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规模化人工高效孵化技术

发表时间:2024/07/25 07:37:35  来源:河北渔业 2018年8期  浏览次数:104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泥鳅规模化人工高效孵化技术

张小磊,梁少民,齐庆超

(1.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52;2.河南省地矿局测绘地理信息院,河南 郑州 450006)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也称“鳅鱼”,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溪流等浅水水域,在四川、浙江、河南、台湾、辽宁、黑龙江等地均有分布,被誉为“水中人参”,深受消费者喜爱[1-2]。

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扩大,苗种供应日显紧张[3-6]。为缓解这一状况,笔者以河南省黄河生态试验基地为依托,长期从事于泥鳅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及产业化工作,在规模化高效繁育方面已初步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获批多项发明专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1,7]。本文根据2017年泥鳅孵化试验结果,对泥鳅规模化人工高效孵化技术进行系统总结。

1 泥鳅亲本的选择与培育

1.1 泥鳅亲本的选择

试验所用泥鳅亲本除少量够买自周边村民外,多数由基地自培。所选亲本要求健壮、无病无伤,并且体型匀称、体色正常。为了增加产卵量、提高泥鳅人工孵化效率,在选取亲本时尽量选取体型较大的泥鳅,其中雌鳅每尾体长不宜短于12 cm。

1.2 孵化前的亲本培育

泥鳅孵化试验开始之前,需要将泥鳅亲本置于专用培育池中进行强化培育。为有利于控制排卵时间、避免泥鳅自行交配,应将雌雄泥鳅进行分离培育。

培育池建在靠近水源、水质优良、排水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池底留淤泥层,厚度约10 cm,池周及池上设置防逃、防鸟网。为便于管理,所建培育池的面积不应过大,以50~80 m2为宜,并保持适宜水深。

放养亲本前10 d左右需要进行清池消毒,用生石灰2 250 kg/hm2进行全池泼洒。待生石灰药力消失,放几尾试水鱼,1天后无异常,即可放养亲本。亲本入池前需用2%的盐水浸洗10 min左右,并将雌雄亲本分离(雌雄亲本鉴别方法如表1所示),分别置于不同的培养池内强化培育。培育过程中饵料以蛋白质含量30%左右的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每日投喂2次,早晚各1次,投食量视亲本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日常投食量约占亲本总重量的5%,在繁殖期临近前后增加到7%。保持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并控制水温。培育亲本期间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30%。

2 泥鳅的人工催产

2.1 催产前的准备

泥鳅亲本在催产前,准备好催产药物、酒精棉、注射、手套及固定器具。试验场地位于钢筋结构塑料大棚内,场地内设置有带有环形网槽的孵化环道,与蓄水池、供水池等孵化设施,并配备有水泵、充氧泵、水井、电机等配套设备。为调节试验场地内的光照和温度,钢筋结构塑料大棚外铺设有保温层。

2.2 催产时间

天然泥鳅的适宜繁殖时间为每年的5~8月,最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因此,泥鳅人工孵化宜在此期间进行。当泥鳅亲本摄食量明显减少时,雌鳅腹部丰满圆润、外突特征明显,雄鳅轻挤腹部有白色精液,表明亲本性腺发育成熟(见表1),临近繁殖期,可进行人工催产。

表1 雌雄泥鳅鉴别及性成熟度的判别方法

2.3 人工催产方法

本试验采用注射药物的方法进行泥鳅的人工催产。以鱼类常用激素为注射药物,混合配施,主要组分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绒毛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DOM)。每尾亲本注射量控制在0.5 ml,可视泥鳅大小灵活调整。注射方法为背部肌肉注射法。注射前应在针头套上胶管或纱布,使注射针头仅仅露出2 mm左右的针尖,以防注射时针头扎入太深伤及泥鳅内脏。注射时应快速而果断,同时要避开泥鳅背部中线的位置。由于泥鳅体表黏液较多,为防止泥鳅扭动造成的注射伤害,用纱布或者毛巾包裹泥鳅进行注射。

3 泥鳅的人工孵化

3.1 泥鳅产卵与受精

将雌雄泥鳅按1∶1.5~1∶2的比例配组后放入专用孵化环道内,期间采用微流水刺激。约10 h后,雌鳅开始向上游动,雄鳅追逐于其后,不久雄鳅便开始缠绕雌鳅、摩擦并浮游出水面,如此反复多次,逐渐进入发情高潮期。随即雌鳅产卵,雄鳅排出精子,完成受精过程。

