腺是虾蟹类的重要器官,担负合成、分泌消化酶以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同时也影响排泄、蜕皮、物质的贮藏、糖类代谢等过程,因此可作为判断虾蟹类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2]。正常的河蟹肝胰腺呈黄色,在特定的生理周期如蜕壳期或产卵期河蟹肝胰腺会因正常生理性变化而色泽变浅。如果受病原微生物或恶劣环境因子胁迫或是营养不均衡等造成代谢紊乱等发生病理性变化时肝胰腺会呈浅黄、甚至灰白色。河蟹“水瘪子”病和河蟹“肝胰腺坏死”病所表现出的肝胰腺异色应属于病理性变化,但除此共同表征外,二者还存在较多差异。笔者所在泗洪县位于洪泽湖西岸,是江苏省重要河蟹养殖区,也是2015年、2016年河蟹“水瘪子”病的重要流行区域,笔者所在单位也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塘口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根据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泗洪地区的实际病例,笔者认为就河蟹病理性肝胰腺白化症状而言,肝胰腺白化是河蟹肝胰腺坏死病与河蟹水瘪子病的共同表征,二者在病因、病理和病症上有明显的区别,在实际临场诊治和防控上也应该有所侧重,现就此谈谈粗浅认识。
1 病蟹症状上有明显差异
见表1。
2 发病时间及病程不同
河蟹肝胰腺坏死病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有发病,7—8月达到高峰期,病程较短,为急性,病蟹不能再继续蜕壳生长,从发病到死亡历时15~20 d,病死率较高。
河蟹水瘪子病一般5月底6月初发病,高峰期为6—7月,大约为河蟹蜕第三壳后开始发病,第四壳后达发病高峰。病程较长,为慢性,病蟹能继续蜕壳,有的持续到10月份上市期,在池塘病死率不高,但无商品价值,病蟹一旦出水即不久死亡。
表1 河蟹“肝胰腺坏死”病和“水瘪子病”症状对比
3 分离到的菌株不同
笔者自2012年从事水生动物养殖病害实验室病原检测工作,受检测能力所限2012—2016年笔者所在单位实验室对受理的河蟹肝坏死和河蟹“水瘪子”病病样仅分别进行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细菌分离、纯化培养按国标操作,确定鉴定选用采用梅里埃公司API试剂条,检测结果如下。
3.1 河蟹肝胰腺坏死病
2012—2016年从泗洪养殖区采集的河蟹肝胰腺坏死病病样的肝胰腺中进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检测阳性结果率100%。从病蟹外观及病程分析,应为原发性感染副溶血性弧菌,造成河蟹精神萎靡,行动缓慢,从而导致甲壳上附着大量有机碎屑或藻类、原生动物等,表现出外观较脏的症状。
3.2 河蟹“水瘪子”病
2015—2016年从江苏省泗洪养殖区采集的河蟹病样的肝胰腺中进行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两种病原菌的阳性结果检出率分别为1%和2%,另从部分病样肝胰腺中还分离到最小弧菌、霍乱弧菌等。从病蟹外观症状、病程和后期症状等综合情况分析,应为病蟹继发感染病原微生物,所以有的病样后期也会出现肝胰腺糜烂症状。
4 病因不同
河蟹肝胰腺坏死病,为原发性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所致;对引起河蟹“水瘪子”病的真正病因目前尚未最终定论,当前主要观点大多认为是河蟹体内营养元素缺失或失衡,生理代谢功能紊乱引起。笔者也较为认同该观点。河蟹因生理代谢障碍,最终影响脂类的转换、积累,阻碍蛋白质合成,因而表现为肝小管内无脂肪积累,病蟹肝胰腺异色,蟹体内大量积水,肌肉较少。
而引起河蟹营养不均衡、产生生理代谢障碍的原因也有很多方面。根据生产中实际病例表现及诸多专家、技术人员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肠炎型,因发原发性肠炎病,造成营养吸收受限导致;二是环境胁迫型,如高pH值、低溶氧或长期连续阴雨积温低等,造成河蟹生理代谢紊乱,蛋白质、脂类合成受限;三是食源性型,即长期摄食的饲料本身营养不均衡,河蟹长期食用霉变饲料、劣质饲料如蛋白源种类及配比、脂肪源种类及配比等不能满足河蟹蜕壳生长需求等,造成蛋白、脂肪代谢失衡。该病不具传染性,但易继发细菌感染,所感染细菌种类因病蟹接触到的水体环境和饲料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数量而异。
5 防控方案有所侧重
因两种病害既有差异,也有共性,在现场治疗时多采用保肝护肝、增强河蟹营养和免疫能力、抗生素杀菌等措施,但各有侧重,河蟹肝胰腺坏死病侧重于抗生素杀菌,而河蟹“水瘪子”病侧重于强化营养和提高免疫能力。
6 小结
河蟹肝胰腺坏死病和“水瘪子”病症状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易于区分,病理、病因也不尽相同,流行病学特点也不同,所以在诊治防控上应区别对待。不管哪种病害,都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巡塘、投喂等日常管理,特别是进入5月份后应经常下地笼观察河蟹生长情况,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治疗。
[1]宋学宏,朱茂晓,等.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组织病理变化[J].水产学报,2007,31(2):257-260.
[2]张瑶,潘连德.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9):118-120.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