3.2 受精卵的孵化与管理

泥鳅产卵与受精结束后,为降低亲本死亡率并避免亲本吞食受精卵,应及时将亲本捞出。剩余的受精卵经环形网槽截留在孵化环道内,无需另行处置便可直接进入孵化阶段。孵化过程中控制受精卵的密度,保持其在100~150万粒/m3左右,并控制水温在23~26 ℃之间。受精卵孵化期间,加强对水质的管控,及时过滤掉水蚤等水生昆虫和其他杂质,并保持孵化用水pH值稳定在7~8之间,且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当受精卵进入脱膜阶段时,可适当调节环道内水流,加快出苗过程。本试验情况下,出苗过程持续约30 h。刚孵化出的鳅苗起初待于水中不能活动,此时它们以卵黄囊为营养,无需投食。待卵黄囊基本消失后,需要及时投食,以促进鳅苗生长。本试验中投喂的是由熟鸡蛋黄做成的蛋黄水,早晚分别投喂1次,如此经2~3 d,苗体便有腰点出现,可将其移入育苗池进行鱼苗培育。

4 结果

泥鳅孵化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泥鳅孵化试验结果

本研究中各批次试验孵化条件完全一致,因此,可将各批次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由表2知,各批次试验中以第Ⅱ批次规模最大,产卵数量达到185万粒,并且其出苗量和放苗量也均为最大,分别为170万粒和135万粒。总体来说,各批次孵化中产卵数量总计为625万粒,出苗数量总计为575万尾,放苗数量总计为458万尾。

进一步分析本次泥鳅孵化的试验试验结果,得出孵化率与成活率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就平均值而言本实验中泥鳅受精卵的孵化率超过了92.0%,幼苗平均成活率达到了79.7%,与同类研究相比均处于较高水平[8-9]。同时还可以看出,各批次泥鳅的孵化率与成活率均十分接近,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本试验中,所采用的泥鳅人工孵化技术已较为成熟,从而使孵化结果并未随孵化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波动。

图1 泥鳅的孵化率与成活率

5 小结

5.1 重视泥鳅亲本的挑选与培育管理

泥鳅亲本的质量是提高泥鳅规模化人工孵化效率的必要前提。本试验中雌性亲本单次催产孵化平均产卵量达到2 404粒/尾,与传统孵化相比,强化效果明显。为使强化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亲本挑选时应尽量挑选个体较大的泥鳅并加强培育管理。具体来讲,雌鳅体长在15 cm以上最佳,且要无病、无伤、健康强壮,性腺发育成熟,腹部膨大柔软而有光泽;雄鳅个体大小可以适当放宽,但也要性腺发育成熟,体型匀称,活动敏捷。在亲本培育前先进行适度的驯化,遵循充分给饵、及时转饵、中途不换饵的原则。驯化成功后对亲本进行强化培育,在此期间,坚持每日巡池检查2~3次,主要查看培育池的水质、水色,观察亲本的活动与摄食情况。在规模化人工孵化时,泥鳅亲本数量较多,培育密度相对较大,因此必须定期检测水中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并及时做出调整,以便为亲本提供更为舒适的培育环境。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培育池应采取微流水的形式进水,以促进泥鳅亲本的性腺发育。

5.2 熟练掌握泥鳅的人工催产

熟练掌握泥鳅的人工催产是提高泥鳅孵化效率的重要保证。在泥鳅规模化人工孵化催产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催产药物的配比。本试验中采用LHRH-A2+HCG+DOM配合使用,效果比较理想。由于不同的泥鳅亲本发育并非同步,为便于人工孵化工作的开展,应尽量促使不同的亲本同步发情,因此催产时应视亲本个体大小,灵活注射适量催产药物。同时,注射过程要迅速,缩短催产时间,并做好对亲本的固定,以防止因其扭动造成的意外伤害。

5.3 做好对孵化用水水质的把控

优良的水质是提高泥鳅规模化人工孵化效率的有力因素。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泥鳅规模化人工孵化的效率高低,孵化过程中要持续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及时清除昆虫、死卵等杂质,保持溶解氧含量,这些均能有力促进泥鳅孵化效率的提高。经多次试验对比,笔者认为使孵化环道内水中溶解氧在6~7 mg/L、pH在 7.2~8.0之间最适于泥鳅的规模化人工孵化[10]。

5.4 合理调节孵化用水水温

水温的管控是提高泥鳅规模化人工孵化效率的关键环节。在泥鳅规模化人工孵化时,受精卵的孵化率除了受pH值、溶解氧等水质因素影响外,也受到水温因素的强烈影响。一般来说水温越低,受精卵的孵化时间越长;水温越高,受精卵的孵化时间越短。但在过低或过高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率都会降低,并且极易出现致畸情况。因此,在孵化过程中要合理调节孵化用水水温,以提高泥鳅规模化人工孵化的效率。本试验中,泥鳅孵化用水平均水温控制在23~26 ℃之间,良好的试验结果说明此水温区间适宜于泥鳅的人工孵化,故可将这一水温区间作为泥鳅规模化人工孵化的建议水温控制范围。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